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地教研 共研共长 |
范文 | 卢筱红
为进一步加强教研员与学校、教师的联系与合作,增加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6年5月江西省教研室制定并出台了《江西省教研室关于建立定点联系学校工作制度的实施方案》,将教研员深入定点联系学校开展教研工作制度化、机制化、常态化。方案要求每位教研员可自由选择一所学校,作为自己定点的联系学校,每个学段共同确定一所学校作为省教研室的教研基地。这样每位教研员都有了自己的一块试验田,有利于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当时正值我省萍乡市芦溪县被教育部列为国家学前教育实验改革区,改革实验区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探索如何提高保教质量,因此,笔者将芦溪县当年唯一的一所省级示范园——芦溪县保育院列为江西省教研室学前教育教研基地,也是定点联系学校之一,以探索如何通过优化教研提高保教质量。经过两年半的实践与探索,通过发挥芦溪县保育院教研基地的引领、帮扶作用,整体推进县域教研工作的发展,实现县、乡、村三级不同层面幼儿园抱团教研、弯道超车的快跑态势,全面提升了县域教研质量和幼儿园保教水平。 依托原有体制,深化教研机制 芦溪县学前教育在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下,近几年实现了华丽的转身,全县130所幼儿园,公办园98所,民办园32所,公办园占比75.4%,普惠性幼儿园占比98%,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5%,从根本上解决了幼儿“有园上”问题,“上好园”成为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主要任务。开展有质量的教研工作成为实现此任务的关键所在,但全县学前教育教研工作不容乐观,还处于“闭门保教,缺乏监测;推门入园,缺乏指导;形单影只,缺乏成效”的状况。为推动教研工作开展,芦溪县教育局于2016年在原有的学前教育办公室2人的基础上,增加1名专职教研员,4名兼职教研员,并成立县级“科学保教团队”,团长由专职教研员担任。同时创建教研责任片区,将全县所有的乡镇划分为3个责任片区,每个片区设有1名片长,每月协助团长开展形式多样的联片教研活动。而每个片区由几位内聘骨干教师组成1个教研工作小组,协助片长做好本片区的教研工作。每个片区初步形成了村级园与村级园、村级园与中心园、中心园与中心园、县级园与县级园、公办园与民办园、普通园与示范园多重格局的网络教研体。同时行政与教研密切配合,行政依靠教研撑,教研依靠行政抓,行政教研双剑合璧,双向驱动,不断探索“教研责任区”的活动机制和管理模式,促进芦溪县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 自芦溪县保育院列为全省学前教育教研基地之后,省学前教育教研员创建了“1+2+2”的基地教研工作机制,即每月赴芦溪县开展教研活动一次,每次教研活动持续两天,每次既要开展基地园所教研,也要开展片区联动教研。同时制定了《芦溪县学前教育教研基地工作方案》《省学前教育教研基地——芦溪保育院三年教研规划》等不同层面贯彻落实教研基地工作的制度。这样便形成了以省学前教育教研基地为龙头,以片区教研活动为主阵地,多层次开展教研活动的格局。 找准关键问题,优化教研方式 制度建设仅为开展好基地教研工作提供基本条件保障,而最核心的要素是要基于当前教研工作中的问题,精准施策。 笔者第一次开展基地教研活动,便深入幼儿园现场,在芦溪县保育院和上埠镇中心幼儿园各待了一天,全面了解教师组织开展一日活动的整体情况,以及教研活动的组织情况。通过调查发现,全县各园教研水平还较低,存在教师问题意识不强、理论知识储备不够、教育理念较滞后、教研视野不宽、教研形式较单一、教研问题不聚焦等问题。针对问题,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 1.明确教研要求,转变教研态度 为提高基地教研工作质量,我们对老师们提出了“五有三问”要求。“五有”要求主要包括“有教研问题、有知识储备、有思维碰撞、有明确结论、有行为跟进”,帮助每位教师习得开展有质量教研的基本方法和要求;“三问”主要包括“问问自己今天教研有思考吗?问问自己今天教研有对话吗?问问自己今天的教研有收获吗?”“五有三问”的提出,目的是促使教师主动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反思自己为参与教研是否做了充分的准备,反思自己在教研中的角色定位,主动成为教研的主人。 2.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育理念 我们帮助芦溪县保育院建立了学习机制、读书制度和定期分享交流机制。幼儿园为教师推荐系列读书书目,采用泛读和精读相结合、选修和必修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开展读书交流分享会。其中《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和儿童一起學习》《关注儿童的生活》等理论书籍是每位教师必读的书籍。通过读书会等活动不断开阔视野,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拓展教学风格,让教师真正明白了教研的视角也应由“教师视角”转变为“儿童视角”,也就是将以往更多关注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儿童的学。 3.丰富教研方式,激发教研活力 初期教研活动常处于一言堂或冷场僵局的尴尬场面,因为不同层面教师都有自己的困惑。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唯恐自己的发言体现的水平不够高而保持缄默;而很多青年教师因为专业不自信就更不敢开口。其实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如何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让每个教师的才能得到展示,积极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我们鼓励幼儿园尝试开展经验分享式教研,请每位老师分享自己最成功的案例或是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与分析。主持人也变原来的指派式为毛遂自荐,充分调动每位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让她们从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内容来分享自己的教育故事,以思维碰撞为引线,各抒己见,共同成长。 针对一些共性、关键的问题,我们则采取专题式学习研讨和案例剖析式研讨。比如,要让老师真正站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就要学会倾听孩子、观察解读孩子。这个方面老师的困惑很多,但每次的教研仅停留在交流“观”的内容,而对于“察”的内容则研得很少,很浅。于是,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及时收集整理好每次活动的视频和文字材料,在专家引领下针对案例开展深入教研,引导教师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不同年龄幼儿的典型表现作为观察分析的重要依据,从学习领会、对照分析到客观描述幼儿行为,逐步帮助教师学会观察幼儿的生活和游戏,寻找孩子们的行动轨迹,追随幼儿活动的兴趣和需要。如,中班孩子在种植区发现大蒜长高了,便讨论可否拿到厨房去炒,同时对幼儿园的厨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教师倾听孩子的需求,发现他们的兴趣,组织开展了厨房的探访活动,随后开展的“美食屋”“厨房小当家”“早餐店”等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孩子们对厨房的好奇心……由此可见,教师的儿童意识更到位了,目标意识也更强了。 基地研讨探索,片区联动推行 本着“基地研讨探索,示范实施辐射,以点带面引领,片区联动推行”工作原则和机制,县科学保教团队既是规划者,又是指导者,还是引领者。她们要提前做好每学期教研计划,使片区教研与片区之间的联动教研相结合,做到“县保展示在前,镇园积极跟进,村园努力尝试”。在芦溪县保育院教研活动的示范引领下,各片区结合自身实际,在科学保教团队的指导下,每月开展一次片区教研活动,稳步推进教研工作。每次片区教研活动的开展都按“五有三问”工作流程落实教研过程的每个环节;教学研讨主要以“专题培训”“案例剖析”“一课多研”“经验分享”“送教下乡”“教研沙龙”等形式进行;每次片区教研活动的记录要做到“五有”——活动有安排、有记录(含图片、视频)、有简报、有成果材料、有参与活动成员签名。科学保教团队成员按“四找”(即找问题说真话,找特色说亮点,找不足说方法,找困难给支持)工作方法对各片区教研工作进行过程性评价。正是在科学保教团队的指导和监督下,在各片長的积极努力下,全县各幼儿园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构建了新型的芦溪县学前教育教研文化。 笔者在指导帮扶教研基地——芦溪县保育院发展的同时,也放眼全县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发展。每月在芦溪县保育院开展基地教研之时,要求全县三个片区的骨干教师参与教研,在观摩教研现场的同时也鼓励他们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芦溪县保育院教研活动的示范引带,各片区教师通过持续地浸入式教研活动,实现了教研理念的转变,掌握了一定的教研方法。 各片区教研活动以乡镇中心园为主阵地,根据在芦溪县保育院教研过程中的收获和启发,也能随着幼儿的兴趣开展不同内容的教研活动,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操作性较强的教研模式。如,银河镇教研责任区在两年的基地教研中,不断提出“研讨+”的模式。主要包括“研讨+培训、研讨+帮扶、研讨+督导”等,聚焦问题寻找不同的最适宜的教研路径和模式。这种园帮园、片帮片、师帮师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每位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主动性,教研氛围逐渐浓厚,教研能力和质量不断提升。有一次在银河镇中心幼儿园开展片区教研“户外野战区游戏的创设”,参与教研的老师先现场观摩游戏,然后针对“游戏材料的投放”展开讨论,围绕材料投放能否引发幼儿自主游戏进行思维碰撞。为了让教师触类旁通,从野战区一个区域的材料放眼至整个户外活动区材料的投放,笔者便在下午给全镇幼儿园教师进行了“户外游戏活动材料的投放策略”的培训,通过这种“教研+培训”的方式,促使教研效益最大化,教研效率最优化。 显而易见,每个乡镇的教研责任区的活动在芦溪县保育院教研活动的带动下,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的专业引领作用,帮扶本乡镇的村级幼儿园共同研讨,实现了县园、镇园和村园的共同成长。 两年多的基地教研工作实践,帮助芦溪县优化了教研资源,初步建构了新型的教研文化,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了教研质量和教育内涵,尤其是课程游戏化的理念扎根于芦溪县幼教人心中。不过这仅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开始,基地教研工作没有休止符,唯有一直在学习和探索的路上……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