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巧用SFBC,化解师生冲突 |
范文 | 瞿春红 〔摘要〕冲突是师生之间异于常态的交流与沟通方式。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简称SFBC),强调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构建解决问题的历程,其主要治疗任务是帮助来访者想象他的生活会有怎样的改变,以及如何促使这些改变发生。文章尝试将SFBC这一基本理念运用于师生冲突的解决,有效实现师生教学相长的双赢。 〔关键词〕师生冲突;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班级心育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4-0064-04 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师生观面临平等与民主思想的挑战,师生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从辨证的角度理解,冲突是师生之间异于常态的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它与师生合作一样,都是普遍存在的。如何化解学校师生冲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2017年湖南弑师案的发生,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这起事件缘于师生冲突,之后鲍老师一次次错过了缓解师生矛盾的机会,致使冲突演变成了对抗,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其实细究一下就会发现,有时候冲突的起因不过是一些小事、小矛盾,而且多半起源于“我们非要学生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而如何避免这些矛盾,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把“教师要求学生做”巧妙转化为“学生要求自己做”。如此,教师的教育、关心、爱护、指导和帮助就不会让学生觉得反感、恐惧、紧张了,而一旦这些负面情绪不存在了,冲突自然也就销声匿迹了。那么,如何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呢?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简称SFBC)强调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构建解决问题的历程。受后现代主义哲学观的影响,SFBC是一种正向目标解决导向的治疗模式,强调的是建构治疗历程而不是单纯的问题解决,认为来访者个人是建构解决历程的最大资源,咨询师的任务是帮助来访者想象他的生活会有怎样的改变,以及如何促使这些改变发生。笔者尝试将SFBC这一基本理念运用于师生冲突的解决,有效实现了师生教学相长的双赢。 一、一般化技术,变探索原因为终止问题 一般化技术是SFBC的常用技术之一,指咨询师就来访者所述,提供相关的专业信息给来访者,让其觉得自己的遭遇具有普遍性,以减少或纾解来访者的焦虑情绪。而笔者借用这一技术主要用于打破教师内心“事出必有因”的“小煎锅”,不再执着于探究问题的原因,而是着力于“可以做什么让问题不再继续下去”,将焦点专注于朝向问题解决的过程而非探索原因的过程,从而成功化解师生冲突。 有一次,小周在语文课上做小动作,同桌提醒他:“老师在看着你呢!”结果他竟然脱口而出:“瞿老师算什么东西!”说过之后,他非但没有悔改之意,反而还表现得颇为无所谓,一脸“我就说了,你能拿我怎么办”的表情。正常情况下,教师往往会纠结于追寻背后的原因:“他为什么说这话?难道是想借机起哄,哗众取宠?或者想要挑衅我,让我颜面无存?”一旦陷入对原因的追问,教师的情绪一定会激化,使后续处理变得简单粗暴,师生冲突自然无可避免。笔者经过短暂的冷静思考后,果断回避了对这句话背后的原因追问,先使用一般化技术化解自己的愤怒:“小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禀性是顽皮的,有口无心是他们最大的特点,这可能只是他想要引起我的关注的一种方式罢了。”把该生的个人行为一般化为小学生的普遍心理特点,使得这一侮辱性语言变成了无心之失。如此平息怒气后,笔者用笑声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并讲了个外国老师教“东西”的笑话,将“东西”进行了一般化处理:“……这个‘东西是名词,指的是物体,不是人。然后这位外国老师指着下面的学生说,你不是东西,我不是东西,他不是东西,我们大家都不是东西啊!”在全班的哄堂大笑中,成功化解了当时那种难堪、压抑的气氛,一场看似不可避免的师生冲突自然也就戛然而止了。 二、预设询问,以积极暗示促知觉改变 预设性的询问是指引导来访者从不同参照架构思考问题,咨询师使用一些积极性的语言进行暗示,企图影响、改变来访者的知觉。使用预设性的询问,目的在于引导来访者将焦点关注于想要改变的目标,而不是陷在问题的思考当中,同时让来访者在潜移默化中意识到自己是改变的主体。笔者使用这一技术重点在于以积极暗示促进知觉改变,协助学生重新建构问题,而不是陷入学生当下的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停止抱怨,正视问题的解决。 放学前,英语老师走进教室,跟第一排的学生小陈说了几句话,小陈的声音就陡然拔高:“我不去!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英语老师的笑容顿时消失了,声音也高八度响起:“你说什么呢?”小陈也豁出去了:“说你呢!我成绩差关你屁事啊!”眼看师生战火即起,笔者连忙拉住英语老师,低声道:“先放学,回头再处理这事!”随后,笔者把小陈叫到办公室,在言谈中,小陈的情绪依然很激动:“每次去都没好事,肯定又让我做卷子,我做得不好又得挨骂。我妈来接的时候,她还要告状,然后两个人一起骂我。这回打死我也不去!”小陈妈妈和英语老师是同学,就拜托英语老師傍晚给儿子补习英语,没想到适得其反,小陈不仅成绩没起色,反而对英语甚至英语老师都严重抵触起来。怎么办?这时候单纯地说“英语老师是为了你好”只会让小陈更排斥。笔者想了想,决定使用预设性询问,跳出小陈当下抱怨的话题,通过暗示改变小陈的知觉,让他看到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听起来小陈很不喜欢老师告状。不知道在小陈心目中的英语老师是怎么样的呢?”果然,这个问题立刻改变了小陈的目标,当他在笔者的正面导向下具体描述“心目中的英语老师”时,问题获得了重构,变成了他可以接受什么样的英语教师。根据小陈的描述,笔者跟英语老师、小陈妈分别沟通了一下,英语老师也调整了补习方式,克制了当面批评、当面告状的习惯。小陈渐渐不再那么排斥补习了,英语成绩自然也慢慢回升了,当然,对英语老师也不再敌对了。 三、振奋鼓舞,找问题症状的正向功能 SFBC认为一个问题的存在,不见得只呈现出病态或缺点,有时也有正向功能。笔者尝试用振奋性的鼓励表达对来访者的支持,努力营造正向、积极、乐观和期待改变的气氛,从而找到问题症状的正向功能,鼓励对方努力寻求更好的方法取代当下的问题。 自修课上,笔者发现一名学生在玩手机后当即缴下了手机,并扬言要打电话给家长。没想到,一听到“打电话给家长”,该生突然冲动地上前抢夺手机,同时哭叫着:“不准打电话!”很明显,“打电话给家长”是一根导火线,如果继续纠缠于此,一场师生冲突在所难免。意识到这点后,笔者迅速平息怒气,改变口气:“电话可以暂时不打,但你得告诉老师,打了电话会发生什么。”通过师生对话,笔者了解到原来该生的父母离异,他跟着母亲,读四年级时(当时笔者还不是其班主任),因为做错了事,老师打电话告诉他的家长,结果母亲无心工作,一只手差点被机器卷了进去。虽然没出大事,但一根手指血肉模糊,肿了整整一个月!后来,每当老师说要打电话通知家长,该生就担心妈妈会再次出事,情绪也因此变得特别冲动。换言之,在这起事件中,该生之所以不让老师打电话给家长,并非老师所猜想的怕家长责罚,而是出于对母亲的担心,这显然是一个正向的关怀。于是,笔者回避了课堂玩手机的问题,而是充分肯定了该生对母亲的关爱之情:“真没想到‘别打电话背后藏着如此令人感动的原因!”不仅如此,笔者立刻拨通家长电话,把孩子的这份孝心向家长传达。打完电话,师生之间也成功建立了和谐信任的关系,笔者趁机鼓励该生寻求更好的方法表达对母亲的爱:“听到你的妈妈快乐的声音真是叫人愉快呢!我几乎能想象出你的妈妈笑容满面的样子,相信她这一天一定过得特别好。这样的电话真想每天都能打一个呀!孝顺的男子汉,说说看,下一步可以做点什么让老师过把打电话的瘾呢?”通过这样的引导,让该生主动说出“通过手机,向母亲汇报各种进步的好消息”,笔者进而鼓励该生将“进步的消息”写下来,每做到一点就及时向家长致电报喜。最终,这起由手机引出的冲突,通过鼓舞的方式,发挥了问题背后的正向功能,使得问题手机变成了报喜鸟,不仅促进了该生问题行为的转化,而且还带动了该生学科进步的喜人成绩。 四、奇迹询问,借未来景象找解决方案 SFBC的重点在于来访者想要什么不一样的生活,而不在于探究问题的成因。奇迹询问是指依照来访者的参照架构想象问题解决了、不存在时的景象,它专注未来导向,引导来访者去看他们自己的问题不再是问题时他们的生活景象,其重点在于找出适合来访者的解决方法。笔者用这一技术处理数学老师与学生的课堂冲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复习课上,小岳听不懂课,就偷偷看起了课外书。数学老师一怒之下,一把夺下了他的书,扬言他考不到优秀就不还给他。小岳绝望之下,居然冲上前去争抢。数学老师当然不给,小岳就冲着老师拳打脚踢。数学老师是一米八零身高的年轻男老师,哪里受得了这个,当下拎住小岳转了几个圈,把小岳转得没了战斗力。笔者赶去现场时,小岳正躺在地上打滚嘶嚎:“你还我书!还我书……”在初步了解情况后,笔者当机立断,在小岳耳边说道:“老师帮你想办法把书要回来,但是你现在得跟我走。”把小岳带到办公室,让小岳适当宣泄情绪后,笔者开启了奇迹询问模式:“如果在你面前有一个水晶球,你可以看到你的未来,想象一下,当你成功地从数学老师那里拿回了书,你会看到自己的状况有什么不一样呢?”通过诸如此类的询问,引导小岳一次比一次更清楚地描述他符合良好目标特征的未来景象:数学成绩达到了老师的要求,老师把书还给了他,数学课堂也恢复了正常,老师不再骂他,能听懂老师在讲什么,数学成绩考到合格了……在一系列美好的想象中,笔者一步步使用“一个奇迹发生,使你某个问题解决了”的方式把小岳的注意力转移到解决方法上来,最终让小岳自己确定了“讨书攻略”。在后续阶段,笔者与数学老师做了沟通,两人合力导演了“道歉”的感人场面,数学教师又在复习阶段陪小岳补习数学,使小岳不仅与他改善了关系,更在期末考试中发挥出色,用自己的实际成绩向数学老师讨回了课外书! 五、例外询问,从例外探询去觉察改变 SFBC的基本假设之一是,凡事都有例外。例外询问就是咨询师协助来访者找出被其忽略的例外,引导来访者去看抱怨的问题没有发生或没那么严重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笔者运用这一技术,从一名冲动学生所怨恨的问题中,通过例外找到了解决之道,成功地化解了一起师生冲突。 午睡时间,小于不认真睡觉,被副班主任斥责,小于认为当时不睡觉的不止他一个,凭什么副班主任就独独针对他,于是用极端无礼的话回怼副班主任。在争执中两人动了手,年事已高的副班主任力气不如人高马大的小于,被小于推得撞在桌角,伤了腰骨,副班主任愤怒地状告到笔者处。在外培训的笔者闻讯赶回,恰好是放学时间,小于在整理书包。笔者刚说了句“这事你做得不对”,小于就将书包向笔者砸了过来。没等笔者反应过来,他大喊一声“我没错!”就向教室外冲了出去。笔者一边火速通知保安把住校门,一边紧追不舍。一场师生赛跑在校园展开,实在跑不动了,小于停了下来,问道:“我没错,干吗追我?”笔者答道:“当然是担心你呗!”小于哼了一声:“骗人!我没错,我不会道歉的!”笔者感到时机已到,顺势将话题切入例外的探讨上:“听你这么说,老师真的很难过。不知道老师在哪件事上骗过你呢?”果然,小于的注意力不再纠结于“不道歉”上,而是转移到了这一例外询问上,开始觉察“班主任与自己的关系”。当他经过回忆发现班主任对他一直都很关照,事事都会站在他的立场考虑后,他不再抵触笔者,建立起信任关系,使得谈话得以正常进行。最终小于接受了批评,向副班主任承认了错误。 六、关系询问,从他人观点改变思考方向 SFBC认为,每个人都是在社会情境中的,一个人的行为肯定与某个情境(或人)有关系。关系询问是指询问来访者关于重要他人对他、对事件或對于改变的可能看法。笔者运用这一技术,在师生冲突中协助学生暂时跳离自己的立场,尝试用他人的观点看自己,以互动关系描述他所期待的改变,从而扭转火爆的场面,化解师生冲突。 午餐时间,原本安静的教室突然嘈杂起来,两名男生在队伍中发生了冲突,脾气暴躁的丁某操起餐盘,向另一男生头顶敲去,餐盘都瘪了。笔者当即大声呵斥丁某,丁某非但不接受,反而还振振有词地顶撞:“他骂我你怎么不批评他?”笔者批评了他几句,他居然把餐盘一丢,扔下一句“我不吃了”,回到座位闹起了绝食抗议。此时如果继续批评或是置之不顾,都会让丁某心头的怨愤无法消解,从而为师生日后的相处埋下一颗危机炸弹。笔者冷静了一下,安抚好其他学生后,走到丁某身边,用轻松的口吻共情说道:“看起来小丁很生气哦!换成老师,老师也会和小丁一样气得吃不下饭。”丁某的情绪有所松动,笔者引导丁某具体描述这件事的始末,当丁某谈到“如果他不骂我,我也不会敲他头”时,笔者立刻使用“嗯,如果你不去敲他的头,你觉得他会不会注意到你和平常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其他同学会不会注意到你不一样的地方”“老师会不会说你有什么改变”等系列关系询问,引导丁某改变思考方向,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积极改变的目标上。最终丁某从谈话中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主动向被敲头的男生道歉,并吃完了饭。 七、赞美技术,视问题学生为问题专家 建构主义认为,意义与经验是交互建构的,改变对于不同的个体意义是不同的。人们生活的意义是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建构起来的,有其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和丰富的资源。SFBC强调相信来访者是他自己问题的专家,而咨询师只是“引导”来访者运用自己的能力及经验去改变,而不是制造“改变”。笔者在下面这起冲突事件中,运用赞美技术,对来访者表现出正向力量的地方给予鼓励和赞美,协助来访者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下班前,体训队老师怒气冲冲地向笔者告状,投诉笔者班里一名很有潜力的长跑运动员小凯。小凯有长跑天赋,被选为校运动员。但在训练中老师发现他的跑步姿势不太正确,就努力想要纠正使其速度更快点,几次纠正效果不佳,老师骂了小凯几句,哪知小凯顶撞了起来,师生开战的结果是,小凯扬言“大爷不跑了”。笔者面对的问题是,既要让这位“大爷”回心转意重归校队,又要化解师生冲突,改善师生关系,让训练得以正常、高效地进行。笔者思考一晚后,次日体活课组织了一次男生1500米比赛,小凯毫无悬念地夺得了第一名。笔者趁势展开赞美技术:“小凯果然不愧为校队种子选手,不仅跑得快,而且还跑得特别好。无论是步速、步长、呼吸调整、甩臂动作都配合得天衣无缝,难怪可以把第二名甩开一圈半呢!”小凯得意地笑了。笔者趁势“取经”,继续赞美:“我本来以为你开始几圈跑得快,后面一定会后劲不足慢下来,没想到你每一圈都能跑得这么快!你是怎么做到的?”等小凯大谈特谈自己的长跑训练后,笔者再接再厉:“哇,听起来你的训练很刻苦,很有成效啊!看来你为了参加区运动会真是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呀!你想在区运动会上得第几名呢?”如此步步为营,用“求胜的信念”把小凯的正向力量激发出来,促使小凯主动提到了“退队”事件以及想要“归队”的念头,笔者立刻“义不容辞”地拍胸脯保证:“开玩笑!要是你不参加,那我们班的区冠军不是飞了?放心,我是你的班主任,我一定说服体训队老师接受你的道歉,并让他全心全意训练你,助你梦想成真!”后来,小凯的训练一直很顺利,并在区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 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很多时候,冲突的当事人本身就是解决冲突的最大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从中找到一些化解师生冲突的方法,既是对学生的一种帮助,也是对教师自身的一种保护。合理使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不仅能解决当下冲突,改善師生关系,也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最重要的是,根据SFBC理论,小改变带动大改变,个体的改变可以引起其他个体甚至是整个系统的改变。这就意味着,在班集体中,一名问题学生的改变也必然会影响其他成员的改变,进而会带来其他成员及整个团体的改变。换言之,运用SFBC解决一起师生冲突,往往能够对整个团体产生正向影响,使师生冲突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一实验小学,杭州,311202) 编辑/李益倩 终校/丁 尧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