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互联网环境下阅读教学实践探索 |
范文 | 曾春彪 [摘 要]网络资源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必不可少的资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教师要通过互联网进行阅读内容整合、拓宽阅读学习空间、升级阅读实践活动等,使学生更加积极参与阅读活动,获得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并得到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内容整合;阅读实践;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6-0012-0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辅助教学,以拓宽阅读教学的维度,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阅读教学有自身特点,教师要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进行阅读内容整合、拓宽阅读空间、升级阅读实践训练,为学生创造多重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意识,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互联网实现阅读内容整合 互联网对阅读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将学习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从而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一)资料搜集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阅读资源。语文课程蕴含的资源异常丰富,包括文本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文本蕴含的资源也很多。资源的多元性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条件。教师可让学生借助网络自主搜集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在预习环节。教师布置相关的预习任务,学生运用网络技术,搜集资料,自主探寻答案,进而实现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如,文本出现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词语、新事物,教师可以让学生上网搜索,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掌握知识点。资料搜集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有很大影响。教师要巧妙借助网络技术的优势,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感知文本。 (二)背景介绍 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如果多种器官都被调动起来,感知能力自然会提升,思维强度增加,学习效果就会更好。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搜集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尤其是文章的背景资料。写作背景与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有密切联系。只有深入了解写作背景,才能对文本有更深刻的感知,才能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也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与作者进行思维的碰撞。语文教材选取的文章大多年代比较久远,学生很难真切地感受到文本的深刻内涵。因此,只有借助背景介绍,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如,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圆明园的毁灭》之前,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请大家运用网络技术,查找圆明园相关信息材料,特别是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料信息。”在搜集过程中,学生都能了解到圆明园毁灭的社会大背景,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有了更清楚的认知。教学伊始,教师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背景资料。 信息技术的运用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让阅读教学更加顺畅,课堂学习氛围异常浓厚。 二、互联网拓宽阅读学习空间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師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文本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学生的学习空间是固定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受到极大的影响。传统教学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教师个体单向对学生群体进行信息传输的方式是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运用互联网技术拓宽阅读学习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认知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一)情境再现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阅读内容所具有的情境,就能诱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理解文本内容,感知文本蕴含的情感,实现思维、情感的碰撞。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语文课程呈现出新的特点。信息技术能够提供文本、动画、图像、声音等。教师要巧妙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条件,再现阅读情境,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处理。 情境再现的方式很多,教师要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播放功能,给学生阅读提供有利条件。当学生入情入境时,他们便产生阅读的热情、探索的欲望。 (二)结构展示 文章结构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文本结构是阅读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高度重视。文章常见的结构方式有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等。不同的结构方式其作用也不尽相同。只有理顺文本结构,学生才能更好地感知整篇文章的内容,也才能思路清晰地阅读文本、探究主旨。目前,教师对文本结构的重视显然是不够的。如何展现文本结构,是教师需要直面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可将文本结构展现出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讲述。这样,学生对结构有了清晰把握,了解哪些内容是重点、难点,学习思路更加清晰,教学效果自然更好。 如,学习《开国大典》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并梳理文章的结构:“大家知道文章一共描写了几个场面?每个场面又是如何描述的呢?试着概括概括。”学生积极寻找,很快进入了状态。随后,教师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当学生观点一致后,教师让他们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有了全面、整体的把握,理解了文章结构的艺术效果。 三、互联网升级阅读实践训练 阅读是一个吸收、倾吐的过程,只吸收不倾吐是低效的。因此,阅读训练必不可少。如何科学地进行实践训练设计,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那怎样进行创新教学实践呢? (一)配乐朗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对阅读教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朗读需要一定的情境。配乐朗读就是最扎实、最有效的方法。配乐朗读是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音乐,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朗读。小学生朗读基础较差,很容易出现问题。如,有的学生读着读着声音就弱了,有的学生读不出文本的内涵和情感。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借助配乐朗读,让学生体会情感,顺利地完成朗读任务。 (二)角色演绎 课堂演绎是教师常用的训练方法。它是让学生走进文本情节中,对文本进行改编、表演,以此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角色演绎首先要做好角色分配。学生性格特点是什么样的,适合什么样的角色,教师都要有清晰的认识,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分配。其次,教师要让学生自行组织演绎活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将演绎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组织、表演,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在表演中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如,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教师设置了一个“苗苗有约”的活动:“这一期我们的访谈节目请到的嘉宾是季羡林老先生。假如你是主持人苗苗,你会如何设置开场白,介绍季羡林先生呢?”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构思。教师从学生设计的开场白中先选出几份比较好的,然后依次让他们担任主持人,进行采访活动。有的学生扮演季羡林先生,有的学生担任主持人,学习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借助采访活动,学生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人物的精神品质有了更好的感知。角色演绎活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让阅读教学变得趣味盎然。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辅助教学,不仅能够彰显语文工具性特点,而且还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在互联网技术的刺激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调动,情感体验更加丰富,获得了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责编 韦 雄)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