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不是我告的密 |
范文 | 肖芳 〔摘要〕焦点解决短程疗法具有效益和效率的双重性,适用于一些轻微的心理问题。本案例中,来访者被舍友误解导致人际冲突,陷入孤独无助、沮丧的消极情绪中。咨询师运用该疗法,聚焦问题解决,确定目标,调动周围可用资源,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思考和主观能动性来解决问题,使其人际冲突得到化解,负性情绪得到改善,人际关系转为和谐。 〔关键词〕焦点解决短程疗法;人际冲突;高中生;咨询个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0-0041-03 一、案例描述 (一)个案背景 小伟(化名),男,高二学生,个子比较小,身材单薄,班主任转介说他被整个宿舍孤立,故建议他来心理咨询,担心他压力过大。小伟在整个宿舍中学习最努力,成绩也最好,其他的室友成绩在班上都比较差,小伟平时跟室友关系一般,室友晚自修回到宿舍比较闹,关灯后都不睡觉,还说话。小伟长期在宿舍,睡眠受影响,时间长了心中有怨言,但没有跟班主任反馈,偶尔会跟父母抱怨。有一天,小伟的爸爸把这一情况在家长群说了,后来班主任知道了这件事情,室友都觉得是小伟告的密,于是群体孤立他,面对这种情况,小伟感到孤立无援,内心痛苦。 (二)来访者自述 小伟表情淡漠地说:“现在整个宿舍的人都不理我,他们喜欢一回到宿舍就说话,而且说到很晚,晚上我想早点睡,他们就觉得我很奇怪,死读书。上次我爸爸在家长群把这个情况反映了一下,班主任知道后,批评了他们,他们就都以为是我告的密,其实我之前不知道,我回去也跟爸爸说了,他这样做导致大家都不跟我玩了。现在回到宿舍,室友都不跟我说话,晚上说话更加没有节制,关灯后我告诉他们不许说话,他们就敲床板,讽刺地说‘某人要读书,大家快点睡觉吧!每天这样相处我很难受,不知道该怎么办。” (三)分析评估 1.重视友谊,尤其看重自己在群体中的印象 小伟步入青春期,十分重视友谊,即使宿舍环境很吵,小伟也因为害怕舍友不好的评价,担心他们不跟自己玩,而长期不正面解决问题,选择忍受,因为他认为同龄人的看法更为重要,这样的心态也致使问题一直存在,内心有愤怒,但没有得到恰当的解决。但是一直隐忍会导致无法心平气和地跟舍友交流,心态患得患失,引发人际敏感。 2.自卑心理 小伟从小个子比较小,身高在同龄人中稍显弱势,在是非观不太清晰的初中阶段,同学容易欺负他,他自述初中有类似欺凌的经历,同班同学孤立自己,这样的人际交往经历,引发小伟对人际的不信任,对他人保持警戒心,时间长了容易形成人际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受同龄人欢迎。自卑心理容易使他在遇到人际矛盾时陷入沮丧、绝望的情绪,解决问题的思路打不开,感到迷茫、不知所措。 3.自我同一性实现与环境冲突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高中生面临的任务是“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同一性混乱”。他们在思考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受周圍同龄群体的影响,宿舍又是最为亲密的同伴关系,气氛很容易相互影响,主导的人群很可能成为气氛的主导者。当大部分人都不读书,读书就成为一种不被群体认可的行为,容易遭到抵触。小伟与舍友的相处因为这样不良气氛的影响而比较难。 二、辅导过程 本案例的目标清晰,容易聚焦,来访者求助动机强,根据目标的急缓,咨询师做了先后的排序,首先解决当下最紧要的人际冲突冷战。整个咨询过程分了三次,每次大概50分钟。事情比较着急和特殊,从有效性考虑,前两次的咨询时间相隔一天,最后一次隔了三天。 (一)第一次咨询:问题描述,聚焦目标 鉴于来访者是第一次咨询,所以简单说明一下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保密、理解尊重和时间限制,让来访者初步了解心理咨询,也可以更好地开放自己。 通过共情、理解、尊重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等人本主义原则建立安全信任的咨询关系,收集基本信息,有效提问,帮助其理清思路,澄清想解决的问题,一起协商确定咨询目标。 师:我看你有点垂头丧气,能说说是什么事情促使你来到心理室吗? 小伟:班主任叫我来的,我现在被整个宿舍孤立,不知道怎么办(表情淡漠)。 师: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很难受吧!你希望我能帮什么忙吗? 小伟:哎,其实我跟室友的感情以前没那么糟糕,一般吧,但是最近发生了一件事,大家都不跟我玩了。 师:能具体说说是什么事情吗? 小伟:就是我爸爸在家长群里说我们宿舍很吵,然后很多家长都知道了,班主任知道后批评了舍友,舍友就都觉得是我告的密,一起不理我了,其实我就是偶尔在家抱怨,真没想到我爸会这样做。 师:这样看来你是完全不知情,感觉你很无辜。 小伟:是呀,但是我也不知道怎么解决,我说了不是我告的密,他们就是不相信,都不理我了。 师:看来你有些无力。这次来咨询你希望达到什么目标呢? 小伟:希望可以快点结束这样的局面,让舍友不再孤立我,这样的日子真的很难受。 师:嗯,这个可以一起想办法解决,还有吗? 小伟:我也希望自己可以交到更好的朋友,我发现很好的朋友很少。 师:什么是很好的朋友呢? 小伟:就是可以相互信任,说真心话,相处轻松的那种。 师:那么当下你最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小伟:就是我舍友都不理我。 师:好,我们先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再探讨你想交到更多朋友的目标。 通过正向引导和澄清,确定了最重要的目标,即解决舍友孤立他的事情,并在最后布置作业,思考解开这个误会有什么人可以协助他,下次咨询的时候与咨询师分享。 (二)第二次咨询:正向建构,焦点解决 焦点解决短程心理咨询理论强调寻找“例外”,帮助来访者积极地进行正向建构。再一次与来访者明确了想解决的问题,这里所谓的“例外”就是让小伟回忆自己过去曾遇什么人际困扰,当时是怎么解决的成功经历。当他找到这样的“例外”,就不再只是停留在悲伤、沮丧的情绪,而是可以看到改变的方向,也可以看到自身拥有的能力和资源,小伟的心态和行为方面的改变会促使更大的改变发生,从而进入一种正向行为的良性循环,增强其人际交往的自信,提高处理矛盾的能力。 师: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人际矛盾? 小伟:让我想一想,好像没有。 师:那有没有类似的人际不和的情况? 小伟:好像在初中发生过一次,当时我比较随便,说了一个女生眼睛比较小,当时也是随口说的,但是那个女生朋友比较多,就联合她所有的朋友不理我,甚至跟男生说我这个人不好,后来越来越多的同学不太搭理我。 师:后面怎么解决的? 小伟:没有办法,我跟班主任说了,班主任也找那个女生谈了,后来我跟那个女生在班主任的组织下,就彼此内心想表达的话,相互说了一下,道了歉。 师:这个方法不错,你是如何跨出第一步的? 小伟:就觉得有点冤枉,特别想要说清楚。 师:对于矛盾你很积极地解决,没有回避。 小伟:是吗?(该生抓抓头) 师:最后你们的矛盾化解了吗? 小伟:后面就没有那么敌对,就是一般同学。 师:很不错!那么这一次,你觉得可以怎么做,借助什么资源,也可以回到一个比较舒服的人际关系呢? 小伟:我想一想,可能还是需要一个机会,大家把话说清楚,省得中间彼此误会。 师:这个想法很不错!你想到可以协助自己解决的人了吗? 小伟:可能需要班主任或者我爸爸。 在寻找“例外”的谈话中,让小伟明白自己也是有能力解决一些人际矛盾的,曾经还有成功经历,明白当下也不是无路可走,而是需要努力思考,积极寻求帮助,总有“例外”,事情也并非不可控制,从而消除他沮丧、悲伤的情绪。 此外,还可以让小伟更好地思考,留一段空白时间。希望他可以总结、反思刚才的谈话过程,想清楚解开舍友误会的具体操作办法,切实行动起来。 师:现在让我们休息10分钟左右,请你对刚才我们的谈话进行回顾和思考,想想如何具体做,才能把误会解开,有什么好的方案。 (10分钟后) 师:能说一下都想到了什么方法吗? 小伟:可以请班主任跟舍友说一下是怎么知道宿舍很吵的,我当面解释一下这件事情,也可以请我爸爸出面说一下。 小伟提出了一些方法,我们一起商量讨论利弊。布置家庭作业,根据利弊的分析,尝试用自己比较舒服的方式努力化解这个误会。 (三)第三次咨询:正向回馈,巩固咨询 (1)正向肯定。来访者这次来心情好了很多,人际关系也得到很大缓解,室友开始跟他说话了,对于该生积极尝试的行为我给予赞美和肯定,告诉他在人际关系中,他不回避问题,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善于沟通,是别人值得拥有的好朋友。 (2)布置作业。在这个环节,为了巩固咨询效果,我布置了咨询作业,请他观察班上最受欢迎的同学,观察他们是如何与人打交道的,也可以跟他们讨教经验,同时推荐了一些人际交往的书籍给学生,请他自行阅读领悟,慢慢增加人际交往技巧。 三、资源拓展 (一)自身资源的开发 该生的另一个目标就是“交到更好的朋友”,针对该生人际交往能力,短期得到提高比较难,但是可以充分调动该生的自我领悟能力,向班上人缘好的同学积极效仿学习,推荐一些人际交往的优秀书籍,发挥其自身主动的资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不断锻炼人际交往能力。 (二)家庭资源 爸爸在班级家长群发宿舍吵的信息的行为,给学生人际带来了巨大的困扰,请爸爸来学校面谈,告知该生现在面临的人际困境,请爸爸多加支持和理解自己的孩子,告知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如重视友谊、情绪两极性等特点,希望爸爸可以积极想办法,跟儿子一起面对这个困境,尽早化解这个人际矛盾。 (三)学校资源 为了更好地了解该生的人际关系,我跟其班主任積极沟通,了解事情的原委,也将咨询的情况反馈给班主任,希望班主任积极配合,创设机会让他和舍友解释清楚,化解人际冲突。 四、效果评价 通过三次辅导,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的配合,该生沮丧的情绪得到很大的改善,后来从班主任处得知,该生最后请班主任协助,坐下来跟室友真诚交谈了一下,班主任也帮助澄清了前因后果,最后室友也知道是错怪他了,但大家都不太好意思道歉,该生老爸主动给舍友买东西吃,缓解了尴尬的局面,寝室关系得到很大的改善。该生现在经常跟舍友一起上下课,偶尔一起去食堂,人际关系较为和谐。 五、辅导反思 1.焦点解决短程咨询具有效益和效率双重性[1],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思考以及过去成功的“例外”一旦找到,学生实践的动力会更足,因为这源于自己的经验,比单纯给方法可操作性更强。 2.焦点解决短程心理咨询这个方法有人群、问题的适用性。对于领悟能力高、问题不那么严重的来访者更为适用,对于学习适应、人际交往和生涯困惑等类问题,效果更佳[2]。 3.心理问题的解决始终离不开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3,4],需要积极利用这些资源,多角度配合解决心理困扰,有了积极的外界环境,心理状态也会随之改变。 参考文献 [1]许维素.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代表性问句[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3(1):45-49. [2]刘宣文,何伟强.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述评[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1-455. [3]许维素.范式转移的代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咨询哲学[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2(4):41-44,46. [4]娄骥,卢莎.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及个案报告[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24):29-31,34.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万江中学,东莞,523052)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