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艺文类聚》引《尔雅》相同者修辞艺术研究
范文

    贾静

    内容摘要:《艺文类聚》引《尔雅》相同者共55条,涉及修辞的12条,本论文侧重于从修辞学方向探析《艺文类聚》引《尔雅》相同者,文末还将对修辞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进行展望。

    关键词:《艺文类聚》 《尔雅》 修辞艺术

    本论文所用本是清代郝懿行撰《尔雅义疏》和唐欧阳询主撰汪绍楹校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艺文类聚》。采用研究方法主要为统计和分析。第一步先统计《艺文类聚》引《尔雅》相同者中涉及修辞的条目,第二步对这些条目进行分析。《艺文类聚》共引《尔雅》162条,其中相同者55条,有12条涉及修辞。本文则从字词来研究修辞效果。因以相同者为研究对象,为避免重复,本文以《尔雅》文本为例(为保持文本原貌,引文内容使用繁体原文)。

    一.修辞艺术分析

    消极的修辞只在使人“理会”。使人理会只需将意思的轮廓,平实装成语言的定形,便可了事。积极的修辞,却要使人“感受”。使人感受,却不是这样便可了事,必须使听读者经过了语言文字而有种种的感受。古籍很多内容都具有积极修辞,如果我们对其反复从字形、字义等方面揣摩,每一次揣摩都会带来新的感受。《艺文类聚》引《尔雅》相同者主要涉及返源修辞手法、比喻修辞手法、借代修辞手法和暗示修辞手法,下文将分别辨析。

    (一)返源修辞手法

    返源,指的是故意偏离词语的通行意义,返回到词语的构成语素的意义,或词语的原始意义。12例中有5例运用了返源的修辞手法。

    1.穹蒼蒼天也。春為蒼天。夏為昊天。秋為旻天。冬為上天。(《爾雅·釋天》)

    2.地氣發,天不應,曰霧,霧謂之晦。(《爾雅·释天》)

    3.水……注谿曰谷……。(《爾雅·释水》)

    4.大簫谓之言。小者謂之筊。(《爾雅·释樂》)

    5.榮,桐木。(《爾雅·释木》)

    例1“旻”,字从日,从文,文亦声。‘旧”指“时间”、“季节”。“文”指龟壳经火灼斥裂之后形成的纹样,转指“验证结果”。‘旧”与“文”联合起来表示“龟壳纹样表示的占卜结果得到验证的季节”。本义就是秋季。古人关心谷物收成,所以每年开春播种的季节就预先烧灼龟壳占卜秋收结果。这里运用的是返源的修辞手法。“旻”这个字是‘旧”和“文”的意义的结合,表现出了秋天的特征。

    例2“霧”,雾气,气温下降时,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气凝结而浮在接近地面的空气上,常使人视野模糊不清。雾字下面是个务必的“务”,繁体的“務”本来强调矛盾的矛,表明事务都是较力的结果,其过程为昏,其结果为云开雾散,才是清明洲压这里也应用了返源的修辞手法,从“霧”的构成语素探究。

    例3“谷”,两山之间的水流。《说文》:“谷,泉出通川为谷。从水半见,出于口。”按:字形象水流出漥之形。所以,这里运用了返源的修辞手法,“水注谿”之形就是“谷”,“谷”是按照“水注谿”之形才产生。

    例4“言”,《说文》:“言,直言曰言,论难曰语。”郭沫若《甲骨文研究》:“(言的甲骨文像以口吹箫),《尔雅》云:‘大箫谓之言。按:此当为言之本义。”这里运用了返源的修辞手法,从甲骨文时期的字形来探究。

    例5“榮”,《说文》:“榮,桐木也。从木,榮省声。一曰屋梠之两头起者为榮。”方濬益《缀遗齐彝器款识考释》:“榮之古文……象木枝柯相交之形,其端从炊,木之华也……华之义为榮。”“榮”的古文像木枝相交之形,又以此来表示桐木,所以,这里应该既运用返源的修辞手法,也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二)比喻修辞手法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利用它们之间某些相似点来打比方,就构成了比喻。12例中有4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穹蒼蒼天也。春為蒼天。夏為昊天。秋為旻天。冬為上天。(《爾雅·释天》)

    6.犀似豕。(《爾雅·释默》)

    7. %,似牛。(《爾雅·释默》)

    8.敏如马,据牙,食虎豹。(《爾雅·释畜》)

    例1“苍”,草色是它的含义之一。《说文》:“苍,艸色也,从艸,仓声。”《广雅·释器》:“苍,青也。”大众习惯上,春天一般都是用绿色来描述的,所以“春为苍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例6“犀”《说文》:“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豕”,猪,家畜之一。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犀”和“豕”有共同特征,“豕”比“犀”常见,用“豕”来比喻“犀”。

    例7“兕”,古代犀牛一类的兽名;一说即雄犀。《说文》:“兕,如野牛而青,象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兕”是本体,“牛”是喻体。

    例8“駮”,《山海经·西山经》:“(中曲之山)有獸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駮。”“駮”是传说中的兽名。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马”来比喻“駮”。

    例6和例7都用了“似”,例8用“如”,都是比喻的常用词。

    (三)借代修辞手法

    借代,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12例中有3例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9.婆娑,舞也。(《爾雅·釋訓》)

    10.卷施草。拔心不。(《爾雅·释草》)

    11.檖,羅。(《爾雅·释木》)

    例9“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郭璞注:“婆娑,舞者之容。”邢昺疏:“婆娑,舞者之状貌也。”这里运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用跳舞的特征“婆娑”,即盘旋舞动的样子来表示“舞”。

    例10“拔心不死”是卷施草的特征,用特征来描述本体,所以后半句“拔心不死”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例11“檖”,木名,即山梨。果子似梨而小,可食。《埠雅·释木》:“檖,一名羅,其文细密如羅,故曰羅也。”“羅”,《说文》:“羅,以絲署鸟也。从网,从維。”这里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从《坤雅·释木》:“其文细密如羅”可以看出,檖的“文”如“羅”,拥有“羅”的特点。

    (四)暗示修辞手法

    暗示,目的是要说甲,但却不直接讲甲,只讲乙,因为乙和甲有关系,读者借助于联想可以从乙想到甲。暗示所指的范围较宽,凡是以乙示甲的说法都可以称作为暗示。12例中有1例运用了暗示的修辞手法。

    12.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又曰:岠齊州以南戴日爲丹穴。又日:束至日所出爲太平,西至日所入爲太蒙。(《爾雅·释地》)

    郭璞注:“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皆四方昏荒之国,次四极者。”从郭璞为《尔雅》所作注可以看出“觚竹”、“北户”、“西王母”、‘旧下”的方位分别是“东”、“南”、“西”、“北”。《尔雅》运用了暗示的修辞手法,前句列出这四个各代表了一个方向的事物,合起来就代表了四方荒远之地;后句“谓之四荒”又明确总结了一次。

    综上所述,《艺文类聚》引《尔雅》相同者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多为返源和比喻。在这两个古籍进行解释时,更偏重于从最初词语的构成语素来探究,从本源出发,从相类似的事物出发,对使用者来说,更容易理解。

    二.计算机技术与修辞结合的畅想

    不管是现代文学作品还是古代文学作品,我们研究语言的时候,语料的收集及分类梳理对于我们来说有时并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古籍中字体、字形辨认的难度,更不要说具体到修辞方向。如果能将计算机智能应用到这个领域,会给我们的研究带来极大的便利。

    以本文为例,如果能通过计算机智能自动识别出语料,会使研究进度有很大提高。钟义信的“机器知行学”,就是研究使机器具有一定“智能水平(知行能力)”的科学。简言之,“机器知行学”的核心就是“信息-知识-智能的转换与统一理论”。“机器知行学”的理论对于两者的结合有很大的帮助,这个理论框架很适用计算机技术与修辞的实际结合,在加上人工智能的近几年的发展,对其都会是一个促进。计算機智能和人工智能应该是比以往任何一类科学技术都要全面,在扩展和延伸人类自身能力方面值得我们期待。

    参考文献

    [1]陈瑞玲论《红楼梦》用典的来源及修辞效果[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07):77-78.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第三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郝懿行.尔雅义疏[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

    [5]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

    [7]钟义信.机器知行学原理一人工智能统一理论[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3 13:4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