标题 | 对分层走班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新思考 |
范文 | 郑丽冰 【摘要】随着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分层走班制日益受到关注。全新的教学模式必然要配套与之理念相符的教学设计。面向不同层次班级学生的教学,不应只停留在进度的快慢或内容的增减上。即便教学内容相同,但是呈现过程和方式、目标设置、作业跟踪和评价方式等都应该有所不同。 【关键词】分层走班;教学设计;初中物理 分层走班教学是指在不打破原有教学行政班的前提下,学校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学科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层次的一种不固定班级、具有流动性的学习模式。学生在每一个不同的学科学习过程中都可以选取合适自身学习水平的上课层次。这种模式既保留了原有行政班级步调统一的高效优势,又尊重了学生的学科差异。学生在每个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接受“最近发展区”的启发教学,这无疑是符合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模式必然要配套与之理念相符的教学设计。既然按照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划分出了不同的层次,那不同层次的班级授课中就必然要有截然不同的教学设计。既便教学内容相同,但是呈现过程和方式、目标设置、作业跟踪和评价方式等都应该有所不同。 实践中不少老师有这样的共识:在分层走班教学模式下,给学习能力和习惯较好的A层班级学生上课较之于学科知识稍弱的B层学生上课要容易得多。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上就更是如此,由于A层学生本身接受能力强、学科知识扎实,加之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听课习惯,上课老师一般只要具备良好的专业学科素养,能够将概念的构建过程和规律的内在联系在课堂上给学生清楚呈现出来,那学生通常都能够听得津津有味,而这些学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也就更容易具有迁移应变的能力。如,在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八章第二节电功率一概念的教學中,针对A层班级的学生,完全可以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电功率实则是指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学生在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速度一概念,速度是一个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三种常用的方法:一是路程相同比较时间,二是时间相同比较路程,而当路程和时间都不同时,就要比较其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速度。A层学生在对速度概念透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引导启发可以很快的将电功率进行类比学习:比较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也有三种常用的方法,一是消耗电能相同比较所用时间,二是时间相同比较消耗电能的多少,而当消耗电能和所用时间都不相同时,就要比较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也就是电功率。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经历了从学习理解到创新迁移的过程,将来对同类概念的认识自然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反观B层班级的教学,情况就没有这么乐观了。B层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薄弱,对这些学生而言,可能当初在学习速度概念时就掌握不到位,所以更不能指望能够通过类比来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笔者认为,分层走班教学的成效关键是能否调动起B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而要调动B层学生的学习热情,关键在于教学设计。同样的教学内容,如何能够做到吸引学生兴趣、符合他们认知水平、揭示知识的本质……这些都是要考虑的因素。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越是B层班级,越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题海战术,可以想象如果将B层班级的教学定位为对简单题型的反复演练,那么这些B层的学生将永远得不到能力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和A层学生的距离将越拉越远。笔者认为,“重过程”“重情感”和“重生活”是B层班级教学设计中的三大法宝。如果在B层班级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三种,那么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重过程的教学设计 “重过程”源于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里的“过程与方法”,既重视学生自主经历某种有价值的学习活动,如,观察、发现、解释、分析、概况、交流等。将课堂学习还原到知识发现和构建的最初,通过老师的精心设计让学生经历那当中最疑惑最扣人心弦的高潮部分,慢慢地学生自然就会爱上这门学科。像物理学科中的各种定理定律,通过实验获得和验证的过程,往往要比应用规律来解题要有意思得多。例如,在进行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实验中,为了让学生真正地体验规律的发现过程,按照往常的设计习惯,探究活动往往都是先介绍三线两角,进而对三线两角的关系进行探究。但是这样的模式其实违背科学规律发现的真实过程,它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到法线,而法线的添加是设计者基于已知反射规律的现有表述,过早的引出探究中不必要的法线,以直接得出现有反射规律为目的一种探究活动,他是一种以知识指向性的活动,同时让一些概念承载了一些不必要的功能,使学生对概念的形成及其意义和地位产生了负面影响。本人以为探究活动应该从规律的发现过程来设计方案,让学生能够真正体验探究活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二、重情感的教学设计 “重情感”既重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尽可能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事例和背景;在习题的设计上,尽可能的控制难度,设置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符的习题;在评价的过程中,尽可能采用过程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体验获得肯定的成功感和进步的喜悦感,如此一来,学生就能自然而然的爱上我们的学科。 就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一节中,学生要一次性掌握速度概念,并应用其完成各类涉及单位换算的计算题,对B层学生而言实际上难度过大。故我们可以通过分拆知识点的方式,将原本一节课的内容,分拆为多个课时。笔者就尝试将这一节课的内容以四个课时来呈现:第一课时,通过贴近生活的一些事例引入速度概念,在理解速度概念、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基础上,尝试用速度公式解一些无须涉及单位换算的简单题目,意在让学生掌握速度概念的同时,规范计算题解答的基本步骤。第二课时,强化计算题解题能力的同时,添加涉及m/s和km/h两套单位之间的单位换算。第三课时,引入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进而引出平均速度。第四课时,认知v-t图和s-t图,掌握通过图像分析运动快慢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难点拆分,学生可以在每一节课上充分学习和体验每节课的单一难点。这样逐个击破难点的课堂会让学生总是小有成就感,感觉每一节课都是可以听懂的。 三、重生活的教学设计 “重生活”既重视教学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物理学科是一门与生活极为贴近的生活,选用学生生活中的熟悉事例作为引入,或将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作为学习目标,都能够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善于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某些现象,这样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本质理解和灵活变通。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分层走班制日益受到关注。全新的教学模式必然要配套与之理念相符的教学设计。不同层次班级的课堂,不应该只停留在进度的快慢或内容的删减上。既然按照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划分出了不同的层次,那不同层次的班级授课中就必然要有截然不同的教学设计。即便教学内容相同,但是呈现过程和方式、目标设置、作业跟踪和评价方式等都应该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黄恕伯.物理教学中如何“重过程”[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1):80-81. [2]康进强.分层教学在单班授课体制中的尝试[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6 (2):26-27. [3]张小平,华农.“分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05 (4):33-3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