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散式教学的应用探究 |
范文 | 陈春梅 发散式教学是指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后,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出、思考并解决问题。历史是连续的,且彼此相关的,死记硬背断章片段,无论是对历史教学的长期发展还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危害。发散式教学是注入历史教学的新鲜血液,对于历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发散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学生、学校的刚需。 一、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应该包容、鼓励学生角度独特的思考 发散式教学的重要特点是鼓励学生从个性化的角度出发,以个性化思维为前提,对同一历史问题或者现象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思考,并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该教学方法中,教师是引路人,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负责讲解基本知识,如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内容、形式等,然后鼓励学生就该历史事件的意义或者比较有争议性并且有意义的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思考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例如:讲解《工业革命》这一课时,在将课文内容和相关的历史事件讲解完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中国社会处于何种状态?为什么处于这种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根源是什么?英國爆发工业革命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中国无法产生工业革命?让学生就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勇于发表见解。这样既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将历史串联起来,深入了解历史知识,又能培养发散性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深入思考 发散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需要学生深入思考。通常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但是有一些历史事件,学生单靠文字和教师的讲述是无法真正理解和展开深入思考的。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创造情境,并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从而促使学生想象、推测、思考。例如:《辛亥革命》这一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段有关辛亥革命的视频,然后提问:“该怎么定义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为什么?”通过这样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视频和争议现象进行个性化思考,提出独立的见解,而不是背诵课标或者教师规定的标准答案,从而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思维方式。 三、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结构 发散性思维的前提是学生已经拥有比较扎实、完善的知识储备和体系。教材的编写侧重逻辑性和科学性,忽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引导。因此,在尊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二次整合,既是必要的步骤,也是对教师的重大考验。整理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横向是不同国家、不同区域或者不同民族在相同的时间段中所进行的活动或者改革等的不同;纵向是同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等按照时间顺序发生的大事年表。体系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有所变化。例如:具有相似特点的朝代或者历史事件可以放在一起讲解;具有联系性的事件可以穿插讲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总之,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能够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理可依”,并且从本质上促进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模式和能力的形成。 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方式限制着学生的思维创新,不利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的解读和探索。发散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个性化思维为基本、从学生独立思考需求出发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无论是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还是对历史学科的发展,甚至是对教育的革新进程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大江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