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 |
范文 | 黄彦修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教师既要重视小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其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进而提高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探究性阅读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1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概念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实际上就是语文教师要提前将教学目标设定好,有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展开自主探索和学习,并且能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在阅读材料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提出问题”是阅读中最关键的环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明确自己引导者的身份,对课程的编排要科学合理,对学生的思维引导也要适度。探究性阅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的调整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它可以利用提出的问题将学习材料和活动串联起来,体现课堂教学的层次感,并且有效改变了学生的阅读方式,无论是在自主学习中还是合作学习中都能发挥“问题”优势对阅读内容更深层次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知识、掌握知识等能力,一定程度上脱离过去固化的阅读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更自主,对阅读学习更自由。 2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坚持问题导向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进行重点问题设置,通过对问题的探索能够将所有教学内容串联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能够开拓大脑思维能力,对阅读教学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探究性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要科学准确的选择问题角度,根据不同的题材设置针对性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读者角度。在对文章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忽略一些文章中的关键点,这时,教师便可以利用这些被学生忽略的细节,有针对性的来设置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索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半截蜡烛》这篇文章时,为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便可以将文本与电影进行有效结合来巧妙的设置问题,如:若你是导演,将这个文章拍成电影,那么你觉得在这部电影中出现最多镜头的应该是那些内容呢?当教师提出这种问题后,学生马上便会投入到情境之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文章探索的热情,在阅读中捕捉每一个细节,根据问题情境去展开阅读和理解。 (2)作者角度。 每个作者都有独一无二的写作意图,每篇文章都涵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进行问题设置,透过问题来突出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更好的捕捉文章的核心内容,体会文章的表现方式和写作手法,通过文章感受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作者便运用了大量的精美词汇来描写圆明园中的景物,这时教师便可以通过这种描写方式来设置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如:作者为什么利用大篇幅来描写圆明园曾经辉煌的光景呢?通过这个问题,便能有效引导学生去关注作者写作的目的,在阅读中学生能够加深对作者表达方式的理解,从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到被毁灭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也能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作品角度。语文教学中涵盖了丰富多彩的内容,从诗歌散文到说明叙事等等,不同的文章体现了不同的写作风格及。诗歌普遍采用了抒情的写作方式,小说则更加注重对人物细节的刻画,戏剧则反映了历史撞击和社会矛盾。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作品构思及分类作为设置问题的着手点,例如一些文章中会反复强调并出现同一桥段,那么这些重复性的内容是否可以调换顺序?调换顺序后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体的魅力。 (4)编者角度。每本教科书都是在严格的标准下进行编写的,这些内容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都存在着编写的特点。在进行教学前,教师首先要挖掘文章编写者的教学意图,挖掘文章规律,研究文本对于学生这一阶段而言的教学意义,这样才能更好的在教学实践中进行问题设置。例如,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两篇古诗时,由于两篇古诗都表达了送别好友的不舍之情,教师便可以将两篇文章进行结合和对比,在送别时,李白运用的是“西辞”,而王维运用的是“西出”,这时教师便可以点明此处,引导学生将两首诗进行对比,分析词义,在探究中提高自身的品鉴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着重要的分量,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影响,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通过探究式的阅读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不断优化阅文教学质量,为学生营造一个全新的、轻松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在阅读中不加强语文基础,实现文学素养的提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參考文献 [1] 侯艳.探究性阅读的误区及其根源的深层分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0). [2] 陈玲梅.关于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理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3(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