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浅探 |
范文 | 徐陕西 【摘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教师帮助学习明确目标定位、生活现象融入教学、进行形式多样的读背练活动、采用灵活多变的考查评估等,学生能在教学中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投入更强的专注力,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让他们能有获得感、收获感、成就感,学生就能产生和保持浓厚的求知兴趣,就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了探讨。 【关键词】激发;兴趣;目标;评估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学生的兴趣范围也越来越广,吸引学生兴趣的事物越来越多。互联网游戏的出现,给学生在学习兴趣方面带来极大的冲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激发学习兴趣上“下大功夫”,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偏好”与追求,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投入更强的专注力。因此,教师帮助学生学习明确目标定位、生活现象融入教学、进行形式多样的读背练活动、采用灵活多变的考查评估等,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让他们能有获得感、收获感、成就感,学生就能产生和保持浓厚的求知兴趣,就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明确目标定位,确保学习动力有效性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没有目标,或是目标定位不准确,容易导致学习上动能不足,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不专心听讲,对学习产生被动、乏味,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作业不完成、成绩不理想等。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帮助学生制定一个科学的目标,让学生能“够得着”的目标,能不断刺激、触动学生学习的灵感、念頭,引导学生制定学习任务、考试成绩、人生奋斗等目标,让他们有一个近、中、远期的规划。 比如,《最后一次演讲》(部编八年级下册),教师可以结合本课是“听说能力训练课”这一课型,以及“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情感”“学习他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语言的实际运用要注意场合与对象”等课程目标,给学生提出一个小目标:运用口语进行即兴简短讲演。教师给学生规划定这个学习目标时,让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就人生理想奋斗进行即兴演讲;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介绍自己的个人情况、兴趣爱好等进行演讲。学生们个个都“能说会道”,通过这种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标。 二、融入生活语文,增强学科知识可用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联系、体验生活语文。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新课标要求课改要融入新的内涵,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渗透学科的核心素养,让学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将生活中的语文现象、语文运用、语言表达等融入学科教学,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用所想结合起来,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实用性、可用性提供感性的认知。 部编版教材中《灯光》《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许多文章描述的事件,学生不是熟悉可见的,就是自己有或多或少体会认知的。如讲授《灯光》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深入人物内心,体会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再进而让学生体会父母、老师的敦敦教诲。然后,引导学生模仿习写片断、即兴表达、朗诵等,进行“模仿-创造-迁移”,既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去体验,去感悟,又能让学生能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实用性。 三、巧设读背练习,体现活动多样创新性 读背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延续和补充,是学习语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读背课文中的好词好句、美妙文段,不但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进一步学习作者表达手法,领会其中内涵,从而形成技能。但学生对读背的课文、文段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即便是顺利通过检查,也容易遗忘、不会运用。教师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设计出多种多样的读背练习,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在讲授《故宫博物院》《草原》《开国大典》过后,对相关的描写片断,可以采取多媒体配音、配景,让学生一边读背,一边感受相关场景,不仅有利于背诵记忆,还能提高学生对即时即景的描写能力。《好的故事》《夏天里的成长》等,让学生能通过读背,模仿作者表达方式,学习作者的写作风格,逐步内化为写作能力。 四、优化考查评估,拓展赏识评析收获性 “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独特的世界。”我们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无论是性格还是能力,他们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老师不能一厢情愿地“理想化”学生。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学习能力、成绩、特长表现等存在差异性。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获得感、成就感的可能性很小,这样的学习兴趣是不能持久的。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途径。比如优化课堂设计,无论哪个层次都能顺利完成的朗读、练习、片断描写等;个性化的演讲、成语接龙、故事会……考试的分组分类、分层分流,甚至是A卷B卷的考试考查方式;不断拓展评估的方式和途径,把学生满意作品发布在学习园地、家长群、朋友圈等,进行生生、师生、家长评论交流。学生们从不同途径有“秋的收获”,就能较好地保持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讲授《春酒》(八年级下),本文主要是介绍故乡“过年”的风俗,作者采取富于童趣的语言写出了对童年、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文中以“儿童”的视角是更符合学生的心理。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采取目标同学介绍家乡“过年”的趣事、趣闻等,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展示平台——成语接龙,以学习小组、自然组、个人接龙等形式,“喜气洋洋——洋洋得意——意想天开……”学生们基本上都能对答如流,在遇到表达困难时由小组成员互相补充、推荐新“发言人”、插话补充等形式,在同学的引导帮助下顺利完成任务。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能激活探究欲望,点然探究激情,保持学习的兴趣也就不难了。 总而言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充分利用各种可用资源,积极创设教学情景,着力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把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培养他们求知渴望、探究能力、陶冶思想情操的课堂,尽可能营造一个生动活泼、趣味浓郁,宽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能有多一些思考的情境,多一些活动的空间、时间,多一点自我展现的机会,就能不断培养、激发、保持、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宋芳.醉翁之意不在酒 点点滴滴是乡愁——《春酒》教学设计[J].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12(7). [2] 辽宁省教育学会.素质教育探微: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M].科研成果精选集,1998(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