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疫情及复学期间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工作建议
范文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中小学生带来了心理应激、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和生活适应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疫情及复学期间应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宣传引导;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氛围;引导家长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做好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重点人群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疫情;心理健康;心理疏导;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0-0044-03

    【作者简介】陈宛玉,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541004)教师,讲师,博士。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也影响了公众的心理健康和精神状态,加强对社会大众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对于抗击疫情尤为必要。

    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小学生正处于认知、情绪和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在疫情防控时期以及复学期间都产生或面临着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本文拟在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上,就疫情及复学期间如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建议。

一、疫情及复学期间重点关注的问题

    1.心理应激问题。

    疫情期间,一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导致其认知、情感和行为存在一些问题。在认知上,可能会因过多接收疫情相关信息出现灾难化的想法;在情绪上,会出现恐惧、焦虑、抑郁、愤怒、担忧等心理;在行为上,个别学生可能出现饮食、睡眠障碍及反复洗手、消毒等行为。

    疫情结束复学后,部分学生也会存在一定的应激后障碍。在认知上,可能会因担心疫情复发而惧怕开学;在情绪上,面对复学,部分学生会出现明显超过现实情境意义的抗拒、焦虑、惊恐等反应;在行为上,面临即将开学的压力,产生睡眠严重失调、食欲明显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等反常行为。

    2.學习心理问题。

    疫情期间学生需要居家学习,由于缺乏教师的及时指导和集体的学习氛围,个别中小学生缺乏自律和自控,存在一定的学习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无法持续维持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多负面情绪,不懂得如何做好学业规划与管理,不能有效掌握线上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无法很好地评估学习的效果,学习节奏不规律,容易受手机和网络的负面影响等。

    疫情结束复学后,部分学生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适应困难。个别学生在疫情期间作息不规律,开学后需要一段时间的“心理缓冲期”;不同学生在居家学习期间学习效果不一,部分学生在复学后可能会因担心跟不上学习进度,对学习产生畏难和焦虑等情绪;还有部分学生可能在复学后一段时间内萎靡不振,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失眠、焦躁,以至于学习效率低下。此外,初三和高三毕业班学生在复学后也面临着严峻的学习压力,会出现一定的学习焦虑等问题。

    3.人际交往问题。

    疫情期间,中小学生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较长,容易产生亲子冲突。不少父母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或者沟通方式简单粗暴,容易让孩子产生对抗和消极情绪,导致亲子之间冲突加剧。

    疫情期间,中小学生人际交往范围较窄,在复学后短期内可能会出现一些人际交往问题。个别学生在疫情期间缺乏同伴交往,人际交往能力和交往动机下降,进入学校后可能会不知道如何协调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无法融入班集体氛围;有的学生因为对疫情过于担忧,可能会下意识地保持人际交往距离,导致人际疏远。

    4.生活适应问题。

    疫情期间,中小学生的生活规律被打破,活动空间受限,社会活动较少,学生会出现生活适应问题。部分学生长期居家生活,缺乏体育运动,且常伴有吃零食等习惯,影响身体健康;个别学生会因为沉溺于手机和网络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社会交往,影响视力;还有个别学生学习、睡眠和休闲时间重叠,可能会养成睡懒觉等习惯。

    在复学阶段,中小学生的生活适应问题依然值得关注。个别学生在开学后会延续居家生活期间的一些不良习惯,如睡懒觉、沉溺手机和网络等,无法适应校园生活;个别学生可能在复学后容易放松警惕,在公共场所缺乏防范意识,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少数学生的家庭受疫情影响,可能在经济上有一些困难,在复学后也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导致一些适应问题。

二、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及时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1.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应该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多级中小学生心理疏导机制,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立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教育厅可以牵头成立专家组,围绕疫情及复学期间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好调研和工作指导。在地市层面,建议由各地教育局牵头,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并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统筹全市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在学校层面,疫情期间可由专人负责,统一协调,组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通过热线电话、QQ、微信等方式进行在线心理辅导。复学后,学校可以通过主题班会、问卷调研、观察访谈等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2.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引导。

    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家队伍精准掌握疫情及复学期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分类、分主题宣传引导。学校在学生居家期间可以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理念、方法与技巧,以此增强学生理性对待疫情的能力,及时解决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复学后,学校也应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复学心理调适手册等途径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理念,引导学生做好复学心理准备。

    3.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校园氛围。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做好复学准备,要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学校各方面的防护,保持正常的生活、学习环境,为学生营造安全的校园氛围。学校应该帮助学生解决居家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困惑,促进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居家学习;复学后,也应该安排一定的适应期,以渐进式的教学安排为学生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营造良好的氛围。

    4.引导家长参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有规划地开设亲子共学名师课堂,搭建和夯实亲子有效沟通的桥梁,加强亲子关系方面的辅导。疫情期间,学校可以及时通过家长微信群、QQ群等平台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生活的状况,引导家长合理安排学生的生活起居。鼓励家长学习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水平。对于亲子摩擦增多、关系紧张等情况,要指导家长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以身作则做好自我管理;针对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和负面情绪,引导家长理解和接纳,以平和的心态和孩子沟通;对于有心理应激障碍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鼓励家长主动联系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师,推动学生和家长及时求助。

    5.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根据需要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组,加强对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线上培训与个案督导。另外,在疫情及复学期间,也应发挥全員育人作用,通过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加强对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心理辅导意识和能力的培训。对居家学习过程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教师要耐心指导他们调整学习方法,适当降低预期。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疫情期间也应主动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尤其是关注班主任、毕业班教师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对疫情和“停课不停学”的看法,为有需要的教师提供心理援助,及时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复学期间,应该帮助教师及时减轻过重的负担,避免超负荷工作,做到劳逸结合。

    6.加强对重点人群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学校和教师一方面要关注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应该对重点人群进行特别关注。首先,要对确诊、疑似、有密切接触史的中小学生及一线防疫人员的子女进行重点关注,给予心理关怀和疏导。其次,疫情及复学期间,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特别关注。再次,对于原来就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或自身性格比较敏感、容易受外界影响的学生及个别特殊家庭的学生也要及时进行评估,做好预防干预和必要的转介。最后,针对初三和高三毕业班的学生,要加强生涯教育和考前压力调适,关注他们的心理诉求,必要时给予个别辅导。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4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