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撰写
范文

    徐华燕

    【内容摘要】 要改变课堂教学目标可有可无被忽视的状态,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课堂内容落实的有效引领与助推,需依据语文学科特点,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合理设计课堂教目标,并进行准确撰写。

    【关键词】 教学目标 学的活动 设计 撰写

    加涅认为:“设计教学的最佳途径,是根据所期望的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其原因是教学是为了特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制订的教与学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与标准。它是学科课程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与具体化,是指导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一、“乱花”迷眼:问题聚焦

    先来看两篇课文的目标撰写:

    例1:《想北平》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①理解感受老舍对北平的爱。②赏析文中选材的特殊性和对比等手法。③学习和体味文本有特色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文中选材的特殊性和对比等手法。

    难点:老舍对北平的爱的深挖。

    【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深入文本语言挖掘内涵。

    例2:《我与地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积累词语,背诵六个“譬如”句。

    能力目标:①了解情景交融的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描写景物的方法。②体会品味文章真挚的语言。③培养学生欣赏解读能力,学习文本语言技巧。

    德育目标:体会文中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精神。

    乍看是两份比较完整的教学目标,细究之下漏洞百出。

    1.概念混淆:例1中把“教学目标”写成“教学目的”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例2中学生能拥有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精神,岂是一篇文章能解决的?这应该是教育目的。这两例“目的”“目标”均辨析不明。目标具有阶梯性、可操作性,它序列分明,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有明确而具体的指导作用。而目的往往呈孤立性、终极性,较为宏观。

    2.主体错用:教学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描述,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一种规定,教学目标必然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例2中混淆了教学的主体,既有从学生角度出发的要求如“学习”“熟读”等,又有从教师角度出发的要求如“培养”,还有主体模糊表述的“分析”。

    3.模糊表达: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表述不清会让师生不知如何把握。例1“教学目的”第1条中的“理解感受”,第3条中的“学习和体味”;例2中能力目标中的“了解”、“体会品味”均大而无当。怎样“理解感受”对北平的爱?教师如何知道学生已经“理解”、“体会”?这些都很难操作、衡量。

    4.多而无序:一节课中目标过多,极易浅尝辄止。例2目标多而杂,例1中各目标之间内在联系、逻辑也值得思考。“理解感受作者对北平的眷恋深情”,应该需通过对文章言语细节等分析,才可达成。从顺序来讲,放在第3点更具梯度。

    除上述外,脱离学生实际、照抄参考资料和撰写刻板等情况也十分常见。教学目标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一个老问题,在课改不断深入推进的前提下,又产生了许多新的棘手问题,需要我们有新的思考和研究,对其改进完善。

    二、切磋琢磨:實践研究

    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和贯穿始终的灵魂,如何设计撰写,让目标规范并引领教学,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并努力实践的问题。

    1.教学目标设计

    (1)贴合语文学科特点设计教学目标

    语文学科最显著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能够有意识地关注这两个特点,深入开展对教材的解读,并贴合语文单元学习、课时学习内容的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导向基础。

    例3:《项链》其中两点教学目标:①用歇后语式的表达来概括小说的情节。②展开合理的想象,填补文章的“空白”的几年。

    “歇后语”来源于生活,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和说、写能力。“填补空白”能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这些基础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他科目。

    “人文性”的渗透在很多教学目标的制定中都可以体现。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生可以通过写片断,反省自己对时间、对生活的安排是否合理等;《一个人的遭遇》可以通过读文中语段,反思战争残酷性。

    (2)以“学的活动”为基点设计教学目标

    ①注意区域实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人们的语言、风俗、文化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北方与南方不同,沿海与内地不同。地方、区域构成了一个大环境,学生身处这一环境,必定受到本地文化熏染,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人文性很强的语文科教学,在制定目标时应有所关注。

    ②注意生生差异

    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从班级整体角度出发,尊重群体,再加以层次区分,打造目标的阶梯性。使大部分学生能够有所得,小部分学生可以有进一步提升。学生与学生间存在很强的个体差异,课前可布置合理的预习任务,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惑、知识层次构架,以学生“学的活动”为基点来设计教学目标。

    在预习《辛德勒名单》时,大部分学生考虑到了辛德勒和高斯的人物形象问题,有个别学生还涉及了关于战争中人性复杂性的思考。综合这篇长文,笔者又针对小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目标设计。课后效果证明,这一目标的设定是丰富、深层而合理的。

    例4:《辛德勒名单》教学目标:

    ①能说出电影剧本特点,掌握欣赏电影剧本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概括辛德勒和高斯的形象特点。

    ③理出剧中辛、高两人在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发展轨迹,探讨人性的复杂。

    (3)根据层次有效关联教学目标

    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之间应该是有梯度、有关联的,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间也是应该有梯度、有关联的。目标与目标形成一个整体,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之中的。

    例5:《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目标(第1课时)

    知识与能力:①读准字音,准确断句。②会翻译两首词。

    过程与方法:运用诵读涵咏法和小组讨论法,说出主要内容和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点明两首词的豪放特点。

    例6:第二课时

    知识与能力:能说出两首词豪放的风格特点的具体表现。

    过程与方法:掌握通过比较阅读来赏析诗词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词人的某一种情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诗化写作。

    第一,第一课时中的目标层层递进。从基础的字音、断句来读准文章,到大体的翻译来理解文章、读顺文章,再到更进一步运用涵咏法诵读和小组讨论法来厘清主要内容和主要情感,至感受到整首词的豪放色彩,步步推进,形成有机整体。第二,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有效衔接并有所跨越。从整体感知豪放色彩到豪放的风格特点的具体表现,从外到内,因浅入深,体现阶梯性,实现关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

    2.教學目标撰写

    (1)外部撰写模式

    从形式上来说,例1和例2是两种原先较为常见的教学目标格式。例1在列出教学目标后,用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加以补充完善。例2比较细化,分别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三个维度列出。

    现在,新课程标准又列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教学目标维度,撰写如例5、例6。

    (2)内部准确撰写

    准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内在要求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四要素撰写

    美国学者Robert MaJie在《教学目标准备》一书中指出,为了使表达更清晰、更有效,我们可以使用具体的行为动词使教学目标更有可操作性。我以为,撰写时应关注以下要素:

    首先,“主体”是学生。其次,“行为”要外显。选用的动词应是可观察的、可测量、可反映外部行为变化的。如在知识性目标中的“理解”,我们可用“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词来具化;体验性目标中的“感受”,可用“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词来表述。再次,“条件”需明确。需用哪些手段、时限和期待达成怎样的结果等,都必须明了。最后,“标准”要合理。需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符合文本内涵。按此四要素的陈述法,如要解读《我与地坛》作者的情感,可拟为:学生(主体)在有感情地朗读《我与地坛》的基础上(条件),能依据文章分条提炼出(行为动词)作者抒发的主要感情,表述时应出现“苦痛”“纠结”等关键词(标准)。

    ②动名词撰写

    与罗伯特·马杰的相比,动名词撰写中的动词,范围更广,可选择的余地更大。可操作性的动词适用,不太明确性的动词像“体会”“赏析”等也可。如:学生能发现(动词)《想北平》中有鲜明对比的句子(名词),赏析(动词)这一写作手法(名词)。

    ③总分结合撰写

    使用先总后分的模式。先从内部概括教学目标,再用可观察的行为作例子使这个目标具体化。如:品味《想北平》的语言(概括性目标),找出有鲜明对比的句子(行为例子),赏析这一写作手法(行为例子)。

    本例与上例相差一句话:“品味《想北平》的语言。”“品味语言”总括,需要可以证明“品味”水平的行为实例“找出……,赏析……”两个例子进行补充,如此,才清晰明确。

    三、上下求索:收获反思

    从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并准确撰写目标,能引领、助推课堂,使我们的教学更有章法。但目标的可行性与达成还需通过合理的课堂设计来使目标变为师生共同意识,从而成为吸引学生兴趣、带来实际知识与效用的有效载体;同时,达成度也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观察、测量和课后的思考、整理。事实上,这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借鉴的为数不多,还远未成熟。

    参考文献

    ①R.I.阿兰兹著.《学会教学(第六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R.J.马扎诺等著.杨永华等译.《有效的课堂教学手册》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④安德森等编著.《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⑤E.W.艾斯纳著.《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作者通联:杭州市萧山区第十一高级中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