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清新纯朴的水乡美 |
范文 | 【摘 要】沙白先生的《水乡行》,极富诗情画意。整首诗仅仅五节,押一个韵脚,节奏舒缓、平和,读来音韵和谐优美,展示了一幅幅宁静恬美、秀丽淡雅的江南水乡图。作者按行踪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幅水乡风光的长画卷。画面清新自然,淳朴淡雅,与朴素简洁的语言相得益彰,表现了江南的自然美和江南人的人性美。 【关键词】水乡 画面 自然美 人性美 沙白,1925年出生于江苏如皋。本姓李,原名李涛、李乙等,后更名为理陶。曾任著名文学刊物《萌芽》编辑。著有诗集《杏花春雨江南》、《大江东去》、《砾石集》、《南国小夜曲》、《沙白抒情短诗选》、《独享寂寞》等。《水乡行》一诗写于1961年,发表于1962年。 沙白先生的《水乡行》,极富诗情画意。整首诗仅仅五节,押一个韵脚,节奏舒缓、平和,读来音韵和谐优美,展示了一幅幅宁静恬美、秀丽淡雅的江南水乡图。作者按行踪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幅水乡风光的长画卷。画面清新自然,淳朴淡雅,与朴素简洁的语言相得益彰,表现了江南的自然美和江南人的人性美。 第一幅画,雾中水乡图。第一节仅用十四字,就勾画出了作者初踏水乡的总体感受:水天一色,往来全依一叶扁舟。“水乡的路/水云铺/进庄出庄/一把橹”,点明了江南水乡人们生活的特点:水环雾绕,河网星罗棋布,人们往来全靠一条小船,暗示江南人的勤劳与辛苦。其中“水云铺”三字意蕴丰富,它既实写江南水乡自然环境的特点,也是虚写出一幅江南水乡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迷蒙的雾霭给美丽的江南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试想,水烟袅袅、碧水纵横、船儿穿梭,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一幅画面啊!尤其是一个“铺”字,更是神来之笔,将凡尘与仙境连通。踏上水乡之路,仿佛置身于水雾朦胧、云缠雾绕的虚幻境界,徜徉其中,飘飘欲仙,这样的景象,怎能不诱人去“行”一趟呢? 第二、三、四节,作者从色、香、味具体写水乡特点,手法多样。第二、三节表面看是写景,实际上是写这里的农人勤劳。写景则是动静结合、颜色搭配:“渔网做门帘,挂满树”写静景着绿色,“榴火自红,柳线舞”写动景绘红色,突出了江南水乡特有的风情。画面中虽未直写水乡的人,但“鱼网作门帘,挂满树”“榴火自红,柳线舞,家家门前,锁一副”两句,却明确地道出了这里的农人勤劳质朴、怡然自乐的形象,同时也突出了鱼米之乡、自给自足的特点。我们可以想象到,这里生活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栖,淳朴憨厚、勤劳善良的农人,他们过着宁静自由、富足幸福的生活。第四节,进一步写农人劳动的收获,让人联想起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句来。而“踏停蛙鼓”一动一静的相互映衬,衬托出这里的宁静祥和,没有城市的喧嚣、纷扰,有的只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是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这一节从色与味写水乡,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一望无际金灿灿的稻海,嗅出江南水乡那特有的稻香味。 第五幅画,水乡送客图。天色已晚,鸣蝉歇息,暮雾渐起,客归主送,小舟轻摇,好一幅江南“渔舟唱晚”的美景。其中“一手好橹”颇令人寻味,字面写水乡人熟练的驾船技艺,实质上也是写这里人们的勤劳品质,同时在结构上与题目“水乡”暗中呼应,使得全诗首尾照应,浑然一体。此节让我们不但领略到了江南风光的景致之美,也感受到了水乡人勤劳纯朴、热情好客的人性之美。 全诗表面写景,实则情寓于景,含有对江南人勤劳质朴的赞许之情,更有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江南水乡的神往之意,景之清新与人之纯朴十分自然地融合在诗中。既无当时赞美诗的矫情做作,也没有后来的朦胧诗、新潮诗的晦涩难懂,读来让人耳目一新。结构错落有致,语言简洁清新,声韵和谐自然。五幅画面,如五幅江南风景画,暗用一个“行”字贯穿始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着意突出了水乡的风光美、水乡人的人性美。 附诗: 水 乡 行 沙 白 水乡的路, 水云铺; 进庄出庄, 一把橹。 鱼网作门帘, 挂满树; 走近才见, 几户人家住。 榴火自红, 柳线舞; 家家门前, 锁一副。 要找人, 稻海深处; 一步步, 踏停蛙鼓。 蛙声住, 水上起暮雾; 儿童解揽送客, 一手好橹。 作者简介:彭存明,重庆市鱼洞中学校高级教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