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走进生活,感悟生活 |
范文 | 古春平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本文试从生活化的角度出发,谈谈笔者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做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激发写作欲望,打开思路,写出生活;从生活中积累词语、写作素材,尝试改变作文教学的困境。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化 作文难,作文教学亦难。作文难,是因为它依赖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作文教学难,是因为需要在作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上下功夫。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难题,它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不但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改革,还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我们深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其实,写作不但以生活为源泉,而且它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需要用写作来记录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实现剖析自我,表达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然而,纵观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的一些问题令人担忧,例如,作文“假、大、空”,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和特点。追踪原因,主要在于:作文与学生生活严重脱节,学生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学生写出的作文多半是无病呻吟,泛泛而谈,作文教学存在着“文学化”“成人化”的倾向,使学生感到遥不可及,慢慢失去了对写作的兴趣。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对学生主体精神关注的缺失,写作失去了学生表达生活的真实需要。因此,我们应该让作文回归其本体功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写作,表达自我。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真经历、真体会、真感受、这是解决作文写什么的最好办法。”《新课标》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引导学生写出真实的自我,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写作,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谈谈在具体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该如何融入生活化的影子。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蘇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为了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写作题材,笔者带学生去观察大自然,引导学生感悟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例如,我们的校园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笔者引导学生观察盛开的花朵、默默无闻的小草、高大的树木。根据一天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初升的太阳、炎炎的烈日、美丽的夕阳。根据气候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一年四季的美景,如蒙蒙细雨的春天、电闪雷鸣的夏天、多彩的秋天、寒冷的冬天,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一一去感受,去品味。 笔者还利用春游、秋游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到观赏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感受游玩时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在走进大自然的活动中,学生享受着快乐,品味自然,爱美之情油然而生,语言便会伴随着情感而迅速组合排列,写作也成了有源之泉。无论是盛开的花朵,还是无名的小草;无论是初升的太阳,还是落日余晖;也无论是蒙蒙春雨,还是闪电雷鸣……这一切都是大自然为学生准备好的观察素材。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过程,如观察木棉,就应该留心观察木棉在四季的变化;观察雷雨,就该感受雷雨前、雷雨时和雷雨后的不同变化。认识世界,认识大自然,除了用眼睛看,还得用耳朵听,心细细地去感受,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如大自然的声响,特别能唤起学生美的感受,引起学生美好的联想。春雨落地、小溪解冻是什么声音,寒风怒号是怎样的节奏,夏日的鸣蝉是怎样的热烈,青蛙的歌唱是怎样的热闹……当学生听到春雨落地的声音和青蛙的歌唱时,他们会猜想春雨和青蛙唱的是什么歌,会猜想今年可能又是一个丰收年。在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时不但要大胆,也要合理,有一定的依据,不能是胡思乱想。 实践出真知,我们还需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感悟生活。如鼓励学生参与家务劳动,体验劳动艰辛与乐趣;参与社区活动,接触社会、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喂养小动物,了解动物的习性;种植花草树木,了解植物的生长情况……同时,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感受生活之时,要帮助学生摆脱被动的状态,变“老师要我观察”为“我要观察”“老师要我感受”为“我要感受”,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活动中来,形成超强的观察能力和感悟生活的能力。 二、激发写作欲望,打开思路,写出生活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文是生活的需要,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为生活而写,为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为交际而写,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拉西曼说:“不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企图教授学生的教师,等于在打冷的铁。”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认识到写好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的作文行为才会是自觉的、发自内心的,写作的内驱力才能被激发起来,才能产生高度的作文热情,进而自觉地走进生活,观察生活,观察社会,主动思考,主动练笔。 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我们激发起来之后,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活动指导学生写出生活。小学作文教学有三个重点:有写作动机,有东西可写,能够写出来。其中“有东西可写”与“能够写出来”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学生对作文感到头疼,但是一提起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事和物,却十分起劲,如果教师能在这个层次加以指导,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有一次作文教学,笔者要求学生写的是“一次? ? ? ? 活动”,学生一看这个作文题目,都摇摇头,不知写什么活动,不知从何入手。于是,笔者采用再现活动场景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回记忆中丢失的精彩瞬间,唤起美好的回忆。在班上开展的大清洁活动,学校组织的大课间活动、春游、秋游活动,这些亲身经历的活动,学生忙得不可开交,玩得不亦乐乎,这些活动,笔者都用相机记录过他们繁忙、喜悦的身影。笔者用那些照片制作成了课件,一张一张播放给同学们欣赏,他们一看,顿时沸腾起来,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忙碌的身影,看到了自己活泼可爱的样子,这些照片又把他们带回了快乐时的情景,仿佛身临其境,写作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不到一节课的时间,一篇篇记录生活的习作便摆到了我眼前。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观察,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提供亲自感受生活的机会,引发习作的动机。如写动物时,我把小白兔、小鱼带、小仓鼠带进课堂;写树时,笔者带着学生参观学校里的大榕树、木棉树,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触摸、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眼视,耳听,鼻闻,舌舔,肤触,心感等多种感官功能来积累写作素材,这样一来,学生“有东西可写”了,而且有了表达的欲望,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有血有肉”了。例如,在《一件? ? ? 的事》的作文教学课上,笔者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有意思的人和事,明确作文是从生活中选材,而不是从什么《作文选》里“搬”和“套”,不要只会照搬照套他人的作文,总写什么“妈妈雨中送伞、我给老奶奶让座、爸爸教我学骑自行车、考试考得不好爸爸没有打我,我感动得眼泪哗啦啦地流”,等等老掉牙的题材。一问,回答“编的、抄的”。其实,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多着呢,比如,做工艺品,乐此不疲;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学会了一项本领;一家人逛公园、野餐、放风筝;饲养宠物……请大家想想,自己近段时间去过哪里,发生过哪些事情呢?请简单地罗列出来。罗列事情后,请学生们再想想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哪件事是让你印象最深,原因何在?在这样的启發中,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写出的文章不再是“搬”和“套”了。 三、从生活中积累词语、写作素材 叶圣陶说:“日积月累,方能生语。”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积累词语、写作素材,才能在作文时“下笔如有神”。那么,怎样从生活中积累词语、写作素材呢? 首先,笔者向学生渗透阅读是生活所需,是生活的一部分思想,坚持在早读和午读时间和学生一起读课外书,交流阅读感受。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海量阅读,为学生积累间接的写作素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名言道出了阅读是写作的坚实基础。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有益的课外书,不但能积累海量的词汇和写作素材,还能增长知识,提高思想境界,这对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 除了引导学生阅读课外大量的课外书籍,笔者对作业进行优化,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做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知识是要靠长期不断积累的,但人的记性毕竟有限,而且会逐渐遗忘。所以,笔者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专用的笔记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读完一篇文章后,也可以用专用笔记本积累词语,记录读后感受,充实写作素材。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会分类积累,例如,积累描写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四字词语,积累有关数字的成语、积累有关生气、开心、难过的四字词等。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精彩的描写片断、细节描写,摘抄一些名言警句和观点道理等。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认识境界定能不断提高,积累的名言警句和妙语便会越来越多,在习作中便可灵活运用,便能妙笔生花。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不但能写得生动,而且会有温度和厚度。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含蓄隽永的诗歌,对于这些经典名篇,我们可以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选择一些值得背诵的诗、文、篇、段,让学生进行背诵,为今后写作奠定语言基础。学生掌握、积累的词汇量越大,认识、了解的语言现象越多,思维便会更加敏捷、更加深刻、更加全面,而习得的语言能力、写作能力就会越强。 四、结语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同样,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作文。我们要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逐步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在写作教学时做好前置性的铺垫,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人和事,让学生感到在作文时原来有很多东西可以写,处处是写作素材,信手拈来都是写作材料。当然,除了回忆生活中的见闻、感受,还要学会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写作素材源于积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迫切地希望通过以上几点尝试,解决作文教学的难点。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