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吟咏国学经典,律动语文课堂
范文

    周明明 张凯

    摘要:国学经典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积淀。它就像一道美丽的彩虹,呈现着中华文化的夺目色彩;就像争奇斗艳的花儿,芬芳着中华儿女的美好心灵;就像一曲悠扬的乐声,清唱着中华传统的优良品德。在语文课堂中传承经典、诵读经典,是彰显语文课堂多彩的必修课。因此,经典吟咏如何走进课堂值得我们探究。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这一问题进行展开阐述。

    关键词:吟咏之声?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文化的丰厚在国学的经典里,那么如何走进经典?这就体现了经典吟咏的重要性。

    一、经典吟咏是语文的一种教学资源

    经典吟咏可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思想情感。语文能力的核心因素是语感,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的直接感知判断,是一种直觉思维。就像王尚文在《语感论》中所说:“语感不是知识,不是教条。”那怎么样获得語感?我想应该是一种心境的获得,是顺其自然的惬意,是顿悟后的警醒。语感的培养就是吟咏,在反复吟咏经典中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言。文本语言里面“人品”“价值”“理性”“情感”等就自然渗进学生心灵。

    二、吟咏之声,律动课堂

    没有经典吟咏的语文课堂不是完美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多的国学经典作品走进了语文课堂,经典吟咏也活跃了语文课堂氛围。

    (一)古典式吟咏

    中国是个诗乐一体的国度,从《诗经》开始到“五四”之前,无论是开蒙诗文还是诗文交流,都从吟诵开始,是文人的基本功。特别是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但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诗乐分离。在这之前,有韵味的诗必是吟出来的,配以老先生的古腔古调,仿佛人就在诗中,诗中也有吟者,诗即我,我即诗,达到了诗人合一的境界。这是吟诵的世界、忘我的世界、超然的世界,在这样的文学境界里乐而忘忧,醉心于此,幸甚乐哉。这必是 “因声求气”的状态,发之于声,求气于心。换言之,通过声情并茂地吟咏感受作品语言节奏,来把握作品精神、体味作品情感。我想让学生适当地去了解,并尝试着用古音去吟诵,掌握一些简单的吟诵音调,可以更好地还原作品中的景和情,把握其精髓,别有一番韵味在心间。古典的作品配以古音吟诵,应当是恰到好处的,古风古俗也会呼之欲出,文化传承的音脉会越奏越响。例如教学《声声慢》时,可以借用吟诵形式,用古音读古文更有韵味,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也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人情感。诗歌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组叠词的音韵美若用低吟的形式就能唱出凄婉之情,无须过多语言的表达。学生在步入下文的赏析时就有了情感的积淀,整个文本的解析就有了厚重与浓郁。所以说恰当地吟咏有助于文本的解读水到渠成。

    (二)想象式吟咏

    没有想象就没有美妙的生活,没有想象就没有情感的律动,没有想象就没有经典的作品。想象是人们借助于客观事物,通过自己整合加工的思考过程,是一种勤奋的表现,是一种自觉的劳动,是一种丰硕的收获。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怎么让学生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温度和它背后的场景呢?想象与文字之间沟通的桥梁就是吟咏,吟咏让文字在头脑中组合画面,完成想象;又通过想象的画面去思考和发问,再通过吟咏来强化一种意境,那是一种美的享受,精神得到了愉悦,便收获了一份自我陶醉和自信。比如《潼关》这首诗中写了“河流大野”的广阔壮美之势,写了山的高峻,表面上看是写山水,实际却在写诗人心中的山水,山水的灵动活泼,是诗人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的象征。这就需要学生在想象中吟咏,把山水画面铺展在眼前,逐字逐句地琢磨思索,拼接画面并进行着色修饰,完成画面的呈现。再通过想象画面去询问为什么“水犹嫌束”“山不解平”,想来那必是作者心中山水的个性彰显。这样在吟咏后去想象,再进行一番思虑,最后再次吟咏,最终来完成文本的赏析。这其中的“思”是想象式吟咏的重点,从读而想,从想而触动内心,再从心而动情,是想象的吟咏带领我们步入了诗境。在语文教学中有时还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想象的框架来完成吟咏。让学生明白从哪里入手,也可以说是一种思路的启发,慢慢地他们就能找到捷径,在经典诵读的道路上看到奇异的风景,学会去欣赏,学会去绘制,学会去创新。

    (三)理趣式吟咏

    理趣式吟咏是在想象式吟咏基础上的一种升华,是关乎人类、自然、社会的更深入的思考,这种吟咏声是浑厚的、是充满力量的、是可以穿越古今的,彰显着生命的智慧。经典作品的“理”常存在于自然山水之中,“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这幅山亭夏日图是一抹亮丽的夏景,花香怡人;“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中的“月儿”懂得人们的思乡之情,这是一弯思念之月;“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可爱的鸭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感受着春天的暖意,它是经典文学中聪慧的精灵;“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理趣之言,这是吟咏后思想的沉淀,是智者的吟咏。经典中的“理”是作者生活经历的总结,是思维的积累,是启迪后人的箴言。最有味道的哲理和趣味都寄托给了世间万物,永不腐朽,鸟鸣花语、月出雁飞都是破解的密码,只待有心人去吟诵它,理性的光辉便会闪耀出来。这是语言的力量,这是心灵的芬芳,这是吟咏着的光耀。

    在经典文学中,一草一木、日月星辰、春风夏雨一起构成了一个美妙的世界。这里有四季变化,这里有纷繁景物,这里藏着丰富的理趣和情感。我们畅游在这“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世界里,学会“养吾浩然之气”。

    (四)怡心式吟咏

    文学是我们的生命,经典的吟咏让我们看到善与恶、美与丑,我们要学会陶冶内心、美化岁月。怡心地吟咏经典就是我们的一个探寻之道。

    吟咏经典,进入音乐的殿堂。聆听着诗歌演奏出的抑扬顿挫的旋律,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激扬高歌,有“施惠勿念,受恩莫忘”的朱子家训的轻声训导,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低语吟唱。吟咏经典,仿佛进入舞者的世界。欣赏着白居易“绕池闲步看鱼游”的闲适脚步;陶醉在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浪漫洒脱的舞步中;赞叹着秋瑾“洒去犹能化碧诗”的爱国步伐。吟咏经典,领会到了孟子“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的“善”之根本,吟咏经典,我不会把今天要做的事推到明天,因为有“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警语在耳边响起。

    经典里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志趣;有感悟生活,厚德载物的胸襟。这些经典的吟咏是进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经典诗文吟咏,学生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在和谐的环境中让学生思想健康成长、规范言行、理解真善美,塑造完美的人格。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养成,是经典的积累,是吟咏声中心灵的愉悦,是德之所依、智之所靠。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是要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那么经典吟咏就是怡心的一把钥匙。学生有了一个健康的心理,审美情趣更浓,想象创作能力更强,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就能去感受经典,去运用经典,去传播经典,这也是经典吟咏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