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建设路径 |
范文 | 白洁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是“内”“外”兼修的教育,其目的是促进汉语的跨文化传播,培养出更多有着丰厚中国文化积淀的,能够从事汉语教育、文化交流和传播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各地方高校必须重新审视当前该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或疏漏,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关键词】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汉语国际教育”是2012年被教育部重新定义的专业名称,其前身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汉语国际教育”是致力于國内外汉语教学、文化交流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具有丰厚文化积淀的,能够从事汉语教育、文化交流和传播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优秀人才应该有较强的汉语表达、交流能力,应该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言人和传播者。目前,我国许多综合性大学、语言类大学和师范类大学都开设了这个专业,但就该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来看,成果并不理想。该专业毕业生整体实践能力并不强,缺乏文化转播的能力,课程与就业对接不上。基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地方高校要重新审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凸显特色和优势,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新人才。 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前身——对外汉语专业在我国高校开设已有三十多年,目前有近三百所高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外汉语专业)。但在此专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许多地方高校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不明确,对专业人才的输出方向及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办学特色没能准确把握,往往是照搬先进院校的课程设置,师资条件却跟不上,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且在人才培养实践环节后续乏力,导致毕业生所学理论难以应用于实践。 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点 1.汉语文化积淀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需要做汉语的“代言人”,那么就必须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素养,即汉语文化积淀。具体包含三方面内容,汉语基础知识、汉语文化知识和汉语文化素养。 (1)汉语基础知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需要从事汉语的推广、传播工作,汉语基础知识是基本的内容。大学生大都有一定的汉语基础知识积累,但缺乏针对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基础知识教学主要是为了应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以及实用性、应用性。比如,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汉语基础知识,还应具有将其浅显易懂地讲出来,让他人理解的能力。 (2)汉语文化知识。在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各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时,除了要安排必要的汉语文化学习内容,还应兼顾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同时增加中外文化比较课,从差异中加深学生对汉语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文化素养。与文化知识不同的是,文化素养是个体气质和精神的体现,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汉语文化素养,才能真正成为汉语文化的传播者。文化素养需要循序渐进的渲染和熏陶,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气质和精神,需要教师带领学生领略中华文化之美,其中就包含汉语的音韵之美、文字形态之美、文章意蕴之美,只有学生了解并热爱汉语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在教学传播过程中自然地流露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2.教育技能的内涵 (1)基本教育技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从事的是文化传播、交流的工作,所以在基本的教育技能中,包含了必要的双语技能,即能够熟练准确运用汉语和其他另一门类的语言。所以,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汉语母语的学生要注意第二外语的应用能力培养,汉语是第二外语的,则更要加强汉语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免在交流、传播中出现错误和障碍。同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面向国际的汉语教学工作。所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基本教育技能培训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而基本教育技能培训可以参照一般师范类大学的课程模式,包含教案设计、教育信息技术和板书能力、说课能力等各方面内容。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教育技能应结合教育对象展开,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模拟实际工作环境进行教学设计,使各种基本教育技能落到实处。 (2)基本文化技能。汉语文化知识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必修内容,而基本的汉语文化技能也是不可或缺的。富有中国文化魅力的各项技能是丰富多彩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可依据学生兴趣及重要程度合理安排选修和必修内容,展现中华文化风采。中华才艺包含传统与现代两个方面,以及音、体、美等多种艺术形式,比如传统乐器演奏、书法、国画、京剧表演、太极拳、现代中国舞表演、歌曲演唱……可谓多姿多彩。但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而是让他们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一两种技能坚持训练,以提升个人才艺和魅力,这样才能在教学和文化传播中如虎添翼。 3.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汉语的能力是必需的,此外还需要掌握一两种其他语言,并具备进行交流的能力。因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有可能是世界上各种语言的国家,因而光有汉语能力是不够的,这就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通常情况下,掌握好一门语言的精髓已经很不容易了,而要掌握两种或者更多就更难了。不过,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言交际部分,侧重的是基本的交流能力,即能够正确运用两种语言表达,达到交流的目的。而对语言学习的诸多细节和深层的原理则不深究。二是跨文化传播的能力。“传播”是人们通过媒介和特定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交流的一种活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是在海内外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人,因而需要懂得传播的方式和方法,才能扩大传播的效果,达到传播的目的。而跨文化传播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文化交际传播的理论有较深入的认识,了解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认识、接受和处理信息偏差的特点,更好地实现传播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并不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对传播学原理的研究不能过于深入,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具体来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需要掌握传播的基本知识和具体策略,意识到自身作为国际汉语教师,作为传播主体,有必要依据具体的环境和受众的心理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介,依据传播规律,提高传播效果。 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明确定位 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想要达到理想的效果,那么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办学优势、学科优势、彰显特色是很重要的一点。各地方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背景、办学条件,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是倾向于汉语国际教学能力,还是注重人才的文化传播能力,并依据现实条件进行明确定位,将重点放在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的方面,形成有实际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2.夯实专业素养 各地方高校应结合自身汉语国际教学专业的定位,课程设置上凸显“抓牢基础,突出特色”的宗旨,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要点“汉语文化积淀”“教育技能”“跨文化传播”均衡施力,同时加强学校的优势项目。比如传统文化氛围浓厚地区的高校,可带领学生积极走进能够体验文化、感悟文化的博物馆或者民俗村寨等,引导他们获得切实的文化体验;对于以教学见长的地方高校,则应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技能、技巧的培训,培养教学能力卓越的汉语国际传播者。 3.重视实践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身就是趋向于“应用”的专业,隨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应用”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单一项目的专长在激烈的竞争中很难凸显出来,也难于胜任更加复杂的实际工作,因而人才培养还应注重“复合型”特点。所以,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各地方高校应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从多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实践教学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内容,同时兼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具备的综合性和国际性,侧重训练学生对外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传播的能力;二是要积极构建实践教学条件,比如能够满足学生实践需要的训练基地,使之有能够进行语言教学实训、文化技能展示的环境和机会,以促进学生“应用型”知识素养和技能的形成,以便在参与工作时能够更快地进入角色。 综上所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要点是“汉语文化积淀”“教育技能”“跨文化传播”。在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我们应把这三个点放在首要位置,同时,明确地方高校特色定位,以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卓越的实践能力为支撑,培养出能够满足国内外需要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延慧:《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建议》,《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31卷第14期,第49-53页。 [2]刘娟、李婧:《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黑河学刊》2016年第4期,第113-114页。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陕西西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