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古诗词教学策略浅谈 |
范文 | 黄长水 摘 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加强古诗词教学活动,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如何达到鉴赏的目的,在此立足初中语文课堂,将深入探讨新课标背景下古诗词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统编版;古诗词 入选统编版教材的古诗词都是经典作品。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体会作者崇高的思想感情,接受熏陶和洗礼,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增强鉴赏能力。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古诗词教学的处境越来越尴尬,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为了走出这种困境,笔者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设情境,激兴趣 如在教学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可以讲述与本诗词有关的两个小故事:“思旧赋”“烂柯人”。教师通过故事引入上课内容,可激发学生学习本诗词的兴趣,使其迅速进入课堂教学。教师也可以围绕诗作设计一系列问题,比如:唐代三位偉大的诗人是谁?其中白居易你知道多少?可以介绍相关知识,或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快速进入课题,创设文本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多角色,反复读 古诗词教学教师要让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熟悉文本,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熟读文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都要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从诵读中体会古诗词的文字美、情感美、思想美。每个时段的诵读有所不同。课前,主要是了解与作家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疏通字句,自己朗读,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中让诵读成为课堂的亮点,首先可以让学生个人读,先看有无生字词,同学一起来纠正,再看看停顿、节奏、重音、语气等是否准确,大家一起讨论、更正,为下一步朗读做准备。其次,学生自由大声诵读,了解内容,初步理解情感,进一步熟悉文本。再次,可分男生女生读,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朗读魅力,最后全班齐读,读出气势,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把朗读贯穿于课堂各个环节。课后,在诵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记忆,达到熟读成诵,然后背诵默写,不断积累,不断巩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篇都值得通过用心朗读、背诵、积累。 三、抓意象,挖特征 意象其实就是诗中所描写的人、景、物(物品)、地名,也包括诗中所引用的典故,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同时,文本中的人、景、物会逐渐走进学生的视野,这是理解诗词的第一步,然后让学生明确这些人、景、物在什么背景、什么场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出现,内容上写出了什么,情感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抱负和志向,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和情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同时,要教会学生从意象深挖其特征,再从特征概括归纳诗人的性格形象、精神品质、境界追求。比如梅花的特征是不怕寒冷,独自开放,松柏的特征是坚忍顽强,不屈奋斗,莲花的特征是品格高洁,不被环境所影响。所以,如果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中的意象,就会成为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一个突破口。 四、析技巧,品韵味 诗词的语言十分凝练,精美而又耐人寻味。学习诗词,一定要引导学生领会含蓄精练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再者,诗词写作技巧也多种多样。先从诗词句中的修辞方法入手,看看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再看看用什么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还是间接抒情,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有没有运用典故,了解典故的内容并思考其作用。描写角度是否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章法技巧是否有赋、比、兴和衬托等。从中深切感受古诗词的语言魅力。这也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教师还要亲自“操刀”示范,每首古诗词都有一两句是值得品味的,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杜牧的《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这些都是经典名句,值得仔细分析,好好品味一番。比如赏析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教师可以规范地引导学生对经典名句进行赏析示范,从写作技巧、写作内容、表达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品味古诗词语言的韵味。 五、深理解,悟情感 古诗词也是作者当时生活的写照,古诗词既有作者独特的视角和体验,又烙上时代的印记。因此,对古诗词教学,逐字逐句讲解尚为肤浅,只有从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着眼,设身处地,才能体会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才能与作者共鸣,感受诗人的喜怒哀乐。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天,和州刺史被罢免后,回洛阳,路过扬州,此时,白居易被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两人在扬州相会时所作。白居易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表达为刘禹锡抱不平。而刘禹锡在酬诗中虽用“沉舟”“病树”自喻,尽管“闻笛赋”“烂柯人”岁月流逝,人事变迁,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废,反而使他“长精神”,表现出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意志,对我们初中学生具有很好的启迪和鼓舞。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初中古诗词教学也不例外,而且学生在古诗词测试中失分还很严重。因此,我们根据新课标,立足新教材,针对学生实际,重新探索一条新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日益完善,让初中古诗词课堂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局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