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所展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 |
范文 | 杜良云 2020年春节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骤然席卷全球,颠覆了各国人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我国坚持全国一盘棋,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打好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和疫情阻击战,为保障全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尽责担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最好印证,党、政府和人民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不断凸显。 一、中国特色政治制度为战胜疫情提供制度保障 (一)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作为全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坚强领导为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组织保障和政治保证。各级党组织动员党员、干部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以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医护人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忠实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各级党组织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重要指示,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和主心骨;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冲锋在前、不怕牺牲,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为集中统一领导全国疫情防控工作,党中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履行党对疫情防控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1月至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多次召开会议,科学研判疫情,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等作出全面部署。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疫情防控的政治优势,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科学指引。疫情防控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国家治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必须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疫情爆发后,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等,在当地党委统一指挥下,保持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采取有力举措既考虑本地区本领域防控需要,也考虑对重点地区、对全国防控的影响,发挥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二)人大、政府对人民高度负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因全国人大代表中三分之一的省市级和各方面的主要领导干部都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关于推迟召开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决定》,让全国人大代表聚精会神决战疫情,正是对人民负责、对生命负责的集中体现。在来不及全面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情况下,本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及时明确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为打赢疫情阻击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了有力的立法保障。 疫情防控是一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严峻斗争。为防止疫情扩散,31个省(区、市)政府根据各自实际依法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上千万人口的武汉关闭离汉通道,各地“封城”“封村”,这是各地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重大决策。从中央到地方,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努力维护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需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从应急医院、方舱医院的速建与交付使用、防疫物资生产、交通管制、疫患排查,到医务人员和防疫物资调配等,充分体现了人们在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同时受政府的管理,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履行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疫情防控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职能。其中,公安机关承担维护疫情防控秩序的政治职能,发改委、工信、交通等部门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物资生产和运输管理职能,医药卫生、科研文化等部门履行疫情防控文化建设的职能,社保、环保等部门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各级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的一次大考,必须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防疫工作体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对人民生命健康高度负责、受人民群众监督。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国务院迅速启动联防机制,各地区各部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执行切实有效的防控政策、措施,加强科学防控,在法治的保障下有序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主动发布疫情,开设热线电话,开放网上平台接受群众投诉、举报,方便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防疫工作进行监督。 (三)履行公民义务,参与基层治理 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是打赢疫情阻击战的制胜之本。我国实行基层民主的机构是村(居)民委员会,城乡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村(居)委会遵照当地政府的部署,有力有效地开展联防联控工作,夯实城乡社区防控责任,紧紧依靠社区干部和居民构筑群防群治严密防线,实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将防控措施、生活服务落实到户、到人,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基本保障了社区居民隔离生活需要。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人民群众是主力军,是这场战争胜负的最终决定力量。各地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有责的群防群控工作格局,发动人民群众利用好身边各种资源,为筹集各类必备医疗物资作出自己的贡献;组织人民群众依法依規提供多元化公共服务,满足防控疫情期间生活需要。广大群众自觉履行居家防疫义务,如实报告个人旅居活动轨迹,养成出门戴口罩的习惯,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信息,防止新冠病毒感染、传播,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责。 (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冠病毒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击败它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中国的责任,更需要全世界的合作应对。在本次疫情防控中,我国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发布疫情信息,积极回应各方关切,向其他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努力防止疫情在世界蔓延,维护好地区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放合作的气度,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也为各国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争取了宝贵时间,为在全球范围内打赢这场阻击战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中国特色经济制度为抗击疫情提供物质基础 (一)生产与经济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之所以能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办大事,从经济基础来说主要源于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面对疫情加快蔓延的严峻形势,央企主动承担起国有企业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中石油、中石化保障石油供应,国家电网公司保障电力供应,中铁集团、中国民航、中国邮政积极承担紧急运输任务,发挥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小区实行封闭管理,京东、顺丰、盒马鲜生等电商物流公司照常营业,将广大消费者网购的生活必需品送到家门口,成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协同应对疫情的中坚代表。 防控疫情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是一场不能懈怠的赛跑。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各地防疫应急物资供应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疫情防控的需求。各类企业迅速响应号召,医药、医护用品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军工产品厂、民用服装厂转产医用防护服、隔离衣,汽车、机械等企业以最快的速度跨界生产口罩模具及口罩,缓解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民群众保障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需求。 (二)社保与财税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减震器”和“稳定器”,在疫情防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适应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财税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安徽省率先实现疫情防控期间医保救治保障全面兜底,其他省份也对确诊患者的诊疗费用、疫情流行期间经卫生健康部门诊疗方案确定的疑似患者的医疗费用,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按规定支付后,个人负担部分由财政兜底,基本实现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667.4亿元,确保各地不因资金问题而影响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财政部联合人民银行等部门安排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和财政贴息,向重点医用物品和生活物资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的重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信贷支持,发挥了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传染病防疫医学、教育、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 税收是调节经济活动的主要杠杆。2月23日召开的中央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提出,对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快递、民航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给予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费优惠,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用足用好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等合规的外贸政策工具,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抓好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扩大金融等服务业对外开放,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外商长期投资经营的信心。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 发挥市场经济调节作用,加强宏观调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两者缺一不可。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滞后性,并不是万能的。疫情爆发一段时间以来,防疫应急物资供不应求,根据供求影响价格的价值规律,口罩、防护服、消毒酒精等物资价格将会暴涨,这必然会影响全国特别是湖北和武汉防疫抗疫工作的开展。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果断作出宏观调控决策,引导、支持企业克服困难全力生产防疫物资,通过扩大生产来确保防疫物资价格稳定、供应不断。有关部门依法查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行为,司法机关以法治手段整顿和规范医疗物资市场秩序,维护了市场经济的法制性。 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来决定的。我国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可能也有必要通过宏观调控集中资源办大事,这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所在。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国家迅速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继续研究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灵活适度,用好已有金融支持政策,适时出台新的政策措施。各省市区也纷纷出台全力支持和组织推动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的政策举措,为积极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努力维护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注入了“强心剂”,保持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三、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为疫情防控提供精神力量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疫情爆发之际,适逢春节假期,这本来是我国家人团聚、走亲访友的高峰。疫情来袭,各种媒体持续发出今年春节“不串门、不聚焦、不聚餐”的声音,营造“宅家为抗疫作贡献,我为国家省口罩”的文化氛围,文化宣传部门和广大群众积极创作丰富多彩的“抗疫”文艺作品,激发防疫抗疫正能量,引导人民群众迅速形成了居家过节新风尚,远程办公、线上教学等得到推广。可见,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思维方式。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医医疗队研发的肺功能康复方法和技术在湖北、广东等地新冠肺炎救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浙江已开始试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中医药文化对疫情防控和医疗卫生事业正在发挥并将继续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医药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包容性能使中医药文化与西医文化和谐相处,在防疫实践中求同存异,吸收借鉴西医文化的积极成份。武汉重症诊疗方案基本上是中医和西医共同并肩战“疫”、共同智慧的结晶,中西医协同合作的作用在救治工作中已经充分体现。 疫情是民族精神的试金石,考验着、锤炼着国民的民族精神,在为中华民族精神充实新的内容。日夜奋战在救治一线的医护人员,恪守网格化管理职责、热心服务群众的基层干部,自觉居家隔离的普通群众,空荡却秩序井然的城市、乡村,无不见证着中华民族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共克时艰的勇气、智慧和在艰难困苦中自强不息、同舟共济、团结奋战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防疫抗疫行动中淋漓尽致地彰显。全军和各省4.2万名医护精兵驰援武汉抗疫火线,19省份对口支援湖北除武汉市外的16个市州及县级市,海内外华人以不同方式捐款捐物配合保障防疫物资和生活必需品,亿万人民凝聚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共赴国难的家国情怀,在抗疫斗争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应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这次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抗疫斗争取得了全面胜利。不论面临多么艰巨的困难,不論付出多么艰辛的努力,只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制度优势,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一定能创造世所罕见的抗疫斗争奇迹和社会发展奇迹,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