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以多视角策略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 |
范文 | 刘丽云 【摘? ?要】课堂上,教师面对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学习困惑,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个角度进行教学,根据文本,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导演的视角倾情演绎故事,从游客的视角自由领略风情,从作者的视角深入接触角色,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教学视角;阅读教学;高效课堂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面对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学习困惑,应发挥“山不动我动”的精神,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个角度进行教学,这无疑会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从导演的视角,倾情演绎故事 根据文本,教师可以在课上设置导演、主角、评委等多重角色,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意识。例如,《推敲》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唐朝“苦吟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中是用“推”好还是“敲”好,不知不觉闯进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他一起思考,最后确定用“敲”字,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扬州市名校长马式先上的《推敲》一课,采用“全员编导,全程推敲”的教法打开了全新的教学视角。 (一)梳理情节 师:《推敲》是流行于文坛的历史典故。如果把它拍成一部电视剧,可以拍几集? (生自读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 生:我想把《推敲》拍成三集电视剧。第一集访友留诗,第二集骑驴斟酌,第三集路遇知音。 生:我想拍五集。第一集留诗会友,第二集吟哦推敲,第三集痴迷误闯,第四集韩愈指点,第五集换“推”为“敲”。 生:经我们小组讨论,想把它拍成四集,每集可概括为七个字。第一集访友不遇赠诗句,第二集痴迷推敲难取舍,第三集误闯朝廷仪仗队,第四集韩愈指点佳话传。 (二)感悟人物 师:拍电视剧,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尤为重要。故事中的主角贾岛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生:“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重情重义的贾岛。 生:“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我读出了贾岛作诗时的专心致志。 生:“我正在斟酌诗里的一个字眼儿,无意间冲撞了大驾,求您宽恕。”我读出了精益求精的贾岛。 …… 师(出示并引读贾岛的诗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读了贾岛的这首诗,也许大家对贾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又读出了怎样的贾岛? 生:我读出了严肃认真的贾岛。 生:我读出了锲而不舍的贾岛。 (三)角色表演 师:知道了贾岛的为人,现在请大家来演一演这个角色,好吗? (生分组讨论,准备道具,思考动作……) (生表演骑驴、吟哦、斟酌、敲门……) 师:各位导演,对这位同学的表演,有意见要发表吗?请指教。 生:这位“贾岛”的痴迷状态不够到位,我觉得应该…… 生:吟哦的声音不宜太响亮,应该…… 生:斟酌时的表现力不強,应该…… 《推敲》一课,马老师借拍电视剧,以全新的视角,创设了鲜活灵动的学习情境。课上,学生认真严谨的编导,对人物形象的揣摩,对“推敲”精彩生动的演绎,让人感受到这才是开放、民主、高效的课堂。 二、从游客的视角,自由领略风情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学生的体验,激活他们的思维、情感,激发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例如,《田园诗情》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描写了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的田园风光。课文以分镜头特写的形式,展现了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如奶牛图、鲜花图、骏马图、家畜图、傍晚图、夜幕图等。课上,笔者没有按照课文平铺直叙地展开教学,而是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你最喜欢哪幅图画?想到哪里去看看?为什么?”学生自读课文,交流阅读感悟。 【片段一】奶牛图 生:我想去荷兰的牧场,看那一望无际、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 生:我想去看草原上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 生:活泼顽皮的牛犊,端庄严肃的老牛,碧绿的草原,让我们觉得荷兰的牧场既温馨又具有诗情画意。 【片段二】鲜花图 生:我想去看鲜艳的郁金香。 师(出示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下美丽的郁金香吧! (旁白:这烈焰般炽热鲜红的郁金香叫“斯巴达克”。这像黑夜般神秘幽深的郁金香叫“夜皇后”。这白花,镶有浅红花边,被誉为“中国女性”,真是亭亭玉立、秀姿天成。) 师:荷兰种植了大片大片的郁金香,常常出口到其他国家,所以,荷兰被称为—— 生:花之国。 【片段三】傍晚图 生:我想去看看傍晚的荷兰。 (欣赏“荷兰的傍晚”视频) 师:欣赏了荷兰的傍晚,听了介绍,傍晚的牧场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严肃沉默的奶牛”“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这些句子写出了傍晚的荷兰非常静,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生:“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着。满载着一罐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从“装满奶桶”“满载”“不停地开往”可以看出,荷兰的傍晚,人们非常忙碌。 …… 《田园诗情》好似带有解说词的影视风光片。课上,学生以游客的视角,自由地穿梭于荷兰的田野乡间。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主人公意识,使他们与课文内容贴得更近,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全身心都融入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异国风情中。 三、从作者的视角,深入接触角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高习作水平,在习作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双赢。例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刻画了一位质朴、自信、乐观的老人。课上,学生追随作者的脚步,以“我”的视角,与老人接触,将他开朗、豁达的形象印刻在心里。 (一)以貌识人 师: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本应在家安享晚年,他为什么仍在又高又险的天游峰清扫石阶呢?他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人?首先让我们来“以貌识人”。(出示句子) 外貌一: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外貌二: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师:你读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通过合作交流,学生明白了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来写老人的。通过外貌描写,一位勤劳、健康、慈善而又精神矍铄的老人仿佛来到了学生面前。 (二)言行察人 师:接下来,让我们换一个角度,从老人的语言、行为来认识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生分角色朗读“我”与老人的对话) 师:通过与老人交谈,老人身上什么优秀的品质吸引了我们? 生:“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从老人的语言和动作中,我读出了老人的热情好客。 生:“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从句子中我读出了老人具有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的精神。 生:从“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这句话中,我读出了老人以苦为乐、豁达乐观的精神。 生:“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老人乐观自信,热爱大自然。 (三)学以致用 学生仿照《天游峰的扫路人》的写法,观察身边的劳动者,抓住他们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写一两段话。师生点评学生习作。 这节课,学生站在作者的视角与文本中的角色接触,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认识了一位朴实、自信、乐观的老人。本课并没有局限于对文本的理解,而是着重于写作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積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 综上所述,换个角度思考,课堂上会迸发出耀眼的智慧之花。换个角度学语文,课堂上会展现出别样的美。 (江苏省东台市时堰镇小学? ?2242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