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MHT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范文

    文艳萍

    

    

    

    〔摘要〕为了解广东省东莞市W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为学校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MHT为测验工具,对W中学1555名学生进行测试。研究结果发现:目前W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比较好,但在过敏倾向、冲动倾向和身体症状等维度上检出率比较高;女生的心理问题比男生更突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高中生;一些学生出现的严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责倾向,身体症状等。最后提出了对W中学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分析。

    〔关键词〕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发展;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8-0054-07

    一、引言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所谓健康,不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1]。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概念界定,查找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观点虽不一致,但核心概念接近,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1)认知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健全;(4)行为适度;(5)人际关系和谐;(6)社会适应良好;(7)自我观正确[2]。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近2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3]。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好,就会导致许多不良后果,如焦虑、自卑、抑郁、轻生、孤独、神经质等,对青少年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

    当前,在心理健康方面,中学生正逐渐成为“弱势群体”。根据刘恒、张建新对全国2209名中学生的一项调查发现,大约有21.7%的中学生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心理問题[4]。一项调查显示,22.6%的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表现为轻度症状的学生占18.0%,具有中度症状的学生占4.4%,表现为重度症状的学生占0.2%[5,6]。

    (三)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综观国内外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有许多调查报告表明,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越来越高,甚至违法犯罪、自残自杀等行为也屡见报端[7,8]。笔者认为,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正常的、健康的,但由于心理是动态的,有的心理困扰如不及时调适,一旦遇到某些特殊的诱因,可能会突然爆发。因此,探讨在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有着十分必要的意义。

    W中学是广东省东莞市重点中学之一,学生素质良好,成绩优异,可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依然层出不穷。本研究旨在了解W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从而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来实施预防和辅导。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2)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

    (3)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年级差异;

    (4)学生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总体情况;

    (5)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分析。

    二、 研究方法

    (一) 被试的选取

    选择W中学初中、高中各三个年级所有学生作为被试,即45个班共计1875名学生参与测试。

    (二)研究工具与程序

    本研究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主编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为测验工具,共100道题。该量表包括8个内容量表(即学习焦虑、人际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惧倾向和冲动倾向)和1个检验被试是否诚实回答问题的效度量表。每个内容量表由10~15个题目组成。这8个量表的总分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各内容量表的分数表示个体在该层面的状况。其计分方法为二级评分法,要求被试对题目进行回答,“是”为“0”分,“不是”为“1”分。总分在0~55分为正常,56~64分为有问题,65分以上代表问题较为严重。每个内容量表的原始分数根据常模换算为标准分,0~5分为正常,6~7分表示有问题,8分以上则代表问题较为严重。

    该量表适合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使用,具有效度高、信度好等优点,并有中学生全国常模,量表的总量表和分量表都可以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描述,在教育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主试由各班班主任担任,在测试前进行指导语培训。分批次在一周内对被试进行施测,施测场所为学校信息技术课室。共有1875名学生参加测试,收回有效问卷1555份。其中男生733份,女生822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3%。

    (三)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本次测试采用学校购买的某品牌心理教育管理系统,上机完成测试。使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的统计方法为t检验和方差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总体测评结果见表1,可见W中学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比较好。对问题的检出率排列发现,第一位是过敏倾向,其次是冲动倾向和身体症状,然后依次为自责倾向、人际焦虑、恐惧倾向、学习焦虑等维度。

    (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

    由表2可见,男女生总体在心理健康状况上的差异达到0.001显著水平。除了孤独倾向没有性别差异外,女生在学习焦虑、人际焦虑、自责、过敏、身体症状、恐惧和冲动上都显著高于男生,存在明显性别差异。可见中学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值得关注。

    (三)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年级差异

    我们首先要看方差齐性检验,在“单因素同质性测试”表(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学习焦虑、孤独倾向等因子显著性大于0.05,说明方差是齐的,可以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如果方差不齐,说明后面的结果没有意义,因为方差不齐不能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

    方差分析(表4)表明,各年级间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均存在极为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见表5。事后比较结果表明:1.从学段来看,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高中生。2.初中各年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并无显著差别,仅仅在身体症状方面,初一比初二的学生在显著性水平上更优(-0.49,0.006**)。3.而在高中年级,高二、高三年级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4.高二、高三年级在各项指标上显著高于高一年级和初中年级,尤其在孤独倾向、过敏倾向上达到极为显著的水平。

    (四) 有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情况

    通过对W中学全体学生的测试与统计,见表6、表7,发现只有53.6%的学生各项分量表均正常,超过45%的学生至少有一项严重心理问题。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非常不同。其中,有学习焦虑的占10.5%,有人际焦虑的占15.2%,有孤独倾向的占6.0%,有自责倾向的占18.5%,有过敏倾向的占14.8%,有身体症状的占15.6%,有恐惧倾向的占12.0%,有冲动倾向的占14.2%。从调查与统计结果看,W中学学生出现的严重心理问题目前主要体现在自责倾向、身体症状、人际焦虑、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而男生主要在自责倾向(17.1%)、人际焦虑(13.6%)和过敏倾向(11.9%)上有严重心理问题,女生在自责倾向(19.8%)、身体症状(18.5%)、冲动倾向(17.8%)上有严重心理问题。

    四、讨论

    (一)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从总体测评结果来看,W中学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比较好,但是对问题的检出率排列发现,第一位是过敏倾向,其次是冲动倾向和身体症状,然后依次为自责倾向、人际焦虑、恐惧倾向、学习焦虑等维度。根据以往的经验,过敏倾向出现在认知层面,很容易造成学生过于自责,有点“过于计较”,爱哭、胆怯、担心、小心眼,一点小事就放心不下。过敏倾向很大部分是家庭原因造成的,例如父母有神经质,或者家庭关系紧张、家庭状况恶劣等。

    (二)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

    男女生总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差异非常显著。除了孤独倾向维度上男女没有明显差异外,女生在学习焦虑、人际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惧倾向和冲动倾向上都显著高于男生,存在明显性别差异,即女生在这些心理问题上比男生更突出。

    跟以往研究结果不同的是,本研究发现女生在恐惧倾向、冲动倾向上都比男生有更多的问题。这可能和女生在测试中更愿意以真实情况作答有关,还与生理因素和家庭教育方式有关。

    (三)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年级差异

    从学段来看,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高中生。这可能和学业水平压力有很大关系,高中生面临的是高考,初中生面临的是压力较小的中考。初二学生在身体症状方面明显不如初一,可能因为初一学生年龄更小,对新的环境、学习科目更感新鲜,而初二学生对于学业、集体生活、小中考表现焦虑,以躯体感觉呈现。而且初二、初三的学生比初一学生心理问题多。至于初三学生,在身体症状上并没有明显区别于初一、初二,可能因为样本数量不具有代表性。

    高二、高三年级的心理问题显著多于高一年级和初中各年级,尤其在孤独倾向、过敏倾向上达到极为显著的水平。和以往研究结果不同的是,本研究中高一年级的心理问题较少,可能因为高考(高三末)以及学业水平考试(高二末)带来的各种压力要比高一时多得多。

    (四)有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情况

    从调查与统计结果看,只有53.6%的学生各项分量表均正常,其他学生出现的严重心理问题目前主要体现在自责倾向(18.5%)、身体症状(15.6%)、人际焦虑(15.2%)、过敏倾向(14.8%)和冲动倾向(14.2%)方面。

    1.自责倾向

    所谓自责就是责备自己。这种倾向走向极端,会对自己评价过低。有这种倾向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8.5%。

    2.身体症状

    身体症状是由于焦虑而引起生理反应,这部分学生占总人数的15.6%。他们有的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痛、失眠、疲劳等症状。在这些身体症状中,有的是真正的“病”,但当这些“病”同时出现时,大多是由于焦虑。

    3.人际焦虑

    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心理障礙的学生占15.2%。人际焦虑表现为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退缩,过于老实,提心吊胆,不敢说话,被人指责了总是想不开,受到批评总是闷闷不乐。在W中学,常有学生因为怀疑自己社交恐惧而困扰来找心理老师求助。

    4.过敏倾向

    有过敏倾向的学生占14.8%,他们有点“神经质”,喜怒无常,爱哭、胆怯、担心、小心眼,一点儿小事就放心不下。

    5.冲动倾向

    有冲动倾向者占14.2%。他们坐立不安,小动作过多,好发脾气,严重者还会骂人、打架。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因遗传原因造成的,也有因情绪管理不到位造成的。

    (五)对现阶段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分析

    作为W中学的专职心理老师,对数据分析的结果感觉触目惊心。我们学校有将近过半的学生(722人次,45%)至少有一个维度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其中主要有自责倾向(288人,18.5%)、身体症状(242人,15.6%)、人际焦虑(236人,15.2%)、过敏倾向(230人,14.8%)和冲动倾向(221人,14.2%)等方面。如果按心理辅导室平均一周安排5人次辅导个案来看,要对全部学生初步了解便于进一步筛选,需要144周。每学年大约40周,共需要3.61年。而实际上,很多学生根本排不上队,也有很多学生不敢去求助,不愿意去求助,怕被通知家长,被同学耻笑等。由此看来,更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由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携手来完成。对于如何提高W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想法。

    1. 坚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课,这是普及个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相比心理辅导而言,在课堂上面对40多个学生来普及心育工作,是最高效和最有价值的。但事实上,包括W中学在内的很多中学,以“成绩大过天”为由,在初、高中二年级就会停掉包括心理课在内的所有非考试课程(除体育外),改为上文化课[6]。根据研究的结果,出现更多心理问题的年级是在高二、高三和初三。在最需要心理帮助的时候却停课了,后果可想而知。建议普通中学在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可酌情调整为0.5~1节每周。

    2.扎扎实实做好心理辅导的设置,提高辅导效能

    学生寻求心理老师帮助,大多以心理咨询的形式开展。而心理教师工作繁忙,往往会导致心理咨询“虎头蛇尾”。精心布置的心理辅导室,温馨舒适的沙发和挂画,还有和蔼可亲的心理老师,都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心理老师的信任度。经过咨询后,学生回到班里了。可是我们可曾问过:学生确实有好转吗?好转能坚持多久呢?心理老师在技巧上做得好与不好呢?这里说的“蛇尾”指的就是咨询后的信息收集反馈阶段。一张简单的问卷、一个贴心的回复,既能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咨询辅导的技巧,也能让来访学生感觉到人文的关怀。

    3. 培养一支有兼职心理老师功能的班主任队伍

    相比班主任,心理老师最大的劣势是:人少,科组单薄,跟学生相处的时间短等。而班主任的劣势是:有教学任务,心理技能不扎实,常用管理视角等。如果能把班主任队伍培养起来,就能大大提高学校心理工作的效能。培养的方式包括:调动班主任积极性,定期开展培训讲座,读书沙龙,完善学校奖励机制(如减轻部分工作、在评职称等项目中体现等),心理技能校内比赛(撰写心理辅导方案、现场授课、模拟师生咨询、情景问答)等。

    4. 借助家长学校平台,建立家—校—生稳定、和谐的关系

    家长和家庭关系是造成孩子们心理问题的一大原因。很多时候我们会质疑:为什么从事工作需要特定的资格证,而当父母不需要?背后反映出很多家长“不懂得”当家长的道理。而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有责任帮助家长更好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家长做到位了,学校和老师的工作也省了很多麻烦。具体措施如下:將家长分层“走班”,安排针对性的培训讲座、沙龙;每月回访,了解家庭出现的困惑;把每学期常见问题的答疑刊印派发,有条件的可以借用微信公众号平台。

    总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应该被“边缘化”,它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虽然从目前情况看,W中学的学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比较乐观,但是个别学生的严重心理问题可能会成为未来学生本人、学校发展的重大危机。合理利用课程,扎实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培养班主任兼职心理老师团队以及发挥好家—校—生的稳定关系,一定会为W中学未来若干年的心育工作发展添上有力的翅膀。

    参考文献

    [1]杨坤.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6.

    [2]杨宇.对东北师大附中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教育对策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3]许孔玲.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家庭和学校都有责任[N].大河健康报,2012-08-21.

    [4]辛自强,张梅.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09(1):69-78.

    [5]司秀玲.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研究[J].校园心理,2012(3):147-149.

    [6]谢华.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及路径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4(6):70-72.

    [7]孙微. “异常学生”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8]刘佳.谁动了“我”的奶酪:主客体视角下“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4.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外国语学校,东莞,5230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