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义务教育阶段人工智能课程化实施的思考与建构
范文

    王少峰

    人工智能时代正加速到来,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学习等各个领域。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随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人工智能初步纳入选择性必修模块,各地的义务教育教育课程指导纲要及相关教材中,也都加入了相应内容。但与传统的学科知识不同的是,它超越了传统科学技术的范畴,有着非常广阔的基础,涵盖了数学、计算机、神经科学、脑科学与心理学等多个相关学科。例如,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的“智班”和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课程里,多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以数学和算法学习为核心,通过使用有效的分析、建模、设计与实践,来解决现实问题。因此,人工智能只有进行课程化的设计与实施,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为此,我们做了如下思考。

    ● 构建完善的内容框架

    从近两年国内众多高校开展的人工智能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自动化、计算机、软件工程、数学、统计学、数据科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物联网等各有侧重,甚至说是大相径庭。其实在美国,人工智能专业设置出现之前,很多大学已在计算机系开设机器学习、概率图、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数据挖掘等人工智能类课程。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国际权威学者之一吴恩达说:“机器学习是所有计算机科学中最激动人心的领域。”也就是说,上述众多内容,最终指向的是机器学习。

    那么,以数学和算法为基础的机器学习的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具体如何体现?对照英国的Computing课程和美国的《K-12计算机科学框架》,我们的内容设计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

    1.重视计算思维的基础培养

    信息技术学科不是计算思维的唯一培养路径,但它是计算思维培养的重要平台。设计算法、分解问题、现象建模,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中,有着最为重要的体现。

    2013年,南安普敦大学的Cynthia Selby博士和John Woollard博士提出计算思维包括算法思维、评估、分解、抽象、概括这五方面的要素。而算法思维可看成是人与机器共通的思维形式,它是由一系列明确定义的有限操作步骤组成,并能够解决某一特定问题,这是信息技术学科所要关注的重点。无论是英国的Computing课程,还是美国的《K-12计算机科学框架》,均把算法思维的培养作为重点。

    例如,Computing课程Barefoot版本的低年级的第1课是Crazy Characters(疯狂的角色),目标定位是四个“I can…”:①I can say what an algorithm is(我会说出算法是什么);②I can write an algorithm(我会写算法);③I can use an algorithm(我会使用算法);④I can improve my algorithm(我会改进算法)。而整个课程体系,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思维创造性地理解和改变世界为目标。

    提高以算法思维为核心的内容设计的比例,合理安排与之相关的学习内容,是国际上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趋势,也是我们推进人工智能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

    2.优化人工智能的学习内容

    《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年版)中提到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有机器学习、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这么多的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有限的课时中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参照《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应该包括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重点关注数据、算法和应用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的教学中,南京市的教师已开发出众多与生活密切关联的案例。例如,通过分析在微信群抢红包的概率问题,引发对腾讯红包算法的学习;对经典的数学博弈游戏蒙提霍尔问题或三门问题的Scratch程序实现的学习;通过对图像中数字如何机器辨别的问题,认识决策树这样的分类方法。这些内容关注的是数据、算法和应用之间的关系,为未来的人工智能学习打下基础。

    3.重构课程实施的阶段安排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显然不能只在某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安排人工智能的学习,而是要进行整体的规划并分阶段安排学习内容。在小学低年级,应以应用的体验、感知为主,适当地通过游戏式的算法学习,初步了解算法;在中高年级,在程序设计模块的基础之上,开展体现数据、算法和应用之间关系的初步学习;在初中阶段,进行人工智能算法的应用体验。同时,在各个阶段渗透关于人工智能伦理、道德、经济、法律、情感、心理等多个领域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内容。

    ● 重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绝非是在某一学科领域或针对单一技能展开,而是多学科知识、能力、素质的跨界与综合,与之相对应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1.以项目式学习经历系统推进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工智能模块的教學提示中指出,“在学习简单智能系统开发内容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项目学习等方式组织教学”,这一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同样内容中也是适用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经历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展方案设计、新知学习、实践探索等具有创新特质的学习活动。项目学习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学习的本质,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能促进学生对信息问题的敏感性、对知识学习的掌控力、对问题求解的思考力的发展。

    2.以研究性学习深化人文科学

    人工智能的发展超越了传统科学技术的范畴,模糊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界限,它涉及多个领域,需要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全方位介入,深层次参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带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如无人驾驶汽车事故责任如何认定、法律该如何追责等,因此,人工智能教育要开展人工智能法律规范、伦理道德、心理干预、社会安全、风险评估等问题研究。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最适合的是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通过设定主题、分组研究、形成研究报告,深化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3.以非正式学习培养算法思维

    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等非正式学习方式是未来泛在学习的主要形式。这种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学习、适合自己的学习、满足自己需要的学习、可以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师帮助的学习。算法思维的基础学习很多应用是在线的形式,如“编程一小时”、Atcoder、Codefroces等趣味程序设计和算法学习网站,积累了大量的人气,对打破时空的学习具有超出预期的效果。如果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传统学习方式就突破了原有学习空间的局限,延伸至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从本质上说,这种学习将是一种人网融合的新形态教育,更应该在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学习活动中呈现。

    ● 基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

    要想知道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实施的效果如何,就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传统的评价机制已不能适应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评价的需求。当前,“课程—教学—评价”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个立体的、三位一体的逻辑关系。在这个立体结构的关系中,评价与教学、学习紧密地交缠在一起,教学与评价是相互分享的,评价事后于教学,或者说外在于教学,但评价诞生于教学设计之初。课堂教学也不应是机械地执行教学设计上的内容与程序的过程,而是一个持续做出新的决定的过程,其依据是关于学生学习的信息。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学和学习应该是“数据驱动”的,而这些数据就来自于评价。因此,在决定教学生什么之前,应先按照一定的目标开发评价设计,然后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在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获得对应的目标表现,引导学生真正地获得发展。

    与此同时,课程的实施离不开教师,强化师资力量是重要工作之一。当前,人才培养和义务教育阶段的这种强调学科融合类的课程存在矛盾,无法满足当前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需求,“划地经营”式的发展模式已逐渐不合时宜,应重新审视专业、学科之间的边界问题,提高教师的跨界视野与思维。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