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随文练笔实施的高效性
范文

    卢小梅 陈文珊 王书琦

    

    

    “随文练笔”是教师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赏析教材,挖掘教材可写因素,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短、平、快”的一种写作,也是目前语文教学中一种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作业。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以本校高年段(五、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视频作为研究对象,尝试运用量化的内容分析法,通过分析阅读教学录像,对本校高年段(五、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随文练笔的布置形式,学生课堂上展示随文练笔情况及教师指导练笔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文练笔实施的实效性,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随文练笔的实效性”的语文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指“对于文本、图像等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做客观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基于定性的定量研究方法。”它具有系统、量化、客观的特点。在本研究中,笔者对视频中教师落实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策略进行逐一分析和统计,并就其所体现的策略進行反思总结,主要包括教师设计练笔的策略,学生的练笔反馈等。

    二、研究过程和内容

    (一)样本选取

    为了分析教学视频中落实随文练笔的实施,笔者分别详细观看了5节六年级课例:《最后一头战象》《灯光》《十六年前的回忆》《一夜的工作》《为人民服务》,9节五年级课例:《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桥》《草原》《彩色的非洲》《与象共舞》《“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金钱的魔力》《狼与鹿的故事》《狼牙山五壮士》共计14节阅读教学录像,剔除与本研究内容相关度甚小的内容,从不同的体裁,确定了10节教学课例作为本研究样本。

    (二)研究数据

    根据前期对样本的思考,笔者将10节课落实随文练笔的策略进行细分,形成了横纵结合的详细类目标。横向上对不同年级的每节课具体落实练笔的形式进一步细化,纵向上则按照不同体裁、不同的练笔形式每进行划分。(如表1)为了保证研究的可信度,在类目分解的过程中,笔者仍然关注练笔的反馈,如课堂上学生即兴而成的练笔,课后教师对练笔批改跟进。真正意义上了解学生对于教师开展的随文练笔是否能接受,是否能掌握与运用等实质意义的有效性。

    (三)随文练笔课堂特色分析

    通过细致研究发现,随文练笔的落实在这9节教学课例中体现出以下特色。

    1.各体裁,齐实践

    10节教学课例样本中,涵盖了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散文等多种文章体裁的教学。教学中,教师100%不约而同地设计了随文练笔的教学环节。议论文的体裁,教师设计了写“小小议论文”的练笔;说明文中,教师则让学生利用说明方法写身边熟悉的事物;散文的教学,教师则紧扣作者的构段或者文章布局、修辞手法等,宏观概览,让学生尝试写作。由此可见,无论哪种体裁的课文,都可以从教材中钻研出“随笔”的因素,作为阅读和写作能力提升的切入点。这样的随文练笔的设计与落实的教学,扎实地践行 “语用”的语文教学理念。

    2.巧设计,有特色

    分析10节教学课例的教学板块可知,为了落实随文练笔,各课例教学设计板块各具特色。文体比较突出,作为教材或者小学阶段比较鲜明的文体,阅读教学中,通常会有“初识文体”的教学环节作为铺垫,如《为人民服务》一课,执教者一开始便渗透了“议论文”的概念,紧扣一个片段进行赏析,教会学生迁移写作;而在记叙文中,新出现的写法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内容,则常用“对比阅读”的方式,比如,《一夜的工作》和《灯光》两课,课外文章与课文进行对比,举一反三,使学生借助课文迁移课外文章,深入学习,由清晰作者的写法到学会作者的写法,最后进行随文练笔,层次鲜明。散文文体的随文练笔设计,执教者多倾向于欣赏优美的语言。

    3.时长不一,有差异

    研究发现,每节课都秉承“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注重随文练笔,随文练笔的形式多样,但随文练笔时长存在差异。有的课堂练笔时间充裕,如,《灯光》一课随文练笔占了25%的时间;有的课堂注重理解内容,将随文练笔的环节留到课后完成;而更多课堂将随文练笔的时间控制在7分钟左右,既不使随文练笔喧宾夺主,也实现了“我手写我心”的随堂表达。

    4.范围小,形式多

    10节课例均呈现教师注重语文阅读教学的“语用”性,善于运用练笔的策略,开展各种形式的随文练笔。有些教师基于全文突出、重点的写法;有些教师关注文体,从教材优秀片段中挖掘小、鲜明、重点的写法;有些教师则在学生感悟课文后综合整个单元的教学主题,引领学生抒发感受。

    三、随文练笔实效的分析

    (一)学生展示练笔情况的分析

    不同体裁,不同练笔策略,学生在老师不同角度的引领下,展示了课堂上随文练笔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表2可以看出,三种随文练笔策略中,“情感升华,随文练笔”难度不高,学生更乐于写作,内容真实感人,优秀率都是100% 。但这种随文练笔无法体现高年级学生应达到的写作水平。而注重“写作方法”的练笔形式中,运用“赏析教材优秀片段”的写作方法进行迁移写作,入口小,有段落可以模仿,学生易掌握,学生兴趣浓,仿写效果良好,优秀率分别为66.7%、471.4%和100%。“挖掘全文的写作特点”进行迁移写作难度最高,学生虽然领悟了写作方法,但范围较广,课堂上随笔练习仅有的几分钟,学生几乎无从下手,通常会写成一篇长文章,时间却不够,写一个片段,却还没写出本节课训练的重点,实效不高。

    (二)教师练笔策略的分析

    “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10个课例中,教师的练笔策略大致有三种形式,细致分析,又发现了这些不足。

    1.部分教师要么更多地将视线聚集在“练笔”的研究上,整堂课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练笔,评价练笔,忽视教材语言文字的美,侧重了“语用”忽视了“语文”。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教师关注了凤辣子外貌描写这一片段,赏析写法,立即迁移写作,整堂课花了大量时间评价练笔,修改练笔,导致课堂成了习作课一般,缺少了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2.有些教師过于关注文章突出的写法,忽视了赏析教材,忽视了语文学科“文以载道”的特性。如《彩色的非洲》一课,执教老师从导入到最后的随文练笔,看似水到渠成,然而细细品味,不难发觉整堂课教师为渗透“总分总” 的随文练笔策略,不惜打乱作者记叙的顺序,放弃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无度开发,脱离教材,缺乏赏析,以致学生的练笔虽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却缺乏情感,读来索然无味。

    3.有些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活动,太注重形式,事先已经安排好“练笔”,课堂走个过场。例如,《草原》一课,课前预习的时候,已经布置学生结合读后的感受写一首小诗,公开课时,学生立即“出口成章”,没有呈现出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后的“发自内心”,生硬,没有情感。“随文练笔”脱离文本上,脱离学生情感,没有深入学习和思考的阅读教学课堂,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切入的确践行语文教学“运用语言文字”的理念,开拓了语文教师深入地细读文本、钻研文本的新领域。但似乎忽视了随文的实效性。无论是无度开发,脱离教材,还是流于形式,无效练笔,又或者注重了练笔的方法,缺失了对教材的借用、赏析,都得不偿失。

    四、小学语文高年级“随文练笔”的有效实施

    李广田曾这样定义文学欣赏:“喜欢读并且读了以后觉得喜欢。”结合内容分析,可见,阅读教学中通过“赏析教材优秀片段”更能激发学生随文练笔兴趣,丰富练笔内容,以“小”为切入口,切实提高随文练笔的实效,夯实阅读教学。

    (一)赏语言,仿表达

    课文是仿写的对象,相当于把课文当作学习写作的“例文”。小学语文课文中出现的经典的语段,读来朗朗上口,趣味横生。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语言的韵律美,激发学生联系生活体悟,读着、说着,就模仿成文了。

    1.拟人句段

    人教版第九册《山中访友》一文的第五自然段“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此片段有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作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呈现人与大自然的亲切。教学时,互换角色模拟情境朗读课文,一组学生是作者,走入山中;一组学生是山中的景物,应声做动作回应;读着,演着,读的学生声情并茂,演的学生兴致勃勃,读末,教师相机出示练笔:再想一想:这山中还有哪些朋友,等着作者访问呢,继续走进山中,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出示练笔:你好,___________的__________!你______________。在这兴趣黯然的情境中,学生模仿作者诗一般的语言、韵律,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

    2.排比句段

    人教版第十二册《匆匆》一文,堪称经典,这一片段更是过目难忘:“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式,以细腻独特的笔触,展示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教学时,伴音乐反复诵读,诵至情生时插入练笔环节:“生活中哪些事情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悄然溜走呢?出示生活的场景:早读、写作业、看电视……”学生或看图片,或回想生活细节,模仿作者的语言感悟时间消逝的瞬间,笔下不乏灵动的文字。

    3.倒装句式片段

    《颐和园》这一片段可谓匠心独运,“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作者用倒装句式,先细致描写景点的特点,再点出景点的名字,抒发步行已久,终于看到慕名已久的八角塔、佛香阁的喜悦之情。教学时,师生合作朗读,学生在读中体会倒装句式,教师适时出示练笔:你们游过哪些地方,那里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让我们也用这样的句式来抒发情感。可以写广州塔,珠江……出示片段:? ? ? ? ? ,那就是? ? ? ? ?。

    (二)赏描写 仿刻画

    说和写是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情趣的实践,茁长、强大、呈现。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描写手法细腻,生动传神的片段。学习这样的课文,应赏析这样精彩的段落,引领学生关注语言形式,弄清逻辑结构,体会表达精妙,迁移运用文本语言。

    1.外貌描写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开头一段是一个精彩的人物描写片断。作者运用大量笔墨从凤辣子的头戴、项带、身穿……,言之有序地刻画出凤辣子雍容华贵的形象。教师把这一段作为训练学生如何刻画人物的重点训练,赏析此片段时,先读主干,再逐步添加修饰成分,让学生在有层次地朗读中,感悟“凤辣子”的形象,感悟作者精妙的写法。再模仿此片段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地写身边的一个学生,很快,人物的鲜活形象呈现出来了。

    2.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精彩的语言描写,总能将作品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作者对人物语言的刻画,尤其恰当、精彩。课文片段“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向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教学时,先创设情境读这一句简单厚重的语言,再质疑:为什么班长说得如此短、快?学生在释疑中体会了在特定环境下,尤其是危急的情况下,人物的语言简短明了才符合意境,彰显人物精神品质。悟后,出示练笔:激烈战斗中,其他战士们会说些什么呢?写一写,可以加上动作、神情。也可以写激烈的球赛中队员的语言。

    3.特殊描写

    统编教材第九册《少年闰土》选自鲁迅《故乡》一书。文章开篇展现的是一幅美丽的夜色下闰土看瓜刺猹的景象。于用笔,这一片段用字凝练,优美的环境下,有闰土形象的外貌、细腻的动作描写,品读人物动作、外貌,学生立即能感受这是一个为读者描绘出了一个机灵、勇敢的闰土,实在一篇优美的范例。于文章构段,放在文首,大有既吸引读者又有为下文铺垫之意。于整本书,与成年闰土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文意的彰显。短短一片段,融汇“环境”“动作”“外貌”等描写,细腻而不夸张,优美却又紧张。教学时,引领学生扣住各种描写体会闰土的形象后,朗读,背诵,再插入练笔:模仿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选择以下其中一个场景进行描写:1.闰土夜里看瓜刺獾猪。2.闰土夜里看瓜刺刺猬。3.闰土雪地套鸟儿。4.闰土海边拾贝。也可以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类似的这样的事。学生兴趣盎然,加之赏析背诵后,模仿起来更简单,很快,一个融“环境”“外貌”“动作”的描写方法的片段就诞生了。

    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细腻描写的片段,赏析后练笔成效更显著。陶行知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通过揣摩演示、反复朗读、情境想象等途径赏析教材,学生得以理解、感悟,激发了学生仿写精彩语句,经典片段。正如叶圣陶所言“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写”。

    综上所述,语文教材是学生阅读的凭借,是写作的典范。阅读教学中,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引领学生赏析作者的写法,领悟作者的妙笔生花,让学生“读了以后觉得喜欢”,无形中激发学生学习、模仿的动机……训练效果立竿见影。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文练笔实效的研究——基于对教材优秀片段赏析的视角”(项目编号:2017YQJK011)成果之一]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2: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