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从《根鸟》的叙事结构看记叙文写作
范文

    内容摘要:《根鸟》是曹文轩成长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了少年根鸟为救女孩紫烟、寻找大峡谷而踏上寻梦之旅的成长故事。整个故事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五个小單元之间以少年寻梦路线为线索紧密连接,小单元之内情节紧凑,跌宕起伏,对青少年来说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初中学生的记叙文在叙事方面具有“平淡乏味”、“素材堆叠”等问题,通过阅读该小说,强化“故事意识”,对解决叙事结构问题、彰显叙事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根鸟》 叙事结构 记叙文教学

    一.初中记叙文写作现状分析

    记叙文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第四学段(7-9年级)记叙文的写作要求是:“写记叙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1]“表达意图明确”,意味着表达顺畅、重点突出、主题鲜明;“内容具体充实”意味着记叙材料丰富多样、紧扣主题且安排得当。但反观如今初中记叙文写作现状,情况却不容乐观,不少学者论述了当下记叙文写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涉及到素材、主题、结构、表达等各个方面。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生林柳生认为,学生写不好记叙文是因为他们“他们在写记叙文的时候不是想尽办法怎么去‘讲述故事,而是绞尽脑汁在到处找‘材料,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总是支离破碎的‘材料堆积。”[2]要有讲述故事的能力,首先就必须具有“故事意识”。“故事意识”就意味着让学生根据文题重构自己的亲身体验及所见、所闻、所感的他人真实经验,用“故事思维”来写记叙文,记叙文才能写得出彩、写出意义。需要明确的是,文学上的虚构不意味着情感上的作假,正如某教师所言:“记叙文只是强调了其使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并没有对写实和虚构作规定……毋庸置疑,表现‘真情实感不一定要写‘真实的生活片段,‘虚构也能写出真情实感。因为,虚构不是编造,它是文学性写作的一种手段。”[3]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可以将将记叙文的写作内容定位为“故事”——记叙文记叙的是“真实的故事”,而非对现实原原本本的描摹,但任何材料的安排和组合都必须体现人性、表达真情实感。

    从“故事”的角度来看初中记叙文现状,暴露出最大的问题在叙事结构方面。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生祝玲指出,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在结构层面出现了“故事情节缺少波澜、故事结构层次不清、故事结构主次不明”的问题。[4]叙述结构的问题还直接影响了记叙文表达“意义”。当下中考中许多作文题都直接指向“成长”,比如2017年河南:“越来越___的我”;2018安徽:“原来我也很____”、2018年新疆:“那件事让我想起来就____”等,切实贴近学生生活,要求行文中反思自我,获得成长体验,因此写出“意义”就显得关键。而故事平淡、层次不清、详略不当等结构方面的问题直接导致记叙文意义浅露,缺少深度。

    二.《根鸟》中的叙事结构

    《根鸟》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型小说,讲述了少年根鸟在打猎时打伤了一只白色的鹰,在鹰脚上发现了一个名叫紫烟的女孩儿的求救布条后,根鸟多次梦见长满百合花的大峡谷和哀伤地看着他的紫烟。在梦的指引下,根鸟离开了家,踏上寻梦之旅。在路上,根鸟受到过嘲笑和欺骗、也得到过温暖和帮助;曾坚定不移不断向前,也曾迷茫摇摆、堕落厌世……最终,根鸟终于如他所愿,找到了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

    主人公历经的一切困难与考验构成小说中一个个情节单元,并且,情节与情节之间通过叙事的“承续原则”和“理念原则”进行组织,重点突出了“承续原则”中的“可能性连接”和“理念原则”中的“否定连接”。“所谓的可能性,指已知序列对未知序列的选择”[5]。文中根鸟的每一次选择都包含多种“可能性”,“实现的可能性”展示的是主人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突出人物在选择中的矛盾冲突和纠结,才能更好地表现“成长”主题。可能性连接作为“承续原则”中“因果连接”的一种,对写出故事的“意义”具有重要作用,而“否定连接”作为“理念原则”之一,对于写出“事件波澜”具有指导价值。“否定连接”是指“序列逐渐向对立面过渡……这种组接可以是由顺境到逆境,也可以是由逆境转入顺境,无论是何种转换,序列均按照对立原则组构。”[6]作者根据少年根鸟所处的地点不同,将小说分为五个单元——菊坡、青塔、鬼谷、米溪、莺店,这五个单元相对独立的同时,又有“少年成长”这一主线贯穿其中,将其连成一个整体。这样的情节安排,让对立转换更加集中于每个单元,又在整体故事中形成更大的对立,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模式中展现少年各个方面的成长。

    就单元故事而言,作者在小范围内通过制造“不平衡”来实现对立面转换,使单元故事具有可读性;作者重点表现主人公选择之艰难,使单元故事彰显成长的象征性。例如第一单元“菊坡”主要讲了少年根鸟“寻梦”的原因,这是故事的开端,本不是叙事的重点,交代完根鸟遇到带着求救布条的鹰、踏上寻梦之旅就达到行文目的了,但作者多次打破平衡,在不平衡中扩展了叙事的张力。少年根鸟第一次外出打猎,本想满载而归回去好好炫耀一番,没想到一只猎物没打着却遇到了白色的鹰(否定1);根鸟不想伤害鹰,仍旧苦苦寻找猎物,不想最后一只兔子却被鹰吓跑了,气急败坏的根鸟开枪中伤了鹰(否定2);根鸟发现了鹰带着的求救布条,回家和父亲共同向周边打听女孩下落,无果(否定3);根鸟为此恍恍惚惚,两次梦见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想去远方救紫烟,但父亲多次劝阻(否定4);最后父亲预感到这是天意,虽不舍但还是同意,根鸟踏上寻梦之旅。每一次的对立都掀起小小的波澜,每一次波澜都推动着根鸟向寻梦的远方迈进。在展现主人公选择之艰难方面,比较典型的是第五单元——“莺店”。根鸟在莺店迷失了自己,他恨紫烟、恨大峡谷让他失去了一切。就在这时,他与板金先生再次相遇。作者是这样描写与板金推心置腹后的根鸟的内心活动的:“板金已经不可能再大声说话了。但就是这微弱的来自他内心深处的话,却在有力地震撼着根鸟。他心头的荒草,仿佛在急风中起伏颠倒,并发出金属般的声响。”、“整整一天,根鸟都在沉默中。黄昏时,他又站到房间的窗口。他看见那根布条还在晚风中飘动着,它仿佛在絮语,在呼唤着他。”[7]但根鸟还是没有选择立刻和板金先生同行:“根鸟望着他的背影,心头一阵发酸”、“板金走后不久,根鸟爬上枣树,摘下了那根布条……”[8]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根鸟的内心活动,但通过对根鸟的状态、动作的描写,读者可以体会到主人公内心的艰难抉择。通过对选择过程的展示,根鸟随后追上板金先生的举动才有了“破茧成蝶”的成长味道。

    就整篇小说而言,作者是在更大的范围内打破一个又一个平衡,表现一个又一个选择当中将故事叙述得跌宕起伏,将根鸟成长的心路历程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打破五次平衡,表现五次重大选择。五次打破平衡——第一次是过着安稳日子的根鸟因一块布条而离开父亲,寻找紫烟;第二次是踏上寻梦之路的根鸟,在孤独的旅程中遇到了同样寻梦的板金先生,这个人物成为根鸟未来寻梦路上的“救赎者”;第三次是根鸟因病与板金先生暂时分开时遇到了长脚先生,因轻信长脚的指引去了鬼谷而沦为矿工,开始了他人生中艰难的大逃亡;第四次是根鸟在莺店迷失了自己,丢掉了曾经的质朴勤劳、坚强勇敢等优秀品质,也失去了曾经念念不忘的梦想;第五次是根鸟在莺店颓废了很长一段时间,与板金先生再次相遇,板金先生的劝导及后来的死让根鸟重新认识了自己,坚持初衷,最终找到了梦中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五次重大选择都与走和留有关——第一次在是否出走菊坡之间选择;第二次是根鸟在鬼谷逃跑失败,在绝望和继续谋划逃跑之间抉择;第三次是根鸟从鬼谷逃出继续上路时,萌生了归家的念头,他回到菊坡,在是否继续上路之间迟疑;第四次是根鸟在米溪爱上了杜秋蔓以及杜家所给予的安稳生活,在走与留中反复纠结;第五次是根鸟因为习惯了舒适生活而留恋莺店的灯红酒绿,在停滞于此和继续寻梦中犹豫。对选择过程的详细叙述,使得作品中人物的行动有了成长的意义,每一次选择都具有主人公否定自我、战胜自我的象征性。

    三.作品《根鸟》对解决记叙文叙事结构问题的启示

    要讲好故事,必须安排好故事结构,有“打破平衡”、“突出选择”的意识,这样记叙文才能写得“漂亮”,写出深度。《根鸟》正是通过“打破平衡”和“突出选择”,将一个少年成长故事写得跌宕起伏、发人深省。

    (一)记叙文要写出波澜

    《根鸟》遵循成长小说的经典模式:“少年出走—经历磨难—困惑迷茫—顿悟成长”。为了在身体和心灵上获得成长,主人公必定经历一系列的困难和考验,不断陷入迷茫和纠结中,最终借助自身或他人的力量,获得继续前进的勇气和信心。这一模式经过改造可以用在记叙文教学中:平静生活—遇到困难—面临选择而纠结—解决问题—回归平静生活(更高意义上),重点展示“遇到困难、面临选择的纠结、解决问题”这三步上。

    1.写记叙文要有“打破平衡”的意识

    试看某初中生习作的部分内容:“……虽然我也不小了,但我的胆子没有我的年纪大。今天妈妈出去了,我一个人在家里,感到十分害怕。我只能慢慢安抚自己的情绪,边写作业边念叨:‘都是不存在的,我不害怕,我不害怕!但老天爷好像故意和我作对一样,刮起了大风,门窗不停地啪啪作响。我越来越恐惧,赶忙插了耳机,想通过听歌转移注意力。听着听着我便睡着了,在梦中忘记了恐惧,外面发生了什么,我都不知道了。”这篇习作通过描写心理、动作及环境来表现在风雨之夜独处时“害怕”的情绪,乍一看前半段觉得挺有意思,但写到“听歌转移注意力”时却因“睡着了”戛然而止,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失望。诚然,小作者可能真的是因为睡着了而躲过了“害怕”,但若将这这篇记叙文当作“故事”来写,增加“对立面转换”的情节会更有意思。比如,可以写“我”听着歌平复了心情,这时响起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原本远离“我”的神神鬼鬼们一下子又重新聚集在我的脑海里了。类似情节的增加能让叙事跌宕起伏,抓住读者的眼球。

    2.材料之间的对立转换都要要指向主题

    作品《根鸟》在叙事上所安排的一切困难与磨难都是为了完成“少年成长”这一主题,五次平衡被打破都是更高层次上的自我否定,层层蜕变,直指成长。因此“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模式要围绕主题,切忌任意而为。

    (二)记叙文要彰显意义

    1.展示人物内心“摇摆”来写出行动的意义

    “从成长的意义上来说,少年向成人迈进的路途中,他们敏感的心灵对遭遇内外冲击的体验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得多。其中,不乏心灵的摇摆、行为的摇摆、言语的摇摆,然而,他们正是在摇摆的前行中不断矫正平衡成长着。”[9]作品《根鸟》通过表现少年根鸟在面对各路选择和诱惑时不断“摇摆”——恋家归家又重新启程、安于现状又自我勉励、堕落迷茫又重振信心……从而达到彰显成长意义的目的。

    这里以安徽某初中一学生的周记(节选)为例进行分析。“上一学期,我自认为很文静,并没有做太多出格的事情。但是这学期才刚刚开学几天,我就做了好几件错事。第一件便是每天早上的晨跑。暑假过得极其悠闲自在,而刚开学,学校并没有给较长的适应时间便开始正式晨跑。我觉得比较累便不顾纪律地私自离队,因为违反了纪律,所以老师给了我相对应的惩罚,我也如一照做。”文章写到这里便停了笔,转到叙述下一件事情,以同样的写法写了三件不同的错事。这样的记叙方式让人觉得乏味,也丝毫感觉不到作者的悔改之意。文中提到了“我”遇到的“困难”是违反了纪律,解决方案是接受惩罚,从“困难”到“解决”,中间没有任何活动,省略了面临选择的纠结,自然写不出“我”的悔改之意,因此“违反纪律接受惩罚”这件事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在修改这类习作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加入“我”内心的摇摆:“我”是否想过耍小聪明躲过一劫?“我”内心的感受如何?“我”在接受惩罚时有什么想法?只有抓住内心的“纠结”与“摇摆”,才能将事件的意義传达给读者。

    2.通过空白、象征等方式传达意义

    《根鸟》除了表现人物内心“摇摆”来展示意义外,还通过空白和象征的方式传达意义。作品中的主人公根鸟,作者只说明了他是生长在菊坡的一个十四岁少年,关于他的外貌、身世我们都不得而知。类似的人物还有板金、秋蔓等等。作者不仅只为人物留下空白,同样空白的还有叙事时间。有学者认为:“作家使用的种种空白策略和技巧,使作品具有极大的张力,形成了一个深邃而具有隐喻性的召唤结构引导读者通过积极的想象和思考,颠覆原有的阅读视域。”[10]在象征方面,作者反复提及梦、大峡谷、女孩儿紫烟、白马、路等等意象,传达出强烈的象征意味,深化了小说的审美内蕴,使小说具有诗的特征。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学会对情感进行降化处理,留出空白,增加意蕴;或让学生选择某一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综上,曹文轩成长小说三部曲之一的《根鸟》作为一篇具有强烈象征性、故事冲突性的优秀成长小说,能够激发初中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把握其叙事结构中的“对立转换”和“突出选择”来指导学生的记叙文写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林柳生.叙事学视野下记叙文写作理论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2:19.

    [3]贾龙弟.基于文体的中考作文命题建议——以2015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命题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6,(2):73-76.

    [4]祝铃.初中记叙文写作常见问题及指导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4.

    [5]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5.

    [6]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8.

    [7]曹文轩.根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01.

    [8]曹文轩.根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02.

    [9]陈莉.时间、空间与摇摆——论曹文轩小说创作中的几个关键词[J].名作欣赏,2017,(36):61-63.

    [10]林琳.曹文轩少年小说《根鸟》的空白艺术[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5):108-114.

    (作者介绍:邓航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语文)专业研究生)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