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心理社团校本课程“双阶段”实施模式 |
范文 | 林贝 吴京艳 周洁 林南子 〔摘要〕以广东省惠州市南坛小学实验学校为例,阐述了小学心理社团校本课程实施的“双阶段模式”。第一个阶段以成员心理建设为目标,通过“选拔—培训—评价”三个过程开展;第二个阶段以培养社团成员执行心理委员工作为目标,通过“培训—评价”两个过程开展。 〔关键词〕小学;心理社团;校本课程;双阶段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1-0063-05 学校心理社团是由学生组成的优秀团队,从学生中选拔心理素质较好且有助人意识的学生,担任班级心理委员一职。由于同学之间具有心理的同质性,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贴近同学的心理,所以加强同辈的交流与合作,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自2016年起,我校(广东省惠州市南坛小学,下同)成立阳光心理社团,借助兴趣课的平台,开设心理兴趣课,每学期有30课时左右,对社团成员进行培训并开展社团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我校逐渐摸索出心理社团校本课程“双阶段”实施模式。通过对社团成员开展有计划、系统的培训,一方面可以以点带面建立学生层面的心理互助机制,发挥朋辈辅导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发现和预防学生当中的心理问题,减少校园危机事件。 一、理论基础 (一)泰勒的课程理论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课程开发围绕四个基本问题运作,即课程开发涉及的四个部分: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价。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教育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有效地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实现? (二)同伴教育理论 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年龄、生活环境和经历、文化和社会地位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的教育形式。同伴教育強调同伴交往以群体的形式体现,而群体是因不同的气质、不同的价值取向而自然形成的不同的人群;强调同伴间地位平等,兴趣相似,经历相似,交往自由,没有任何的强制性。他们自由地交流自己的生活及学习经验,所以相互之间容易沟通,交流也更为自然。此外,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对学生实施教育,如游戏、故事、情景再现等。同伴教育通常首先对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青少年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再由他们向周围的青少年传播知识和技能,甚至向更广的范围传播,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双阶段模式”的意义 (一)保证课程的连续性 “双阶段模式”采取两年制,通过两年的时间开展校本课程。第一个阶段(第一年)围绕社团成员的心理建设,提高社团成员自身的心理素质;第二个阶段(第二年)的目标是培养成员执行心理委员工作的能力。4个学期大致有120个课时左右。两个阶段相辅相成,体现了校本课程的连续性,也能纵向追踪成员的心理成长。 (二)促进社团活动系统化 目前很多学校都成立有心理社团,但许多都流于形式,每学期开展的活动有限,形式单一。也有许多高校开展“心理委员”培训,主要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缺乏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和配套的教学设计。 “双阶段模式”将培训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定位,编制了课程体系、课程大纲以及配套的教学参考方案,使社团活动的开展规范化和系统化。 (三)保证心理社团队伍稳定性 许多学校的心理社团是一年制,管理松散,缺乏制度,社团成员流动性较大,不利于社团的成长和发展。 “双阶段模式”为两年制,并且有相应的选拔、培训、评价制度。在社团成员的选拔上,吸纳对心理学感兴趣,并愿意主动加入的学生,保证成员有更多的主动性和参与感,保证心理社团队伍的稳定性。 三、“双阶段模式”实施方法 (一)第一阶段 1.选拔 心理社团成员的选拔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前提和基础,选拔出综合素质高的成员一方面便于校本课程的实施;另一方面,基于同伴教育理论,能够在同学当中起榜样示范作用。社团成员的选拔需要明确选拔的标准、程序以及时间,具体如下。 (1)选拔标准 基本要求:热心班级心理健康工作,具有服务意识,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性格特征:关心他人、诚实可信、宽容接纳。 工作态度:认真负责、责任心强。 工作能力:观察敏锐,理解力、表达能力较好,善于合作。 (2)选拔程序 ①填写《阳光心理社团成员报名表》,提出入团申请。 ②由心理教师综合学生所填报名表信息以及学生综合表现在四至六年级各班级择优选取一至两名。 (3)选拔时间 开学第二个星期,由心理教师在四至六年级进行心理社团招募宣传,发放《阳光心理社团成员报名表》,学生自由报名。 2.培训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对自我的心理具有一定的觉察能力,并且有一定的求助意识,他们也乐于向老师反映班上同学的心理、行为情况,愿意帮助身边的同学。但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阶段,需要有老师的正确引导。因此,通过开设心理社团的校本课程,对社团成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培训,一方面可以以点带面建立学生层面的心理互助机制,发挥朋辈辅导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发现和预防学生当中的心理问题,减少校园危机事件。 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我校设计了适合小学高年级的心理社团校本课程,配有相应的活动参考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大纲。 (1)目标 心理社团成员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一员,需要树立榜样作用,这要求心理社团成员需要先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另外,只有处理、解决好自身的问题,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能帮助身边的同学。因此,第一阶段的目标是提高成员心理素质,让社团成员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第一阶段培训的目标是提高社团团体凝聚力;提高成员心理素质,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 (2)内容体系 第一阶段的课程以成员的“心理建设”为重点,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实际需求,设计了多个板块的内容,包括“团队熔炼、人际交往、自我认识、情绪管理、学习辅导、生命教育、职业辅导”等。第一阶段内容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3)实施方法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导向性比较强,单一的授课方式容易导致成员的厌烦和排斥。根据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如在“人际交往”模块的学习中,多采用团体拓展活动的方式,在合适的室内或户外场地。实施方法具体有: ①讲授法 在心理活动的开展中,通过讲授对活动的内容、形式、规则等进行详细介绍。在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将学生对活动的体验和感悟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和升华。 ②小组讨论法 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该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获得感悟和心理的成长。 ③角色扮演法 学生扮演或者模仿生活中的角色,重现某件事的来龙去脉和人物的内心活动,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从中获得反思、感悟和成长。 ④游戏活动法 以游戏为中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表露自己,投射自己的内心世界,体验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分享同伴的经验和感悟。 ⑤故事熏陶法 通过讲述故事促进学生从故事中收获积极的力量。 ⑥心理测验法 运用一些专业的心理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等。 3.评价 为了检验成员的学习情况,激励成员的主动性,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校本课程,评价方案主要包括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领导小组、听课教师以及学生的评价,并制定了具体可操作的评价问卷。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评、自评以及同学评三个方面。每个学期末依据考核情况评选出“心理社团优秀成员”若干名,颁发荣誉奖状。对于表现极差的成员,及时更换。具体如下: (1)对心理社团成员的评价 ①教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出勤成绩(a),占总成绩的20%; 课堂表现(b),占总成绩的20%; 作业成绩(c),占总成绩的20%; 期末测评成绩(d),占总成绩的20%; 工作能力(e),占总成绩的20%。 总成绩=a+b+c+d+e ②自评以及同伴评价 (2)对教师的评价 ①领导小组定期检查 ②领导、教师听课评课 ③学生问卷调查 (二)第二阶段 1.培训 (1)培训目标 心理社团成员经过一年时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第二阶段以培养社团成员执行“心理委员”的工作为目标,为身边的同学提供心理健康信息和心理支持。 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还无法做到正式的朋辈辅导,因此该阶段的心理委员着重于观察与汇报本班同学的心理动态,及时报告心理教师。具体为:觉察同学中存在的异常现象并及时向老师反馈;在同学当中宣传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运用所学心理知识帮助周边有需要的同学。 (2)培训体系 为了让社团成员胜任心理委员的工作,从心理委员的四个角色入手,分别展开系统的培训。此外,还增加辅导实践环节,提高成员的实际运用能力。第二阶段的培训体系具体如表2所示。 (3)课程实施方法 心理委员的学习相对比较复杂,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既有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活动体验和实践操作。课程实施方法除第一阶段所用到的前五种方法外,还有实践操作法。即利用“525”心理健康文化节、游戏节锻炼成员组织活动的能力;每周填写《班级心理状况记录表》,这要求成员在平时需要有意识地观察班级同学的学习、情感、突发事件、人际交往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老师,并且协助老师处理同学的心理困扰。 2.评价 同第一阶段的评价方式。 四、创新之处 (一)系统性 校本课程的实施通过两个阶段开展,先提高成员的心理素质,再培训“心理委员”工作,整个课程具有系统性、连续性。 (二)规范化 心理社团成员的选拔、课程实施以及评价都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有效保证了各个环节的有序进行,提高校本课程实施质量。 (三)适用于小学生,具有实用性 结合学校的实際情况,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础上,设计适合高年级小学生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帮助心理委员切实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过于专业和理论化的培训不仅让学生难以掌握,也容易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影响主动性的发挥 五、改进与完善 (一)广泛宣传,扩大心理社团的影响力 目前,心理社团以及心理委员在同学当中的影响力比较弱。在接下来的实践中,需要加大宣传,扩大心理社团的影响力。例如:入学时期,通过心理教师以及老成员的力量在同学当中宣传心理社团;在各班级宣传栏粘贴“心理社团招募”海报以及社团介绍,让学生了解到学校有这样的组织。 (二)为心理社团成员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为使心理社团成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可以开展心理类相关的暑期社会实践,如到特色学校、敬老院等展开帮扶活动,让社团成员用所学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去帮助他人,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培养社会责任感。 (三)挖掘心理社团成员的自主性 目前心理社团主要是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培训和完成各种活动,今后需要探索如何充分挖掘成员的自主性,优化社团管理。 参考文献 [1]吕经纬.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以沈阳市实验学校(小学部)为例[D].沈阳:沈阳大学,2014. [2]卢远,潘杰宁.基于同伴教育理论的高校心理委员培训机制探索[J].柳州师专学报,2011(6):85-87. [3]邓公明.中小学心理课的常见教学方法[J].江苏教育,2017(40):54-56. [4]王丹丹.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7):30-32. [5]胡珊.如何有效开展高中生的同伴辅导培训[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22):35-37. [6]魏虹.大学生心理委员“专业化”培养的新模式[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3):47-50.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南坛小学实验学校,惠州,51600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