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学生短视频APP沉迷心理成因及对策 |
范文 | 姜艾卉 〔摘要〕短视频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碎片化时间中的消遣方式,同時也带来了短视频沉迷问题。本文剖析了中学生沉迷于短视频APP的心理成因,并提出几点应对策略,为解决中学生短视频APP沉迷行为提供支持。 〔关键词〕中学生;短视频APP;沉迷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7-0067-03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智能手机以及移动网络的普及,在网络上拍摄、观看短视频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娱乐消遣方式,短视频APP凭借其快速生产、便捷分享、接受迅速等特点,受到各年龄段人们的喜爱与追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四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用户使用率高达75.8%[1]。Quest Mobile TRUTH 中国移动互联网数据库发布的《201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秋季大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9月,短视频APP月活跃用户规模已达8.1亿,用户月总使用时长同比增量占比64.1%,远超综合电商等行业,领跑全网时长增长[2]。 一、中学生短视频APP沉迷行为 短视频,即短片视频,一般为互联网新媒体上传播的时长在五分钟以内的视频传播内容,是一种基于PC端和移动端的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3]。近年来,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APP在迅速占领着市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短视频沉迷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短视频APP的受众之一,中学生群体使用短视频APP观看短视频已不再是少数现象。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尚未 成熟的阶段,更容易沉迷于短视频APP。 以抖音短视频APP为例,在该APP上拍摄与观看短视频的中学生不在少数,中学生相关话题阅读量近15亿,视频数近30万,而这一数据还在不断增长。短视频中的音乐与流行语进入校园,成为中学生日常生活中交流的必备句式,短视频类APP正在不知不觉侵入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2018年5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牵头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20%的青少年表示“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每天看几次”的比例也接近10%[4]。 中学生适当观看短视频可以作为学习生活中的调剂品,有助于中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释放压力。但当中学生沉迷于此,其正常的学习便会被扰乱。少数中学生为赢得更多的关注而盲目模仿短视频中的行为,对自身、对身边人造成伤害。2019年6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74名受访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2.1%的受访家长认为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现象普遍,70.6%的受访家长担心孩子沉迷短视频会对学习和生活提不起兴趣,66.3%的受访家长担心孩子模仿不良的短视频内容[5]。 二、中学生短视频APP沉迷心理成因 中学生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未完全形成,认知能力与识辨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对新事物存在较强的好奇心[6];同时自我控制能力未发展完全,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7]。这些特点使中学生群体更容易沉迷于短视频类APP。 (一)缺乏自我控制及时间管理能力 短视频,顾名思义,其内容大多十分简短,一般十几秒到几分钟不等,由于时长所限,视频的亮点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用极短的时间呈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内容,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短视频类APP大多拥有较为顺畅的用户体验,在该类APP中,往往上划或平划就可以切换到下一个短视频,或是自动播放下一个短视频,并且系统还会通过用户的观看内容、观看频率等进行符合用户偏好的视频推送。由于视频篇幅短小,加之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并未完全成熟,在缺乏外力约束的情况下,中学生在观看自己喜欢的视频内容时容易一发不可收拾,在不知不觉中造成时间的浪费。 (二)从众心理的影响 从众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也是个体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从众心理在社会中几乎随处可见。中学生从众心理倾向较强,群体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对其社会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8]。中学生处于学校这一大环境之中,同伴关系与群体归属感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伴交往可以消除中学生的孤独感,使其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归属感。 当前,短视频在中学生群体中越来越受追捧,部分中学生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同,不与群体脱节,会主动了解这一领域,以便与同伴在日常交流中有共同的话题,不与群体脱节。他们不希望他人觉得自己“落伍”,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开始接触短视频,进而沉迷其中。从众心理导致中学生对于短视频APP沉迷的概率大大提升[9]。 (三)渴望自我表现 中学阶段,个体开始产生强烈的成人感,渴望确立成人角色,逐渐走向独立自主;喜欢自我表现,渴望得到他人认同。 相较于传统视频制作,短视频在信息整合、制作专业程度上要求较低,拍摄者只需普通的智能手机即可完成操作。短视频类APP会提供拍摄者相应的模板,拍摄者无需做复杂的准备工作,可以随时随地创作。这样的创作模式为中学生拍摄短视频提供了支持。当中学生将自己创作的短视频发布在短视频APP,他们所得到的关注使其内心得到满足。在某一话题流行时,中学生对于这一话题进行模仿、创作,可以使其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关注,满足了中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他们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获取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声誉,这也是中学生对短视频APP沉迷的原因之一。 三、防止中学生短视频APP沉迷的策略 (一)完善防沉迷系统 2019年3月起,国家网信办指导组织各大短视频APP陆续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以限制青少年用户的使用时长、时段、功能和内容。根据网信办要求,“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内置于短视频APP中,用户每日首次启动APP时,系统将进行弹窗提示,引导家长及中学生选择“青少年模式”并设置四位数密码。这是国家应对青少年短视频APP沉迷的一项重大举措,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本身并非没有漏洞,用户可自主选择是否开启,对于自控能力差的中学生来说,是否会主动选择“青少年模式”来阻止自己沉迷于短视频APP还有待商榷;家长选择设置“青少年模式”后,中学生仍旧可以通过卸载重装等方式摆脱“青少年模式”的控制,因此目前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仍需进行科学完善,提高对青少年用户的识别精准度,进一步提升对青少年的保护力度。 (二)家长的关心与约束 虽说“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中学生沉迷短视频APP,但这类措施的作用依然有限,而家长和学校的关心与约束在防止中学生沉迷短视频APP这一方面会发挥较大的作用。短视频APP满足了中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这正是现实生活中他们所缺乏的。对于家长来说,在放下工作后能否真正关心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成长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学校要鼓励中学生勇于表现自我,为中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 要真正解决中学生沉迷短视频的问题,需要家长、学校與社会通力合作,丰富中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他们创设展现自我的平台,多给予他们肯定,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就感,这样,他们才能够放下手机,回归到现实生活中。 (三)社会传播正确的价值观 作为排解压力的一种娱乐方式,可以适当观看短视频。作为传播短视频的媒介,短视频APP对用户在其平台发布的信息应起到监管作用,由于平台为全年龄段可以观看,审核机制必不可少,审核短视频的内容,排除不良文化以及价值观对中学生的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短视频对中学生的负面作用;作为发布短视频的用户,需要考虑其发布的短视频带来的影响,做到以优质的内容来吸引观众,传播正确的价值观。 四、小结 新的技术和平台为媒介发展带来了繁荣,出现草根、网红等一系列现象,体现出了其社会价值。但缺乏监管和引导的各类平台,的确出现了诸多无法忽视的问题。相信在家长、学校、社会与国家的多重举措与共同努力下,可以让中学生走出短视频沉迷,回归到现实的学习与生活中,愉快地度过美好的中学时期。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 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2019-08-30. [2]QuestMobile研究院. 2019中国移动互联网秋季大报告[EB/OL]. https://www.questmobile.com.cn/research/report-new/69,2019-10-30. [3]华紫佑. 短视频APP传播特点及发展状况浅析——以“抖音”为例[J]. 传播力研究,2018(20):115-116. [4]谷业凯. 别让孩子的时间这样流失(民生视线)[N]. 人民日报,2019-05-17(19版). [5]孙山,王一帆. 九成受访家长觉得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现象普遍[N]. 中国青年报,2019-06-13. [6]邓验,曾长秋. 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综述[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2):90-93. [7]杨丽珠,刘文. 毕生发展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李颖. 青少年从众心理的社会学分析[J]. 教育评论,2004(1):29-32. [9]程嘉琪. 青少年“抖音”app用户参与及措施分析[J]. 通讯世界,2019,26(1):280-281.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大连,116029)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