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让游戏精神烛照阅读教学
范文

    丁小兰

    [摘 要]目前的语文课堂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其原因是教师眼中只有教案、方法,而唯独没有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入游戏精神,以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教学内容、方式进行有效转换,促进学生探究文本理趣,让学生感受探究的乐趣、提升他们认知的深度,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游戏精神;探究乐趣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处在高耗低效的尴尬中,究其原因在于无视儿童的存在。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总是正襟危坐,总是被迫地完成任务。教师眼中只有教案、只有方法,而唯独没有学生。鲁迅先生认为:“游戏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置于一个游戏者的角色中,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彰显自由的精神、人本的理念,使学生获得身心愉悦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强化学生本位,以游戏精神激发探究兴趣

    游戏精神的本质在于尊重人的本位。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突显学生的本位。儿童原本就是天生的学习者。对已经具有一定语言积累的学生,怎样才能让一些习以为常的教材内容更好玩呢?其基本原则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起点。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将教学的关注点从教师 “教”的维度转向学生“学”维度,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化体验作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将学生认知上的偏差作为动态的教学价值,让学生在分享与碰撞的过程中达成目标,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教学中,一般做法是依照文本表达的脉络,逐段地对作者游历的景点展开教学,条分缕析,虽然扎实但缺乏灵动之感。在游戏精神的召唤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绘制作者的游览图,并相机概括核心景点的特点。在交流中,教师要根据生成的教学资源,如少数学生将孔隙绘制得过于宽大,引领学生重新回归相关语段,潜入字里行间品析语言,感知孔隙特点,从而使学生领悟作者“观察+感受”的表达秘妙,并进行迁移训练,实践练笔。

    这样,就将学生的学习置放在先行的位置,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这过程中,也許时间相对长一些,但学生都处在探险一般的状态中,以游戏者的姿态深度“玩乐”,从而体验更加深刻。虽然教师讲授少,但学生的收获却异常丰厚。二、强化实施转化,以游戏精神挖掘认知深度

    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游戏精神最大的外显形式就是转化价值,使学生认知的难点变得轻松易懂,将原本纷繁复杂的内容变得简洁明了,将原本晦涩生硬的知识变得充满情趣。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简单并不等于教学智慧的低下。如何巧妙地转化学习内容、转化学习形式,本身就是游戏精神的应有之义。有了转化的促进,学生就能在一种契合他们认知规律中参与语文学习,真正进入文本的世界中。

    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洪教头对柴进说的三句话,都是指向林冲的。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洪教头对林冲的挑衅呢?笔者将洪教头对柴进所讲话统整呈现出来,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思考:“洪教头的这三句话其实是在指责、嘲笑林冲的什么呢?”同时,出示句式:“林冲,你? ? ?______ ? ? ? ? ”让学生进行表达。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转化,引导学生感知洪教头语言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相比直接要求学生解读洪教头三句话的内在意蕴,这种基于人称和言语内容转化的方式能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游戏的情境,体现出游戏精神,诱发学生深入到文本语言的内核中,轻松地完成了对文本重难点的突破。三、探究文本理趣,以游戏精神拓宽学生视域

    游戏精神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肆意玩耍,而是要用轻松愉悦的心态来诠释语文课程的内涵。语文课程的内涵体现在它独有的理趣上。教学时,我们要运用游戏的形式、整合游戏的规则,让学生在理趣中辨析语文,在教材文本有限的世界中看到语文的大千世界。

    (一)聚焦陌生化表达,感知文本内在理趣

    经过预习之后,学生对文本表达的内容、言语风格和典型句式基本有了不同程度的体认。如何让学生对这些已经熟读的文本产生陌生化感受呢?如,教学《孔子游春》一文,教师可以借助游戏精神给予学生陌生化的表达方式:“你能否模仿课文中孔子论水的句式,利用‘水? ? ?,它好像有? ? ? ? 来进行迁移性仿写吗?”从学生仿写的过程来看,他们的思维要经历这样的几个阶段。首先,对课文中的原句有所理解、感悟,明晰水不同维度下的不同特点;其次,要将水的本性特点与生活中的真君子结合起来;最后,要拓宽广度,所写的内容不能与课文的内容相同。站立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上看,这一环节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文本原来表达的内在智趣,经历一场紧张的思维活动,感受游戏闯关的紧张感、愉悦感和成就感。

    (二)具化生长感基点,深化文本背后内涵

    任何一篇文本都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但这些教学资源是不是都可以成为教学内容呢?显然不是。教师要根据学段具体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洞察文本中能促进学生核心能力发展的生长基点,展开深入教学,让学生获得语言能力的提高。

    如,在教学《滥竽充数》这篇寓言故事时,教师引领学生以表演的方式再现了南郭先生装模作样蒙混日子的样子。在最后揭示寓意阶段,教师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从自己的角度说出内心的理解。有的人说,做事不应该不懂装懂,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有前进的动力;有的人说,做人做事必须要有真本领,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教师并没有将寓言的道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激活了学生思维,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体验、感悟。语文课程本身就是阅读视角下的一种思维和语言的游戏。学生以游戏的方式展现了语文学习的质态,触摸到文本语言背后的思想内涵。这种源自于思想深处的资源不仅给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添加了动力,而且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有效的知识。

    (三)释放新鲜味体认,链接课堂内外资源

    游戏的高级阶段是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游戏的方式不断超越自我。游戏本身就是一场冒险之旅,因此阅读教学不妨为学生呈现出更高要求的内容。在课内教学内容完成后,游戏精神下的语文教学应努力将课外阅读上位,将学生的认知引向更为广阔而深远的课外空间。

    如,在教学《莫高窟》一文时,笔者从彩塑和壁画两个不同的维度展开教学,引领学生观察了插图、积累了文字,并进行了练笔,最后将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描写王道士糟蹋古典文物的文字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感受余秋雨先生的悲伤与愤慨之情。这样的拓展,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莫高窟存在的历史价值。基于此,笔者还组织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创建了莫高窟的专题网页,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样的过程就将学习体认、再现统整融入游戏中,真正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没有游戏精神观照的语文课堂必然是枯燥而僵硬的。只有将游戏融入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游戏精神的感召下深度解读文本,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国礼. 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J]. 西部素质教育. 2016 (08).

    [2] 高爽. 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的教学措施 [J]. 课外语文. 2015 (20).

    (责编 韦 雄)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6: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