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戏剧创作方法的流变 |
范文 | 摘要:本文分别对曹禺的剧作《北京人》和老舍的剧作《茶馆》进行多个方面的分析比较,从意象、人物、环境等方面对其中创作方法的异同之处进行分析说明,对“新”与“旧”的不同诠释和对时代相同的影射。 关键词:意象;主题;时代;结构;人物 中图分类号:I20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4-0145-01 《北京刀与《茶馆》分别是曹禺与老舍笔下相较其他剧作而言更加成熟的作品。两部剧作创作时间相差不过十年,却在这十年中经历了中国历史上许多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戏剧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风格及表达主题都不大相同,但它所批判的、暗讽的和隐隐眷恋的却很相似。 两篇剧作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其一,《北京刀是散文诗结构,《茶馆》是人物群像式,戏剧结构不同; 其二,《北京月是写家道兴衰,《茶馆》是写小人物的百态; 其三,《北京月最后立意在于新与旧的不可相融,《茶馆》是写新与旧尽力相融却不伦不类; 其四,《北京劫的人物描写婉转而隐晦,《茶馆》则刚健直白; 其五,《北京月是只要‘走“就有希望,《茶馆》是变来变去终究还是一样的腐朽,看不到希望; 其六,《北京月但态度是开放的,在于对“出走”的愿望之迫切,《茶馆》的态度是保守的,在于它看到更多是传统文化中的风骨和气节。 两篇剧作的相似之处: 其一,都是想表现中国社会由封建时期到新文化新制度的变迁对人的影响; 其二,都有作为时代变迁中的人的真实性,对改变的迷惘,对旧文化的眷恋,对新思想的或保守或接受; 其三,人物虽林林总总各有各的坚持,但总体上又能看到些希望; 其四,虽然一个是家,一个是茶馆,但都在外部环境变化影响下而生发的事件,剧中人物的选择也都是由此而生; 其五,作者所批判和暗讽的,都是封建礼教中的糟粕部分带来的恶劣后果和人性中奴性、惰性、蛮性的一面。 曹禺笔下的戏剧作品大都情节起伏明显,人物刻画细腻,严谨而饱含意象和情感。《北京月是曹禺集聚所有创作特点的戏剧作品,其散文式的结构有别于其他作品的锁闭式,而更易于表达整体的情感基调;“北京人”的设计在如今看来具有很强的魔幻现实色彩,像是曾家一家人的宿敌或是帮佣,伟岸的身躯震慑着守旧思想,温厚的性情指引着想要出走的个体,这种强大的反差和不符合常理的形象是曹禺以往作品中不曾出现过的,但这正是“新”与“旧”矛盾变化的畸形呈现,而夸大“人”的所有特征的“北京人”本身代表著走出封建之后的理想之人,代表不被吃人的文明所束缚的、自由的人性光辉;“棺材”这一意象非常鲜明巧妙,漆棺木既是封建习俗,在剧中又预示封建礼教思想行将就木,那面塌了又塌的墙也是此意,守旧之人苦苦维系的传统支离破碎四面楚歌,却没有人去理会了,就像塌了墙四处漏风闹老鼠的曾家,已然腐朽得让人无处落脚。 无论怎么变动,茶馆里都会贴着一张“莫谈国事”的大字,这也与王利发胆小怕事的性格有关,一方面,他不满当朝统治对他们下层人民的欺压,另一方面,又愿意卑躬屈膝地面对他们,希望可以息事宁人,甚至于不愿让别人在自己的茶馆里谈论国事,怕为自己惹是生非,这种矛盾心理是那个时代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的,是那个黑暗时代对人民压迫的结果,这种扭曲屈辱的心理是这个时代造成的,王利发的身上固然有着这样矛盾性格的缺陷,但这种缺陷,是那个时代的通病,很多人认为王利发骨子里冷漠,对别人卖女无动于衷,可乱世之下,安有完卵,这是那个时代留给人们的烙印。老舍表达的是,如果不能将那个时代“治好”,那么这种性格将由几千几万个像王利发这样的人继续秉承。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代表人物是民族资产阶级秦仲义,这一人物突出代表了那个时代拥有社会责任心,打算实业救国,却以悲剧结尾的民族资产阶级。他看到江河日下的社会现实,不满中国在经济和战争中节节败退,希望可以开办工厂,在第一幕中秦仲义还认为实业可以救中国,而老舍在剧中也是在现实里将他的幻想狠狠打破,这是悲剧,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法,老舍想用这种方法告诉这个社会,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民族资产阶级举步维艰,根本不可能成功,这种单纯学习西方器物而不变革制度的行为根本不能救中国。 《北京人》中的典型人物曾皓、曾文清所表现的封建旧思想,愫方、曾瑞贞所展露的女性新形象,和《茶馆》中的王利发表现的新与旧的融合,和秦仲义倡导的新不得而终,是旧时代终将没落的写照,和旧中国不知走向何处的迷惘。 作者简介:李锶沛,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