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努力构建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
范文 | 何妍?王晶晶 【编者按】2012年,北京市海淀区被教育部评选为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之一,站在了全国示范的高位平台上。2013年,海淀区聘请了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俞国良、方晓义秘书长,北师大、北京教育学院、教科院等9位专家为特聘顾问,通过调研、座谈、论证等多个环节,制定完成了《海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从顶层设计、资源整合、实施路径三个层面开展示范区建设工作,开创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颖惠,就海淀区近年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解读。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建设;北京市海淀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18-0016-04 记者(以下简称记):吴所长您好!2012年,海淀区被教育部评选为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之一,请您谈谈海淀区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经验与成果。 吴颖惠所长(以下简称吴):海淀区秉承“教育之道在育人心”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树立发展性教育理念,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紧紧围绕全体师生的幸福成长,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工作体系和发展路径,创建富有海淀特色的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 海淀区有效统整了行政与专业力量,形成了由区教委主要领导负责,行政科室、教研科研、督导培训等多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综合设计并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了区校两级协同的工作模式,至上而下与至下而上结合,区域引领与学校探索同步,区校资源共享。同时不断完善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从2001年至2015年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淀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中小学心理咨询室设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等多项意见及细则,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视察与督导,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落实与科学发展。 我区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保障充足,教委根据学校规模及相关需求,定期下拨经费,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资源建设及活动实施开展。在“十一五”期间,就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专项建设资金,参照《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室设置》标准,陆续为各校建立设施齐全的咨询室或辅导室,达到了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室的全覆盖。“十二五”期间,教委又加大经费投入,为有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扩建专门的辅导场所,对学校心理专业设施进行升级,购置生涯规划等新型专业设备,全力保障心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海淀区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多元、特色活动多样的良好局面。在区域层面,海淀区开创了心理周、心理志愿服务队、心理沙龙等特色活动。定期在全区开展先进学校、先进个人、特色项目等评选及论文、案例的征集活动,引领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学校层面,除了积极实践心理课程、团体活动、拓展训练等常规教育方式外,部分学校还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学科教学、班会活动进行整合,涌现了校园心理剧、心理报、心情天气预报、心理班会等教育方式,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注入了活力。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师。海淀区教委要求广大学校依据校情合理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学校一方面引进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另一方面加强校内重点教师的培养,逐渐形成了专兼结合的心理师资团队。截至2015年,中小学基本配备了心理教师,全区专兼职心理教师数量达到了179名。其中教育学和心理学背景的教师比例为72.1%,心理教师为硕士研究生以上的比例达到了25.1%,80%的心理教师具有国家二级咨询师证书,其余均参加过市级心理健康教育上岗培训,具备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力。 海淀区重视对各级各类教师的培训,较好地落实了全员心育理念。区教科所定期开展面向专兼职心理师资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针对班主任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性培训,为班主任心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策略支持;定期面向骨干教师开展体验式培训,丰富其心理专业知识,提升其心育意识;学校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识性培训。分层次、全方位的培训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提升和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化提供了师资条件。 记:海淀区历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为了打造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海淀区于2013年颁布了《海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明确了未来三年海淀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请您谈谈这一行动计划的主要设想。 吴:2012年,海淀区很荣幸地成为了首批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站在了全国示范的高位平台上。为了促进海淀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从顶层设计着手,开始研究并制定行动计划。 2013年,海淀区成立了《行动计划》制定小组,聘请了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俞国良、方晓义秘书长,北师大、北京教育学院、教科院等9位专家为特聘顾问,通过调研、座谈、论证等多个环节,制定完成了《海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 《行动计划》以构建海淀特色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操作体系和评价体系为目标,提出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五部分内容,细化了制度、课程、方式、师资、平台、文化、科研、评优八项任务。这八项任务分别是:第一,加强区域及学校制度建设,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导;第二,促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加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专题活动开发力度;第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模式,综合运用学科渗透等多种教育方式,实现心理教育的全程化;第四,建立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按1:500师生比例配备兼职心理教师,完中和职校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职教师,初中每校至少1名,小学每学区至少3名,推动全员化心育团队建设;第五,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体系,加强辅导平台建设,利用心理网、心理热线等多种形式提供心理服务;第六,营造幸福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七,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提炼并推广优秀成果;第八,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三年计划评选出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25~30所,形成示范效应。 从总体上讲,《行动计划》兼具专业性、科学性与前瞻性,解决了未来三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什么做”和“做什么”的问题,同时也从建议角度,提出了“怎样做”和“怎样评价”的问题。从总体上讲,《行动计划》强化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健全了工作实施与保障机制,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与任务,为心理工作的深化开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记:2013年初,海淀区启动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建设工作,目前该项工作进展如何? 吴:我区从顶层设计、资源整合、实施路径三个层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建设工作,开创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目前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经验。 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管理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推进,有赖于规范化的组织与管理。2013年9月结合文明城区建设,我区启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督导工作。制定了涵盖资源、制度、师资及教育教学的指标体系,考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与“不真做”的问题。采用实地考察与网络审阅结合的方式,评估学校心理工作,一对一反馈,指导学校改进。历时多年,实现了心理督导的全覆盖。通过督导检查,提升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完善了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规范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了区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升。 2.整合区内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学生在社会中生活,在家庭中成长,在学校中学习。我区利用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断盘活多方资源,协同联动,形成了区校主导、家长参与、社会配合的四维工作网络。抓实心理中心的建设与应用,着力加强了青少年心理中心、积极心理中心和心理研究指导中心的资源建设。一方面,统整人力、课程等资源,调研需求,逐一下校,开展菜单式的志愿服务。另一方面,利用中心的热线、潜能开发等功能室,开展专业化的心理服务。两年来下校服务120余所,咨询个案180余例,热线咨询240例,服务师生近6500人。区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排头兵,满足了学校的个性化需求,有力推动了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我区重视学校、区域、家庭、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步实施,建立了协同机制。一方面,我们积极寻求专家的理念与技术支撑,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团队,深入学校、社区介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营造关注心灵的教育大环境。另一方面,与科研院所、社会机构开展深度合作,通过项目研究、转介治疗等方式,打通学校与外界的联系,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同时加大与团体、企业的合作,通过企业家进校园、名人大讲堂、社会大课堂、家庭教育大讲堂等途径,形成了全社会育人的格局,营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生态,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发展奠定了基础。 3.完善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德育、教学、家庭教育、社会影响等因素高度相关,是一项全员化、全方位、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形式,拓宽渠道。多年来,我区创新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多层切入,立体推进,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度。 我区坚持区校二级共同探索的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抓实心理工作的点与面,用好学校和区域双层载体,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我区自上而下,加大区域引领力度,重点突破,协调发展。三年来,我区通过积极心理视角下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等群体课题,系统探索师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内容及活动模式;通过每年举办的心理周活动,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提升及教育方法的变革;借助教师的分层培训,为心理工作的全员化开展夯实了人力保障。另一方面,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项工作进行整合,注重全方位、全过程,从环境、教学、活动多个要素入手,形成了渗透式、活动式、实践式、互助式等多种教育形式。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方面,我区一方面与俞国良团队合作,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实践出发,开发了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共10册的《心理健康》教材。另一方面,以全国规划课题“高中人生规划教育研究”为依托,编制了《高中人生规划学生读本》,以案例为切入点,围绕认识自我、认知职业、探索职业、职业选择等版块,为学生提供自我诊断、自我规划的指南,切实为高中人生规划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指导。通过人生规划教育,架设了德育、心育综合的桥梁,促进了学生的自主、个性发展。 在心理网建设方面,我区于2014年启动了心理网完善工作,增加了在线学习、视频会议等功能,使信息呈现方式更灵活,交互功能更完善。在数据库建设方面,研发了心理测评数据库,通过网络版的标准化测验,评估学生的认知、情绪、个性状况。学校可采用自选形式,设定测评内容及人数,批量生成个体及团体报告,进行相关及差异分析,把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推动测评系统的应用,开发了《系统使用手册》,召开了全区的使用培训,为学校心理测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法指导。 记:海淀区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视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积极心理学构成了海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大特色,请介绍一下在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海淀区主要有哪些实施途径和方法? 吴:海淀区于2009年引入积极心理学教育思想,不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转变心理健康教育思路与实践视角。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不局限于少数学生,而是扩大到全体学生;不只关注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关注学生的潜能发展;使心理健康教育不再仅是专业教师的任务,而成为了全体教师的自觉教育行为;使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单一学科,而是兼容了其他学科的有机育人系统。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面,我们采取了以下途径。 1.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与教育资源。我区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着力构建区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与课程体系,加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促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实,全面打造幸福课堂。 第一,制定积极心理培养内容体系。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重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机能和健全人格为目标,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年级学生具体积极心理培养目标,制定区域积极心理培养内容体系,全面为学生幸福成长服务。 第二,研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区依据区域积极心理培养内容体系,以培养积极情感、积极心理品质、现代公民特征为主线,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体验为形式,研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鼓励学校研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形成系列化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在幼儿园阶段开设了以促进儿童情绪健康为目的“比比和朋友”的课程;小学培养其好奇心、学习兴趣、洞察力、真诚、合作能力、快乐感等积极心理品质;中学主要促进学生洞察力、思维力和学习力的发展;高中阶段深入理想信念层面,培育个体的心理韧性、责任感及职业意向。在教师方面,设计了塑造积极心态、缓解职业压力,提升职业幸福等教育内容,通过下发“享受职业生活十条建议”“健康工作十条建议”等倡议,开发教师心理调适工具等形式,促进教师身心和谐发展。 第三,推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实。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或专题教育,初中、高中起始年级每学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或专题教育不少于十二课时,其他年级不少于八课时。小学每学期积极心理课或专题教育不少于十二课时。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机制,每星期开展一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讨与交流。 2.创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学生感悟体验为手段,不断创设条件,创新教育模式,我区利用学科渗透、体验活动、互助等多种教育方式促进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 第一,学科教学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我区注重强调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关注师生情感互动,充分挖掘各门学科教学内容中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进行引导教育。探索积极的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减负增效,优化学生积极学习体验。 第二,深化体验活动的广泛应用。我区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学校充分挖掘活动班团队活动、文体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搭建研究性学习、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等多种活动平台,设置多元化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促进积极人格、积极美德与公民品质的养成。 第三,推进互助式教育模式实践。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引导学生团结互助,广泛组建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积极开展社团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同伴协作、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发挥同伴间的积极影响,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 3.兼顾师生双向心理成长 教师和学生都是成长的个体,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海淀区兼顾师生双向心理培养,建构科学系统的教育内容。面向个别学生开展心理疏导与行为训练,促进其心理品质的提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积极品质和情感;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压力缓解、感受幸福的教育活动,促进教师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形成。 记:海淀区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一个特色做法,即注重师生双向心理成长,把促进教师心理健康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为此构建了教师心理监测系统。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该系统的使用情况。 吴:校园文化对师生身心发展具有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海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将营造幸福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今后的工作任务。打造幸福校园文化首先需要培养一支幸福的教师群体,教师作为学生的心灵陪伴者和成长导师,其心理健康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重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有利于优化学生成长环境。我区一直高度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开展了讲座等系列化预防性教育,但调研仍发现部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堪忧、职业倦怠感严重等。为此,2014年9月,海淀区教委人事科联合教科所、人才服务中心共同启动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项目。 为了确保项目实施的科学性,海淀区与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心理与学习评价中心合作,开展教师心理健康评估,建立教师心理发展数据库,形成区域教师心理健康监测系统,通过科学的数据采集及分析,完善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与预警机制,促进教师心理发展与自我改善。项目组依据教师身心特点,研发了涵盖工作压力、职业认同、职业倦怠、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心理健康状态因子及情绪管理、压力应对、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等相关促进因素共10个维度的测评工具,从生活和工作两个方面评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全区82%的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测评,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生成了教师、校长、干部、班主任等七类区域报告,165份学校及11986份个人报告。后续还将会根据不同群体分别召开反馈会,发布测评结果并提出改进意见,结合测评结果,开展专题化的培训与辅导;同时统计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教师个案,开展个别化的调研、访谈,评估其心理健康程度与风险,整理归类,制定干预及转介计划,进行及时性的跟进与辅导,防患于未然。学校层面,将测评报告上传到网络端口,供学校和教师远程阅读、下载,分批深入学校进行报告解读,指导学校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师心理提升项目是区域性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举措,三年的项目周期形成了测评、分析、反馈、改进层层递进的闭合化的工作网络,对学校及区域的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通过专业测评和分层级的科学反馈,学校可以整体把握本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并以此来提出改进措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心理辅导活动;同时能关注到个体差异,作为预警系统可及时识别危机教师,避免教育突发事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另一方面,这些监测数据可形成区域性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档案,有助于摸清各类教师群体发展的问题和需求,为区域教师管理工作改进提供依据,持续推动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记: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