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烛之武退秦师》中蕴藏着的家校沟通技巧 |
范文 | 徐蕾蕾 〔摘要〕家校对话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班主任日常的主要工作之一。为了达到家校合育的良好效果,与家长沟通对话需要选择最佳的策略和方法,巧妙地运用沟通技巧确保对话能够顺利进行,使对话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从中国古代的智慧中我们可以借鉴到有效谈话的多种技巧。无论是以退为进,赢得好感;还是换位思考,论述利弊得失;又或者是客观假设,合理推断,归根结底是教师在寻求如何达成与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共识。本文基于学科渗透心育思维就此问题谈谈看法,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关键词〕家校合育;沟通对话;学科渗透 家校对话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班主任日常的主要工作之一。尤其是面对“德困生”转化,如何与其家长交往,建立良好关系,进行有效、和谐的合作是每个班主任都要面临的问题。按理说,在“德困生”教育的问题上,家长和教师的最终愿望是一致的。但是,愿望的一致并不表示行为上能够达成一致,尤其农村学校绝大多数家长并不具备教育教学的知识储备与技能技法,因此在学生的成绩问题、行为问题、责任感、公德心等一系列问题上与班主任之间产生分歧是常事。我们常常看到好多班主任尤其是年轻班主任尽管很认真负责地对待这件事,实事求是地向家长介绍学生情况,三番五次地提出要求,可始终不见效果,甚至得到的是家长的敷衍、冷漠甚至责难。我们经常听到有班主任抱怨:“真不明白这家长心里是怎么想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家校对话不仅是一种谈话过程和手段,也是一种寻求,寻求的是怎样和家长取得共识。本文基于学科渗透德育思维就此问题谈谈看法,与同行们探讨交流。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讲的是鲁僖公三十年,晋国和楚国大战于城濮,结果楚国大败,晋国的霸业完成。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协助楚国一起攻打晋国,而且晋文公年轻时流亡到郑国,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旧怨加到一块,于两年后联合秦国讨伐郑国。郑伯闻讯后,派烛之武面见秦穆公,劝他退兵。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分析当时的形势,抓住利害关系,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利,灭掉郑国对秦国不利的道理,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晋军失去盟军支持后,也被迫撤离了郑国。文章本身记叙的是一次历史事件,与当下的“德困生”家校对话情况并不相同,但我们仍然可以从烛之武“说退”秦师的语言技巧中,从古人的智慧中借鉴到有效的家校对话技巧。 一、以退为进,赢得好感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作为郑国的使者,烛之武想要劝退秦师,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让敌对方秦伯打消防备心态,能够听得进去自己的话。因此 “跪地求饶”或“义正词严”都是无效的。不如“反其道行之”,一上来就直接表明态度:承认郑国知道面对两大强国夹攻是“死定了”,然后一句“冒昧的拿亡郑这件事劳烦您”,仿佛自己早已是秦国的一员,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立刻引起秦伯好感,愿意听他往下说。 这个场景在面对“德困生”的家校对话中,是不是很熟悉?当学生犯了错出现问题,我们往往会约谈家长或上门家访。班主任在指出问题时,常常罗列学生的错误,对话中不自觉地流露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这种情况下的家校对话,容易让家长产生一种心理压力,家长不自觉地掺杂上了不愉快的心情,有些不能理解的家长甚至是带着怨气来的,这样沟通就会失去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不利于交流。毕竟家长都有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在他们心里自己的孩子终归是不错的。另外,家长对学校往往有一种“托付心理”,这既是对学校和教师的一种信任,更是对学校和教师的一种要求。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们期待的是子女理所当然的进步,而一旦一再只听到子女的缺点错误,家长就会对学校和教师感到深深的失望,进而滋生出对教师的不信任而不愿配合的情绪。再者,“德困生”犯错是常事,家长到校的次数多了,也会非常反感,从而致使家校对话变成了一种惩罚,偏离了家校沟通的初衷,导致错误的延续和扩展。此时的家长正如防备状态的秦伯,你再苦口婆心地讲什么他都不一定听得进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家校对话的目的是要达成教育的有效性,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做聪明的“烛之武”,不要一来就谈问题,讲“毛病”,一联系家长就是要“告状”。要充分尊重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关爱子女的正确性,使对方在心理上能接纳你的意见。所以,我们不妨先把问题放一边,“以退为进”,从家长的生活和工作谈起,多表达对对方生活工作繁忙的理解,这能让他迅速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再谈谈他的孩子在平时表现中的闪光点、进步点;在分析学生问题形成的原因中,也不推卸自己应负的责任,不简单化地向家长提出不合实际的要求,而是客觀地、委婉地陈述自己对家长的要求,并和家长一起商议具体可行的措施。这些对于习惯于“被告状”的“德困生”家长来说无疑是新鲜又感动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别说你接着要谈的是他孩子的错误问题,即使批评他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他也同样会欣然接受。 二、知己知彼,对症下药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当秦伯放下心防,愿意听听烛之武的话后,烛之武是怎么开始他的劝说的呢?他告诉秦伯,亡郑对于距离郑国较远的秦国来讲,最后能得到的利益相比晋国要小得多,帮助晋国灭掉郑国最后也可能只是为晋国“做嫁衣”。烛之武的这三两句话,看似简简单单,却精准地击中了秦伯的心思。秦晋固然关系好,但若没有实实在在的好处,秦国又怎会不辞辛劳,长途跋涉前来参战?毕竟真正和郑国有仇的是晋国,而非秦国。若是灭掉郑国,晋国大大得利,反而使得原本实力相当的秦晋两国拉开差距,显然,这是秦伯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可以说,烛之武三两句话下来,秦晋灭郑的联盟根基开始动摇了。 烛之武的成功在于,他一开始把谈话对象秦伯这个人研究得清清楚楚,把秦晋联盟的本质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才能句句切中要害。我们的老师在追求与“德困生”家长对话的有效性时,是不是也应该好好分析谈话的对象,做到知己知彼,对症下药呢?比如每次新生开学时我都会专门为家长设计一个表格,内容涉及姓名、年龄、学历、专长、是否参与学校或班级的家委会事务等,以此充分了解了家长的受教育情况、性格特点、家教理念等基本情况;为每一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了解他们之前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分析学生成长经历和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这些都为以后一旦出现问题,进行有效沟通做好充分的准备。 比如同样是面对青春期问题,专制暴力型家长视为洪水猛兽,动辄打骂严防死守,离异家庭较多的是阻止劝说无效后听之任之。这时候就需要班主任通过家校对话予以引导,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考虑到离异家庭中的学生往往是缺乏父母的关爱,多数犯错行为是想要吸引父母的关注,我们在家校对话时,一定要多汇报学生的优点,少指出问题,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期望心理,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活动,同时委婉地向家长指出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影响,建议家长注意亲子沟通。而面对暴力型家长,我们不妨多给他提供一些家庭教育案例,让事实告诉他“以力服人”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只会造成学生与家长关系疏远、冷漠以至紧张,不如家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用爱去感化和教育孩子。 三、分析利弊,直击心坎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劝退秦师的整个对话过程是处处站在秦伯的立场上讲话,句句维护秦国在这次事件中的利益。语重心长地帮秦伯分析事情的利弊,表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增加了晋国的实力,而“舍郑”即放弃灭郑,保存郑国作为秦国东进的物资“补给”站,则对秦国将来的称霸事业有好处。一番利弊分析,直击秦伯的内心,最终使得秦伯的天平倾向了郑国。 我们的老师尤其班主任在向家长提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时,是不是也应该推心置腹地站在对方立场上替他们分析利弊,而不是一味地例举他的孩子这段时间又犯了哪些错误,又违反了几条校规。只有当家长相信教师是在真诚地关心和帮助他们的子女时,才有可能实现双方的合作。举个例子,比如如何就手机的问题与家长有效沟通。有的家长认为自家孩子住校,给他配备手机,平时方便联系;也有家长更多的是担心,手机的确带来了方便,但孩子缺乏自制力,如课上用手机发短信玩游戏,回到家也只顾手机不做作业等,反倒影响学习,不如禁止;甚至还有的家长为让孩子考个好成绩,把手机作为奖励条件。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尤其班主任,我们应怎样和家长沟通呢? 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与家长谈话沟通时,我们就要好好抓住他们一心想要孩子成才的心理,为他们分析利弊。首先,要让家长知道手机并非原罪。手机的使用除了便于沟通之外,现代的教育学习,很多时候也离不开它,利用手机进行空中课堂、线上教学,假期作业打卡,线上答疑早已成为线下教学的很好补充,因此一味地拒绝对于孩子的成长发展来说并不明智,也不可行,更可以说是一种因噎废食的行为。但是,学生们缺乏自制力,过度关注手机,便会对学习产生影响。所以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教会孩子正确使用手机,合理安排时间,让他们知道,手机只是个工具,通信工具,信息获取工具,学习工具,等等。因此,家长和老师们的教育和引导必不可少,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向家长孩子们推荐一些优秀的线上学习资源,充分发挥手机的价值,同时制定规章制度加以规范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另外,在面对青少年沉迷手机的问题上,我们往往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虽然家长强烈要求孩子禁绝网络,远离手机,认为这是玩物丧志之举,但同时家长本身就缺乏自制力,整天吃饭走路都在玩手机。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孩子合理使用手机,无疑是痴人说梦。因此我们不妨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自己去判断,什么是身教胜于言教。家长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孩子昭示是我们使用手机,我们掌控手机,而不是我们被手机掌控,而这远比一切苦口婆心的说教来得有效。无论是要不要禁绝手机,还是如何合理利用手机,哪怕是对家长本人的言行提出要求,这些谈话都是围绕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谈,围绕着家长最关心的点来谈,当然能说动家长,取得配合。 四、共绘蓝图,期许未来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的最后杀手锏是分析晋国贪得无厌的本性,以此推测灭郑后必“阙秦”的未来,以此警示秦伯。秦伯心生顾虑,不仅放弃了灭郑的打算,并且派遣将士留守郑晋边界,以防晋国灭郑,造成秦国的后顾之忧,实实在在成了郑国的保护者。晋国最后也迫于形势放弃了对郑国的攻打,郑国灭国之祸彻底得以解决。 这个对两国未来的国际形势的推断展望,是烛之武劝退秦师的最后出击。虽然烛之武对未来两国的展望是消极的,但是展望未来这一招在与家长对话时,却是积极有效的。孩子的成长是未知的,是让人充满期待的,在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上进行美好的蓝图勾画从心理学来讲,叫期待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它在教育教学上的效用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是期待的暗示作用可以影响人的自我意识,产生对期待结果的自我认同。我们一般将其使用于评价学生,使学生在潜意识里按照老师期待的好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在各方面表现得越来越好,形成良性循环。 其实在与家长沟通谈话时,期待效应同样适用。 教育家李镇西说:“家长也是教育者,教师和家长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同事 ,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教育对象——您的孩子!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期盼着您的孩子成为有用的人才!”当我们循着良性发展的趋势为家長勾画出他的孩子将来有可能实现的美好前景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内心深处会比老师更希望“期待”的达成。于是,接下来他们自然而然会想要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达成这个结果。此时,教师适时地提出家校配合的种种建议要求,家长的配合度会很高,对于阻碍期待达成的学生身上目前的一些不良现象,家长们也会更加重视,更想要与学校一起寻找方法予以及早“扑灭”。 前人的智慧中蕴藏着有效谈话的多种技巧,无论是以退为进,赢得好感,不至于自己还没说到重点,就被人从心里拒绝了;还是基于对方的心理感受考虑换位思考,论述利弊得失,过程中摆事实,讲道理,留给对方自己去判断;或者是客观假设,合理推断,言辞恳切,方能深入人心,等等,这一切归根结底是教师在寻求如何达成与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共识。总之,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通过家校协作才能取得好的结果。为了达到家校合育的良好效果,与家长沟通对话要有理性意识,需要选择最佳的策略和方法,巧妙地运用沟通技巧确保对话能够顺利进行,使对话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融通,从而保证教育的有效实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国雄,尹帅.家校对话,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9):72. [2]梅洪建.家校沟通,没有痛过你不会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3]布鲁肖,威特克尔.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4]陈秋中.做一个家长喜欢的班主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第二中学,宁波,315731)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