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学科融合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浅探
范文

    庄海艳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古诗词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古诗词教学与音乐、美术、科学、思品等融合起来,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认知,让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学科融合;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1-0033-02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注重分析,把好好的一首古诗分析得支离破碎,使它丧失了特有的韵味。近几年来,古诗词教学有了很大改变,以读代讲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但是,由于在课堂中一味地读,且没有层次的变化,使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有着明显的窄化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对占诗词的全面解读。因此,提高占诗词教学的有效性,与各个学科融合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古诗词与音乐学科的融合

    音乐是古诗词教学的拐杖。古诗词抑扬顿挫,读起来具有一定的音韵之美。吟诗,其实是有一定的音韵、旋律的。这音韵、旋律就是音乐。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音乐,使语言更具有情感、韵味,能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古诗词所描绘的情境中,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取和音乐相融合的方法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借助音乐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古诗词的情境之中。在“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诗中,作者主要从视觉、听觉、触觉三种感官来描写天空的景色;同时,三种意象的描写使得画面很暗淡,并给人一种声音凄凉、身体冰冷之感,充分表现了诗人在异乡漂泊、落魄的景象和思乡之情。而“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诗,主要描写江面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在外漂泊时晚上辗转反侧、愁绪万千的心情……结合诗句的描写,教学时,教师可以把《涛声依旧》这首歌播放给学生听。通过倾听乐曲,学生自然融人了“愁”的环境中。这时,教师让学生再读古诗,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是教学的第二步。最后,教师再以乐曲《空》创设诵读情境——在这音乐声中,阵阵水声仿佛从诗人的船边传来,乌鸦的阵阵叫声从空中传来。此时,学生仿佛看到了月落、江枫、渔火、霜满天,听到了乌啼、钟声。同时,加上教师的情感描述,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在古诗词教学中,音乐有着渲染气氛,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在《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依据诗歌的内容,用音乐创设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愁绪,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古诗词与美术学科的融合

    古诗词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在古诗词教学中,人们常常采用诗画结合的方法展开教学。所谓“诗画结合”,就是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通过简单的线条,加上适当的色彩,把古诗词表达的内容还原成具体的意象。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把诗中描写的内容用笔描绘出来,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的效果。

    如,《咏柳》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贺知章所作。自古以来,赞美柳树的诗歌不计其数,为什么贺知章的《咏柳》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与赞美呢?一是作者精心的结构安排。这首诗主要是按照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柳树的形态。作者先写柳树的整体形态与颜色,再写柳条的形状与颜色,最后写柳叶的样子。随着作者描写镜头的逐渐拉近,读者在诵读的时候,一种惊喜之感也会油然而生。二是作者独特的想象。“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诗不仅写出了柳叶的形状,而且也把自然的神奇、二月春风对柳树的发芽长叶进行了形象的描写。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如果教师只是逐词逐句地讲解,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基于《咏柳》这首诗的特点,教师采取古诗与美术融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研读古诗后,结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把这棵柳树画下来。这样,把诗文内容转换为线条流畅的图画,令学生耳目一新,从而对《咏柳》这首诗的认识更加深刻。

    除了《咏柳》这首古诗以外,还有《小池》等许多古诗都可以采取与美术学科融合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想象,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深刻理解与感受,提升古诗词的教学效率。

    三、古诗词与科学学科的融合

    古诗词大都是诗人对生活细心观察后浓缩的精品。古诗词的内容包罗万象,描写了世间的生活百态。教学古诗词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古诗词,而且还要让学生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诗词内容,鼓励学生把古诗词学习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融合起来,提升古诗词的教学效果。

    同样以《咏柳》这首诗的教学为例。站在科学的角度审视诗歌的内容,就会发现这首诗主要体现了作者对柳树的精准观察。因此,在教学时,在带领学生理解全诗后,教师可以换个角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学生问:“柳树的枝条为什么是下垂的?柳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枝条?柳树是什么时候开花的?它是先开花后长叶还是先长叶后开花?”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与认识柳树,促进学生对柳树的认知。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认识柳树》的形式制作科学卡片。在卡片上,要求学生写上柳树的外形、习性、繁殖、作用等方面的内容。这样教学,不仅把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古诗词的内容,让学生做一做,拓展诗歌的外延,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咏柳》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以科学拓展的形式鼓励学生做一做,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古诗词与思品学科的融合

    我国的古诗词,主题内容丰富,有托物言志的,有歌颂大好河山的,有赞美大自然的,具有极高的思想教育价值。教学古诗词的时候,教师应在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刻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如,《石灰吟》这首诗,是我国明朝诗人于谦所创作。这首诗可以说是作者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于谦的一生,为官清正廉洁,两袖清风,深受百姓爱戴。诗的前两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借石灰石的形成来象征仁人志士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破、视若等闲的态度;“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暗示了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表达作者立志做一个清白的人的志向。此诗托物言志,以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高洁的思想。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教师要从拓展作者于谦的生平资料着手,引领学生细读品味,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石灰吟》这首诗的教学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在学生读懂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使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还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综上所述,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从學科融合人手,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古诗词的博大精深,爱上我国的优秀文化,并自觉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责编 韦雄)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5: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