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破译文本表达的秘妙
范文

    卢金金

    《落花生》一文,篇幅虽然短小,但是在小学和大学的教材里都曾有它的身影,堪称“经典”。在现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它被编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其他三篇课文一起表达“一花一鸟总关情”这一人文主题。那么,它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一、朴实的内容

    花生作为一种植物,如果从赞美的角度来写,它外形上丛生的绿叶,金黄的花儿,都在可写之列。但作者却不着一字,只是在议花生的环节中才由父亲说出“它矮矮地长在地上”,这“矮矮”的一词对描写外形而言,实在找不到半点表达美好的感觉。在对花生的描写中,作者最用心的一个词是“埋”。本来,花生长在土里是一种自然的生长状态,一个“埋”字无意中让花生有了人的灵性一般:因为花生如果不埋在土里而露在外面的话,就会不饱满而成为“水籽”,收获的时候就会被人抛在一边。因此,这看似不经意的“埋”巧妙地揭示了作者对花生外形不着一字的原因所在——最重要的东西都得“埋”在土里而不予表现,其他外在的东西就不言而喻了。与之相对照的是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这是從色彩与位置上与花生进行对比;“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是直接用视觉效果来比较,从而更加深了人们对花生产生的从表面上看似乎“不存在”的感觉。课文中对花生的描写就这么几个词,作者所着力表达的是花生的那种朴实的感觉:朴实到好像不存在一样。

    在课文中,最突出的人当然是父亲,因为他引导“我们”从花生认识到了做人的道理,以至“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而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往往是母亲,其实在整个事情中,母亲是真正的导演,虽然“花生的价钱很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而且家里也不是买不起花生,但母亲却带着孩子开荒种花生,让孩子们从中懂得花生好吃是劳动换来的;花生收获以后,又是母亲安排“过收获节”,并把花生做成好几样食品,使孩子们在吃花生这种平凡的生活小事中受到教育。二、平中见奇的表达

    五年级学生读《落花生》没什么困难,包括课文所强调的做人的道理也表达得十分明确。这样一篇简短而又平淡的文章却是教材中的经典之作,在表达上一定有与众不同之处。

    课文围绕花生写了种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思花生等方面的内容,作者惜墨如金只在与表达中心相关的议花生上展开叙述,而其他内容则简到极致,像种花生就只用了“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共8个字,即使是议花生,作者也仅选“花生的好处”这一议题进行记叙,其余内容尽管“谈到深夜才散”,但再没有多记一个字。在作为重点写的议“花生的好处”的过程中,父亲是拿桃子、石榴、苹果来与花生进行对比,其对比点只集中在果实的呈现方式上,花生的果实埋在土里,而桃子、石榴、苹果是“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这些都体现出作者在精心选材时“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而有人在教学中就桃子、石榴、苹果不仅外表好看而且也很有实用价值来进行质疑,这显然是没有体会到作者在选材上的独到之处。其实在写作中“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是比较适合小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只要把“一点”抓准了,同样能写出好文章;相反,表达的点多了,小学生写起来就会力不从心。

    与花生朴实这一内容相适应的还有文章在句式上选择的特点。整篇文章是以短句为主:像“爱”“对”是独词句,“买种、翻地、播种、浇水”等事情用一个词就写完了;课文中的对话,除了父亲为了讲道理说了一段比较长的话,其余多是很简短的句子;还有对话的提示语都没有任何附加成分,显得朴实无华。我们反复读课文就有一种深切的感受,这些短句子正像从土里挖出来的花生那样,一颗一颗的,既饱满又朴实,惹人爱不释手。由此可见,作者在语言文字运用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花生矮矮地长在地里”,这是人们熟视无睹的生活场景,但很少有人再深入地为“它”想一想:“这种长法有什么特点?”作者的独特之处就是在熟悉的地方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把“果实埋在土里”,与许多果实呈现的方式不一样,而这又与做人的道理相通。这是课文借物喻理的奥秘所在,即对平常所见的景物聚焦后,抓住其中有特点的内容深入地想一想,从中找出所蕴含的可以与生活中为人处世的道理相对应的“好处”,再安排一个合适的叙述环境。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