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寻章组合构“篇” 摘句分类建“联”
范文

    郭传斌

    《论语》二十篇,各篇之间、各章句之间往往都缺乏有机的内在关联,各种教材选本更是纷繁各异,再加上对话简短,微言大义,又少具体对话情境,这给解读文本和开展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但同时其中丰富的潜在意蕴和多种理解可能性也给教学创造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我们可以考虑把不同章句组合重构,以引导学生探究新思路、获得新发现。统编本新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按照篇目次序从《论语》七篇中选了十二章组成《(论语)十二章》一文,教学正可以从“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角度进行前后勾连、展开组合重构,开发有价值的任务教学点。

    任务情境创设:学校新高一年级预备举行“爱我四中,从理解学校文化开始”的主题班会,高一某班邀请你为新入学的学弟学妹们就学校培养目标“培养有爱国情怀、有国际视野、有创新意识、有君子风范的现代公民”中“有君子风范”一语加以解读,进行宣讲。请你结合《(论语)十二章》的学习梳理,为自己的宣讲内容做好准备。

    这样一个情景创设能够比较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在任务牵引下主动学习探究,在文本梳理活动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任务设定在前期的宣讲内容准备工作上,有利于聚焦文本解读,扣紧“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目标。以下以此活动任务为线索,从议论说理思维角度梳理内容、重构文本,并论及由此衍生出的组合构“篇”分类建“联”的教学构想。

    一、君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风范?

    这个问题任务一抛出,很多学生容易关注到第六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时就要让学生明确认识到这属于君子的特点之一,是相对外在的形象气质要求,文质兼备、平衡适当。同时还要特别关注更重要的内在品质方面的诸多要求:

    第四章“君子喻于义”,“义”往往指向的是“公心”,与“私欲”“私利”相对,这是说君子要重社会道义,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

    孔子认为君子最适合的职业就是“士”,第八章曾子所说可以看作是儒家对君子的重要风范要求,“弘毅”“任重”“道远”,总之要有远大志向、要有使命担当、要意志坚定。

    第九章,“知”“仁”“勇”乃君子必备的三素质,要有知本末、辨是非的大智慧,有仁爱之心,内心要强大、无所畏惧。

    君子还要“好学”,这是学生容易忽略的一点。第一章明确提出君子要排除物欲干扰,敏事慎言,就有道而虚心学习。

    这样通过几章的勾连,基本就可以建构起一个古代君子的初步形象:重道义、有责任有担当、有仁爱有智慧、有勇气有毅力、胸怀高远、文质彬彬、虚心好学。

    提及“好学”,我们会发现古今含义有着很大的差别。孔子也有“君子不器”(意指君子不应该成为擅长某种具体技能的“器具”)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是所谓“君子之学”呢?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二、如何才算是君子之“学”?

    把文章中第一、三、五、八、十二这五章摘出重组形成一“篇”来理解把握,让学生自读五章从中提炼其共同论题,不难发现这五章都是在围绕“学”的问题(为与现代的“学习”相区别,现以单字“学”表述之)展开阐述。

    君子之“学”学什么?

    这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学的内容角度对古今之“学”的差异有一个认识。据第三章“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可知,古之“学”在“道”,但这个“道”又是指向何意呢?很多地方翻译成“真理”,这也只是无奈借用现代外来概念作一解释,可以让学生就此稍作讨论,适当拓展。但不宜过多纠缠,主要是引导学生搞清楚《论语》中所说的“学”与现代的“学习”绝非同一概念,所学内容也不能简单理解成西方所谓物之“真理”,而是人之“道”理等即可。这一点会在后面的梳理中得到进一步的深化认识。

    如何“学”?

    就“如何学”的问题学生不难梳理出很多条目,还是应该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加以归纳分类。从“学”的必备条件要求看,一方面要有“朝闻夕死”的献身精神;“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则是要求自身要克制物欲,排除干扰,专注于学。从具体的方法路径角度看,“就有道而正”突出主动从有道之师学习的一面;第五章则从“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两个角度涵盖了全体,强调人人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对象,关键是内在方面要时时反躬自省。另外还有在“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敏于事而慎于言”侧重于说在行动中落实、践行德性,避免空谈议论;第八章以“为山”与“平地”两个比喻意在强调自身主观认识起重要作用,进退成败皆由己,学习要力避半途而废,初始不畏难,垂成不懈怠。

    条件要求、方法路径以及注意事项等都是属于议论说理中决策主张类段落的细分角度。

    君子之“学”何所用?

    关于“学”的意义作用,《论语》中多有论述,但本文所选篇幅有限,难以覆盖。其中第十二章实际可以理解成是举学《诗》为例,来论述学之用。可以用“兴、观、群、怨、事、识”六个字来做一个概括,大体从个人到社会,从审美、事功、知识等角度加以阐述,可以看作是解决“为什么”问题的一个例证。

    这样从学的内容、学的意义作用、学的方法途径等角度梳理解读,就可以建构起“君子之学”为论题的较为系统完整的“篇章”思路,便于学生学习理解,领会其思想文化内涵。同时也为自己下一步的宣讲准备好了丰富深入的思想内容以及清晰的行文思路。

    三、君子必也仁乎?

    再把第二、八、九、十、十一章组合一起考察,学生很容易提炼出“仁”这一论题。但问及到底什么是“仁”,学生大都会找到“克己复礼为仁”一句,也有学生会质疑这并非定义而应该是达于“仁”的方法途径,教学中可以就此作为切入点做一点讨论,并补充相关章句以期促进学生的深入领会。

    到底何谓“仁”?

    《论语·雍也》中孔子回答子贡问仁曾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其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明显是对“仁”的一种解释。再让学生联系第十一章孔子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一问题时所言“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要“终身行之”,那应该是与儒家核心思想“仁”的含义也紧密相关,就此可以让学生讨论二者的相似与不同,进而认识到二者可以理解为对“仁”的两个层面含义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消极方面强调待人要将心比心,要有如他人之心,这是“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从积极层面说“为人谋”尽自己最大努力,尽心为人,待人真诚忠心,这就是“忠”了。“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曾参的话可以作为“仁”的一个注解。“忠”“恕”都强调要以待己的态度待人,推己及人。“仁”所探讨的就是待人原则问题,也就是《论语·颜渊》中所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者爱人”又可以当做“仁”这一概念的最精简解释,当然也是最有涵盖性的解释。

    這样就把“仁”的基本含义梳理清楚了: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有“忠”“恕”两端,既追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高标,也坚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底线,如此以待己之心待人,可谓“仁”矣!

    仁与礼乐关系如何解?

    仁、礼、乐三者都是《论语》中的重要概念。第二章以问句形式突出“仁”是根本,是基础,礼乐都是在仁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仁的表现;没有仁,礼乐都将失去意义。

    但是,在孔子思想中,礼之于仁又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克己复礼是达于仁的必经之途,是实现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第十章同时又讲到了“仁”的实践策略。一方面“为仁由己”,这与第八章所讲“吾止”“吾往”相类似。具体条目细则“四非”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照应“克己”之意,属内;“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则侧重于说依礼行动,践行礼,属外。由此明确细化其具体实践路径。

    为什么说“仁者无忧”呢?

    这个问题是要引导学生从“仁”的意义作用角度强化对其内涵的理解把握。回到“仁者爱人”含义,能做到“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然不会招人怨恨;做到“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会让人心生感激。所以说,仁者心中怀有仁爱之心,时刻推己及人,人己关系处理完善,人际交往趋于和谐,必然不会心有挂碍、患得患失。

    虽然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但紧跟着又说“未有小人而仁者也”,由此看来,“仁”是成为君子、追求“君子风范”者必然要具备的核心品质之一。

    这样一番梳理下来,以“君子风范”贯穿始终,以把握《论语》传统文化思想、建构“君子风范”内涵为目标,重点突出君子之“学”和“仁爱”思想两个核心,把《(论语)十二章》分散的内容勾连成一体,相信自然能够强化学生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并预期能够结合现代社会、现实情境做出新的阐述(例如古代君子之学与现代知识之学的互补促进,例如以仁、礼关系类比学校生活中的内力驱动与纪律约束之内外统一等等),同时顺利完成学校文化宣讲的前期准备工作。课堂可以考虑以学生自选角度谈谈“一个准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君子风范”的活动作结。

    [作者通联:山东淄博第四中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3 17: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