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的竞争分析
范文

    薛岩松 王雅韬

    

    

    

    [摘 要]?随着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已近过半,行业特色高校作为双一流学科建设的主力军,在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为了进入重点建设行列,各学校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本文采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对高校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生态位分离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各校间存在着诸如大面积更名、学科重叠、盲目增设学科等问题。同时提出了加大优势学科群投入,避免盲目扩张、以优势学科为基础创新交叉学科,建设和制定特色评价系统,避免无序竞争等措施。

    [关键词] 双一流;行业特色高校;竞争;生态位

    [中图分类号]?G648.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9)12-0008-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12.002

    一、研究背景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简称《通知》)。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务院的《通知》联合制定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简称《办法》)。这是继985、211政策之后的又一重点建设项目。《办法》对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有详细说明。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办法》对学校的遴选条件、遴选程序、支持方式均有明确规定。双一流建设与985、211政策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动态调整机制。五年一周期的评选打破了传统高校的身份固化,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由于政府主导的政策具有见效快、阻力小的特点,各地方政府随后出台的政策能够快速地响应地方的新要求。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建设是重中之重。各高校将学科视为评价一流大学的关键因子。“学科论”成为焦点,其思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各高校的建设文本相对于学科建设的描述占了极大比重;二是学科建设的指标常常被设定为建设阶段中的重要抓手和目标考核的关键参照[1]。

    二、概念界定

    行业特色高校指原来由行业部门管理的农、林、水、地、矿、油、化、建、交等高校。1993年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酝酿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指出变“条块分割”为“条块结合”,提出“共建、合作、合并、协作、划转”的口号。1998年进入全面开展阶段,除少数军工、航空类等行业性强的学校仍归部委领导,其余行业特色高校下放到省政府,由教育部与地方政府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还有部分学校通过合并形成综合性大学。据统计,原来由62个国务院单位(部门)管理的367所普通高校,现在改为由10余个国务院(部门)管理的约120所高校。其中71所由教育部直接管理,还有约50所由其他少数部门管理。除此之外,约有240所部门高校相继改变管理体制,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的模式,以地方管理为主,划转到各省市、自治区[2]。行业特色高校因其与行业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科建设方面比普通高校发展更快,也更容易成为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点学校。据统计,在一流大学建设中,行业特色型大学占1/3。在一流学科建设中,行业特色型大学约占3/4。毫无疑问,强调特色、专业、行业性成为高校的新选择。

    三、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行业特色高校的研究已有不少,总体上分为对行业特色高校的优势、劣势及发展路径的研究。首先是对行业特色高校的优势进行分析。第一,张玲召、钱晓红等学者认为行业特色高校有着深厚的行业背景且存在着很高的依存度[3][4];无论从学科建设、课程体系还是科研项目来说,行业特色高校都与行业部门有着极高的关联性。第二,陈海利认为行业特色高校有着其他类型高校短期内难以超越的学科优势;第三,胡茂认为行业特色高校有着高水平的学科群建设能力,从而更有利于构建多学科、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平台[5];第四,陶羽认为行业特色高校具有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出优势;许多行业高校通过参与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以多种形式推动行业技术的进步,为国家的创新体系做出贡献[6]。其次是对行业特色高校劣势的研究。第一,薛建飞、李爱民等学者认为行业特色高校普遍具有发展不平衡的现象[7];不同学科、师资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有很多文科专业充当着通识课程的角色[8]。第二,刘远认为行业特色高校划转地方后,其与同行业的联系也随之变少,最终导致高校资源结构改变,行业资源流失[9];第三,白逸仙、李红霞认为行业特色高校的优势学科过于单一且传统学科优势有被弱化的倾向[10][11]。第四,陶羽认为单一的高校評价体系使得行业特色高校的优势难以体现,他认为评价指标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如果不能差别对待,将会冲淡办学特色。最后从发展路径来看行业特色高校的研究。第一,钟秉林、陈琳提出行业特色高校既要服务于行业也要面向地方,要积极争取行业与地方政府的支持[12][13];第二,戴建青提出要建立与普通学校不同的评价体系,体现出行业特色高校不同的学科特色[14];第三,郭坚认为行业特色高校要加强人才培养定位和师资队伍建设[15];第四,闫俊凤认为要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从而消除行业壁垒[16]。钟秉林对法国大学校、德国应用技术科学大学的描述,刘广生对美国麻省理工的分析,都对我国行业特色高校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作用[17]。

    四、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理论源自生态学原理,主要指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最早使用生态位并给它下定义的是美国学者J.?Grinell,他把生态位概念界定为一个空间生态位,他认为在同一个空间没有两种生物能长久地占有一个生态位。现代最有影响力的生态位学者G.E.?Hutchinson把生态位看作是一个生物单位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将其分为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18]。

    (一)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宽度主要是指主体对周围环境的利用程度,往往生态位宽度越大,涉及的领域就越宽,对周围环境的利用程度越高,竞争力越强。但是,生态位也并非越宽越好,如果超过一个界限,可能会与其它主体的生态位重叠,不利于提高竞争力。高校之间生态位越接近,竞争越激烈。相比综合性大学,行业特色高校更加强调行业的专业性,生态位普遍较窄、多以工科为主。为了在竞争中获得更多资源优势,行业特色高校开始大面积增设学科,甚至以更名来拓宽自己的生态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单一学科为主逐渐向文、理、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过渡。通过查询学校官网的院系设置,无论是何种行业特色高校,大多数都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和艺术学院等。一般而言,大部分学校的生态位只会越来越宽,极少有变窄的情况。第二,在行业特色高校划转地方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学校更名的情况。以纺织特色学校为例,这些学校曾经隶属于纺织工业部(后改为中国纺织总会),后来由教育部或地方管理。例如,1951年几所纺织学校组成了华东纺织工学院,1972年更名为上海纺织工学院,1980年改回华东纺织工学院,1985年又改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确定为东华大学。再如,天津工业大学原名为河北纺织工学院,1968年更名为天津纺织工学院,2000年确定为天津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在1964年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1999年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2004年确定为浙江理工大学。中原工学院原名为郑州纺织工学院,2000年更名为中原工学院。还有几经更名的北京服装学院、西安工程大学、几经合并重组的苏州大学。在这些学校中,除武汉纺织大学的校名还保留着原有特色外,其余学校均将校名改为偏综合性的。本文选取四所最具代表性的纺织行业特色学校,分别比较它们在全国高校中的竞争力。东华大学作为首批进入“211工程”的纺织类行业特色高校,又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重点高校;天津工业大学成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其发展速度很快;浙江理工大学虽一直未被列入重点建设高校,但其潜力也不容小觑。中原工学院地处河南郑州,地区经济发展有些滞后,其发展潜力有限。本文数据均选自2018年各高校招生官网。其中,在校学生数是指全日制在校生数(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目前生态位宽度计算使用较多的是Levins公式中的ShannonWiener指数公式。

    公式(1)中,Bi为高等学校生态位宽度,S为资源单位数,Pij 为i高校第j个资源单位的重要值百分率。

    通过计算,天津工业大学生态位宽度最大(见表1)。原因如下:其一,招生数、专任教师数及在校学生数比其他三所学校高。其二,分析高校生态位宽度的大小不仅要考虑它们在各维度上分值的高低,而且还要考虑分值分布是否均匀。与其他三所高校相比,天津工业大学的三方面数值最为均匀。浙江理工大学的专任教师数偏低、而东华大学的招生数、中原工学院的在校生数又明显低于其他三所高校,这将他们的生态位宽度拉低。其三,天津工业大学的学科专业较完整,其服务社会的范围更广,所以生态位宽度也越大。

    (二)生态位重叠

    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更多的种群(或其他生物单位)对资源位或资源状态的共同利用,表现为资源的一部分被共同占有,其他部分被分别利用[19]。一般而言,生态位重叠部分越多,竞争就越激烈;反之,分离的程度越大,共生的可能也越大。一般而言,行业特色高校以其独具特色的专业为支点,不易与综合性大学的生态位相重叠。但目前大部分行业特色高校出现向综合性高校扩展的趋势,故重叠的范围不断变大。如今,行业特色高校出现了不立足于自身优势学科反而盲目扩张基础学科的问题,但盲目扩张学科并没有给它带来竞争力,其普遍存在着培养时间较短,投入不足的现象,更不能与综合性大学的基础学科相匹敌,从而导致行业特色高校的竞争力不断减弱。用生态位原理来解释:当两个物种共同占有一部分生态位空间时,具有竞争优势的物种将会占有重叠的那部分生态位空间,这就是行业特色高校的竞争力没有显著提升的原因。部分“双一流”高校的学科建设存在着相同的问题,如果各高校不能区别于其他同类学校,长期共同占有同样的生态位,那么生态位的大面积重叠将导致强势的一方取代弱势的一方。例如,单凭“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名单查找,就有十所以上的高校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优势(不包含自定的学校),如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因此,在生态位重叠的情況下有所特色,成为各高校当下面临的一大问题。如果存在严重的生态位重叠现象,高校寻求不同的研究方向至关重要。本文计算并分析前述四所高校生态位重叠的情况,提出了针对性建议。目前,在生态位重叠计算中常使用对称α法(Pianka公式)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通过计算明显看出这三所高校之间重叠程度很高。生态位重叠数值达到0.9以上说明各主体的相似性极高(见表2)。以上三所学校均属于纺织类行业特色高校,存在着诸多相同的专业和学科。对比发现天津工业大学和中原工学院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最高。究其原因,两校之间经常交流学习难免会有共同之处。天津工业大学和东华大学的重叠程度也较高,目前作为进入双一流学科建设的两所纺织类高校,二者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比较而言,东华大学同中原工学院的重叠程度最低。若考虑高校所在地区的因素,相对于南方与北方高校之间的竞争程度,同处南方的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之间的竞争和同处北方的天津工业大学、中原工学院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三)生态位分离

    生态位分离往往是环境压迫或是竞争激烈的结果,可以通过增加生态位宽度来提高种群对周围环境资源的利用程度,或者减少生态位宽度来压缩它们的生活环境以抵御外来物种的侵入和压迫[20]。这主要表现在学校的二度更名和构建新交叉学科两方面。许多行业特色高校划转地方后,为了既符合行业特色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又顺应国家政策发展和支持综合性大学的时代目标,出现了大面积更名的潮流[21],但是效果却不明显。高校自身多年积淀的学科特色逐渐淡化,也没有获得地方和行业更多的投入。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尚钢认为,作为一所省属大学,办学资源是极其有限的,高校只有在某一维度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品,才会有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即通过压缩生态位宽度来保障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还有一些学校为顺应新形势,增设了某些新型学科或交叉学科来拓宽生态位。根据国务院在2010年10月10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在2011年成立了高技术纺织品系,其在生物医用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相关高技术纺织品产业的服务。2011年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成立了纺织品设计与产品经济系,聘请了在纺织品开发设计、纺织产业等方面具有深厚造诣的教师。东华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实现了生态位分离,找到了各自发展的特点,虽同以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为特色,但两所学校的研究方向却有所不同。首先,东华大学是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而天津工业大学是分离膜与膜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其次,两所学校都开设了纺织工程专业,天津工业大学的纺织工程专业设置了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时尚创意设计、纺织服装商务与贸易、纺织服装标准与检测、先进针织技术与产品开发等5个研究方向,而东华大学的纺织工程专业则主要涉及纤维及纤维集合体的加工与制备方向,研究先进的纺织加工技术、设备、纺织新原料和高附加值的纺织品等,这种能办出自己特色的同类型高校才能不被吞并。

    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分离三者之间是一种无限循环的关系。高校通过增加学科来拓展生态位宽度,会造成两所高校之间的生态位重叠。为了保证自身的竞争力,避免被占有共同生态位的高校取代,各高校采用开拓新交叉学科来实现自身的生态位移动,得到暂时的分离。但随着学科的不断增加和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学校的生态位宽度又会随之拓宽,从而进入下一轮的重叠,如此循环往复(如图1所示)。

    五、总结

    第一,加大优势学科群投入,避免盲目增设学科。各高校应以优势学科为原点向外辐射相关学科。以天津工业大学为例,纺织科学与工程作为该校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形成了以纺织为依托,同时开设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环境科学与工程、服装与视觉传达等相关专业的优势学科群。加大对学科群的建设,一方面有益于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有针对性地投入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学科及学科群上。而盲目增设学科不能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只会使学校的规模日渐扩大,不断消耗学校的有限资源,最终可能导致优势学科被淡化,新兴学科无法壮大等问题。第二,以优势学科为基础,创新交叉学科建设。具体包括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学科与时代的融合两类。第一类可以通过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互相启发来实现。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就形成了“语言学与心理学携手并进、经济学与工业管理学精密结合、政治学与电子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发展态势[22]。通过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科之间的壁垒,逐渐培养文科类学生使用数学思维模式研究问题,以及理科学生从人文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出新的科研成果。第二类是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加强国内行业特色高校同沿线国家高校、企业的交流,进而碰撞出新的学科、技术火花。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采取“校—企—校”联合等方式为中国油气企业海外项目量身定制急需的人才,并通过协同合作将技术创新成果成功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油气勘探开发与集输领域。西安工程大学作为纺织特色大学,通过举办“中巴经济走廊文化大篷车西安段”活动、成立“中巴经济走廊文化艺术研究所”等加强了同沿线国家的合作与交流。第三,制定特色的评价系统,避免无序竞争。目前,我国对高校的评价系统过于单一。由于评价系统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重点学科评选制度使入选的学科在短期内得到丰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各高校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得到更多的资金与政策支持,纷纷将评价系统中的各项指标作为学科发展的最终目标。然而,缺少个性化的评价系统,将使各高校丧失本来的特色,呈现出发展趋同、千校一面的现象。应把行业特色高校对地方和行业的服务贡献作为评价系统的重要指标。针对各种类型的特色高校,其评价也要有所区别,从而将各高校引导至积极的一面。

    参考文献:

    [1]张伟.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建设探讨[J].大学教育,2017(09):146-149.

    [2]陈海利,邹树梁,王莉芬.行业特色型高校如何加强服务地方经济[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2):46-47.

    [3]张玲召,杨海光,邓龙江,杨晓波.行业特色高校跨学科中心建设与发展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7(S2):4-6.

    [4]钱晓红,陈劲.行业特色高校与母体行业科研依存关系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71-75.

    [5]胡茂,刘知贵.依托行业背景,建设基于特色化发展的地方高校优势学科群——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06):56-59.

    [6]陶羽,李健.行业高校及其特色学科的历史地位和存在价值[J].中国成人教育,2018(06):21-24.

    [7][22]薛健飞.地方行业特色高校文科发展的路径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2(02):13-15.

    [8]李爱民,周光礼.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组织特质研究——基于北京16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7(01):27-31.

    [9]刘远,泥霓.行业高等教育产权多元化的必要性、特殊性和可行性——行業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教育产权制度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8(04):14-21.

    [10]白逸仙,邓艳明.STEM教育视角下我国工科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基于35所行业高校本科生的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8(08):68-73.

    [11]李红霞,秦梦华,张庆思.行业特色型高校面临的困境和建设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2(35):24-26.

    [12]钟秉林,王晓辉,孙进,周海涛.行业特色大学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4):4-9,81.

    [13]陈琳,岳振兴.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理论的行业特色型大学科研效率评价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04):73-80.

    [14]戴建青,张骞.行业特色高校科研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7(08):66-68.

    [15]郭坚.行业特色型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7(S1):7-9.

    [16]闫俊凤.生态学视域下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建设[J].高教探索,2014(02):96-99.

    [17]刘广生.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学科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16):20-25.

    [18]张雪萍.生态位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9][20]姜晓璐,徐明稚,张丹.生态位视域下高校发展路径的选择及实现[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03):18-23.

    [21]杨林玉.行业特色院校二度更名动因探讨——基于路径依赖理论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5):84-89.

    (责任编辑:付英华)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