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用“第三只眼”看心理课教学的有效性 |
范文 | 孙泽萍 〔摘要〕基于心理课的特点和现状,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种既能了解全体学生课堂体验与感悟情况,又能反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心理成长笔记。本文从心理成长笔记的内涵及特点、基本格式及要求和评价方式三方面论述了心理成长笔记实践操作策略。 〔关键词〕心理成长笔记;教学有效性;操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1-0030-04 目前,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主要形式是开设心理课。心理课是在教师引导下,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感悟而获得心理成长,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课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心理课要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强调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体验与感悟。换言之,心理课的活动性和体验性是实现心理课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障。 笔者从事近二十年的心理课教学,心理课因其学科特点和学科性质正面临着诸多困難与挑战: 从课程的角度来说,心理课作为活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隐性(潜移默化)的,目前没有课程标准,没有统一教材,也没有系统的评价标准,心理课教学的有效性无从量化或者无法在短期内显现出来。同时,心理课侧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学习在组内分享交流,也可以小组派代表以板书、口头表达、表演等多种形式向全班汇报、交流,但在有限的课堂40分钟里,心理教师不可能全面了解每位学生所思所想所悟,而且课堂体验是非常个性化的产物,教师不可能像教数学等学科那样用标准答案进行课堂教学效果检测。那么,有什么方式可以掌握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情况,了解学生体验与领悟的程度差异? 从学生角度来说,心理课作为活动课程,没有考试,没有作业,内容有趣味,深受学生喜欢。在大多数学生眼里,心理课就是有趣和轻松,那么,心理课的深层价值体现在哪里呢?这是迫切需要用事实来回答的。另外,心理课因没有固定的教材,学生貌似不用做任何课前准备,带着耳朵就可以上课,课前氛围松散。心理课所设计的活动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有同等的吸引力,而学生对心理教师课堂教学风格的喜好众口难调,加之初中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弱,诸多因素叠加起来很容易导致学生课堂注意力分散,造成课堂秩序问题。那么通过何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维护课堂纪律呢? 从心理课现状来说,心理课处在中学课程体系的边缘地带。在一些学科老师眼中,心理课就是让学生轻松的“耍耍课”,在考试季来临时经常会被占课,其学科地位可想而知。虽然学生都喜欢上心理课,但这种喜欢更多的还是源于心理课较之其他学科课轻松、有趣,并不能成为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体验分享感受的动力泵。那么,要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交流分享感受和想法,除了提升心理教师的个人魅力、围绕学生的兴趣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心理课的重视和兴趣? 从心理教师个人成长来说,学校的心理教师往往人丁单薄,没有教研组,这易造成心理课堂教学闭门造车,缺少教学研讨的平台和氛围。那么每节心理课是否达成了当堂课的目标,学生掌握辅导要点程度如何,教学活动是否合乎学生需求,教学过程中生成了哪些问题……作为活动课程的心理课不能流水无痕,需要从学生那里还原教学场景,获取一手反思素材,这样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该怎样获取呢?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在长期的心理课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既可以了解学生课堂体验与感悟情况,又能反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心理成长笔记。通过心理成长笔记,对学生进行心理课堂规范性要求,既可以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课内听、记、思结合,又能通过笔记内容了解每位学生课中所思所想所悟,从而促进教师教学反思,改进教学设计。 一、心理成长笔记的内涵及特点 学生心理成长笔记,是指学生在心理课堂上的随堂记录,主要记录所学所思所感所悟,是对心理课进行理性思考的思维活动形式。不同于学科课堂笔记之处:心理成长笔记具有情感性和成长性。情感性是指学生通过文字分享活动的感受与体验,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性,也会有学生在心理笔记中宣泄情绪、倾诉心理困惑或向心理教师求助,带有强烈的个性化情感色彩。成长性是指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的初中生在活动中的认知、情绪情感、行动都具有心理发展阶段性特点,老师的评语需把握学生年龄阶段特征,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用评语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心理成长笔记的基本格式及要求 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总结和提炼,心理成长笔记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格式及要求。每课心理成长笔记共分为五大部分,遵循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第一部分:上课时间。心理课每周一节,间隔时间较长,而学生正处在心理成长过程之中,在活动中的体悟带有时间性、成长性,故需记录上课时间,以见证学生当时的心理成长轨迹。 第二部分:课程主题。心理课因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学内容大都是教师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以课时为单位所形成的相对独立的主题内容。课题往往有点睛之笔的效果,能开门见山揭示出辅导的主题,如,自我意识辅导主题“我是谁”“别人眼中的我”等,一针见血地点明了辅导内容。 第三部分:选记——学生选择性记录课堂内容,如课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重要观点、引发内心共鸣之处等,具有个性化、自主性。对“选记”部分的要求:不能成为老师课件的“复印机”,要对课堂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与提炼。此要求意在了解学生课堂的专注度和兴趣点、心理辅导活动的达成度,等等,同时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归纳与提炼观点的能力。这部分是学生课堂思维活动的观测点,也是学生个性化创作笔记的亮点。在品评这部分内容时,学生给予了我极大的惊喜。有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一堂课的脉络清晰呈现,有的用红笔将课中开展的心理活动的设计意图清楚展示出来,有的用要点罗列的方式直接将教学设计各部分要达成的目的精炼归纳出来……学生思维活动的丰富性、个性化让“选记”部分精彩纷呈,惊喜不断。 第四部分:必记——必须记录的内容,是指心理教师在课中明确提出要记录的部分,一般是課堂中心理测试、课中心理活动参与内容、课后需思考完成的书面内容等。比如,新生第一堂心理课会布置一个“画树”的心理作业,这其实是心理课开课之前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进行的前测。再如,“我是谁”一课中有一个教学环节:头脑风暴,完成20个“我是什么样的人”句子,在“选择”一课中“生命选择”体验活动:让学生将生命中五个重要东西或人一一抛弃,从而澄清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认知。此时的心理笔记相当于作业活动纸,是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内心体验的真实写照。通过学生书写自己活动体验的内容,将学生在辅导活动中的兴趣点、参与度、内心活动过程客观地呈现出来,教师可从中了解每位学生的课堂活动体验与感受,还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有心理困惑需要心理帮助或者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起到了心理预警作用。 第五部分:课堂总结和感悟——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活动,梳理自己课中的收获,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是实现学生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一步。心理课是重实践、重体验、重感悟的课程,一堂心理课是否达成了辅导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心理体验和感悟的程度。学生通过书写自己课堂中的收获,可以梳理参与活动后的情感体验,并对自己已有的观念进行反思,这个过程实现了知识的内化和外化。同时,这一部分也是检测心理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如果学生的总结与感悟能够契合辅导主题,能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术,那么这堂心理课就有效达成了辅导目标。如若不然,则需要老师进行教学反思,进行调整与完善。 三、心理成长笔记的评价方式 评价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心理成长笔记需要教师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方法,使评价发挥激励、指导的作用。针对初中生学习特点及心理课教学宗旨,教师可从笔记上交时间、教师评语、激励方式三方面对心理成长笔记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实践中有效地发挥教学评价功能。 (一)笔记上交、返还要及时 一般情况下,当天的心理成长笔记需在下次课前两天由各班心理科代表统一收齐后交给心理教师。有了一定的间隔时间,心理成长笔记既不会成为学生繁重学习之余的负担,又能确保学生有时间整理笔记内容,深化感受与体验。笔记一定要在下次课开课时返还到学生手中,课前要对上次课的笔记进行点评,尤其要对获得最高等级图章笔记的优点或亮点加以描述,方便其他学生学习、借鉴。这样,学生每课笔记都能得到反馈和鼓励,形成课堂常态,就相当于每次课前给学生注入专注听课的清醒剂、学习兴趣的保鲜剂和学习信心的强心剂,形成榜样效应。 (二)笔记评语要具有赏识性和鼓励性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心理教师要发现每一本笔记的闪光点,并将其及时批阅在学生心理成长笔记中。可以从书写的整洁性、美观度、内容的规范性、感悟的深刻性、笔记的技巧等多个角度发掘心理笔记的亮点,用真诚具体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能够在评语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老师的肯定、欣赏与期望,从而发挥心理期望效应,做出更加有温度、有深度的心理成长笔记。另外,老师要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并能准确共情,对于学生的感悟分享不批评、不评判,及时运用一定的心理辅导技术和技巧进行恰当的心理疏导,提出合理建议,完成一次小型的书面心理咨询。 (三)心理成长笔记的激励方式 1.根据学生心理成长笔记的质量给予不同等级的图章,并加相应的操行分,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自己笔记的质量水平,得到看得到的奖励。图章分为两类:(1)激励类图章:“加油”“有进步”,侧重于鼓励作笔记的行为和在坚持中有了可喜的改进,一般加操行分1分;(2)质量品评性图章:这部分笔记往往已养成了课堂记心理成长笔记的行为,在笔记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按质量由一般到高水平排序,分别为“赞”(加操行分2分)、“优秀”(加操行分3分)、“奖”(加操行分4分)。第二学期,这些图章的加分会翻倍,以此奖励那部分具有学习毅力的学生。这也实现了心理成长笔记激励作用的叠加效应。 2.心理成长笔记点评方式要有仪式性。每堂课前2分钟,老师要对上节课笔记情况进行点评,尤其是对本次笔记得到最高等级图章“奖”的学生及其笔记特点进行公开表扬,形成仪式化程序:被表扬的“奖”获得者要举手示意,接受大家羡慕、忌妒和爱的目光。 每半学期进行全年级心理成长笔记的“奥斯卡”排行榜活动,即将半学期以来笔记一直得到“奖”章的学生名字按班罗列出来,制作成精美的PPT,在全年级各班播放,让优秀者在全年级展示自己,以此满足学生被同伴认可、肯定的心理需求。同时辅之以物质奖励,奖品虽为小文具或者糖果,但老师的颁奖词却别具意味:“虽然奖品可能是大家随处可见的,但它却具有独一无二性。第一,它是心理教师亲自购买,饱含着老师浓浓爱意;第二,这些奖品都是老师女儿喜欢的,也就是说老师把大家当作自家宝贝。”然后,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依次颁发“奥斯卡”奖。这种带有仪式感的笔记点评方式能帮助学生营造积极心态,升华心理课“向心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分享感受,享受一种被关注、被认可、被接纳的心理境界。 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在塔尖的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心理成长笔记让学生将课堂中所学所悟写出来,其实就是一种“马上应用”的学习方式,是经过理论论证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同时,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过程是学生与知识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建构起的属于自己的内部知识系统。真正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并将知识内化到自己已有的知识框架中。对于学生来说,知识内化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将已经内化的知识“外化”。心理成长笔记的第五部分“总结和感悟”即是学生对自我认知结构的量的补充,这是“同化”过程,也是当外界知识与内部认知结构不同时内部进行的“顺应”过程,即重构或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也是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多年心理成长笔记的教学实践证明,心理成长笔记有助于形成课堂教学规范,深化学生的思维、体验与感悟;有助于教师把握每位学生真实的心理活动脉络,为教师提供教学反思的第一手素材。与此同时,心理成长笔记实现了师生纸上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信任,这无疑对心理课外的其他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心理危机预警、心理咨询等)起到了催化剂的功效。 注:本文获第七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 参考文献 [1]黄健. 指导学生写心理笔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08):14-15. [2]陆春凤.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特征[J]. 广东教育(综合版),2007(12):30-31. [3]张思明. 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基本思考[J].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08(10):110-112.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温江中学实验学校,成都,611130。该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理事单位。)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