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战略联盟理念在我国大学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
范文 | 【摘 要】大学战略联盟是将企业战略联盟运用到大学管理中,通过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建立的一种松散型合作组织。作者在总结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大学战略联盟的理念、管理形式、运行机制,并进一步探讨其实现途径。 【关键词】大学战略联盟;理念;管理机制;途径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4)01-0040-03 【收稿日期】2013-09-12 【作者简介】李芸婷(1983-),女,天津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教育管理。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联盟与合作已成为组织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趋势,战略联盟从经济领域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使高校之间的竞争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一、战略联盟和大学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一词早期多用于军事政治领域。20世纪80年代后期,战略联盟逐渐在经济领域得到实践,随着其在企业经营中的活跃和在其他方面的逐渐弱化,战略联盟逐渐成为“企业战略联盟”的代名词。战略联盟作为一种组织间的合作关系,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包括企业和事业单位,为实现资源共享、风险或成本分担、优势互补、扩大市场等战略目标,在自愿互信、互利、互补的基础上和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通过股权参与或各种协议、契约而形成的松散的合作竞争组织形式。[1] 企业战略联盟理念运用到高校战略中,主要是由于高校具有类企业的性质。著名教育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学校可以视为专门生产学历的厂家,教育机构(包括各类学校在内)可以视为一种工业部门。大学借鉴企业战略联盟的组织运作模式,对于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及优化,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办学效益均有积极作用。参考战略联盟的定义,大学战略联盟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大学之间,为实现学术水平的提高、管理成本的降低,共同解决大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等战略目标,通过资源共享和项目合作,并通过各种契约而建立起来的松散型网络组织。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形式多样的大学联盟不断涌现,并从内容单一的合作组织逐渐转变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多方向发展的大学战略联盟。 二、国外大学战略联盟的实践 1.美国大学联合会 美国大学联合会(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AAU)是世界第一个大学群体联盟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AAU现有62个成员,包括60所美国大学和2所加拿大大学,参与者都是美国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在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具有较高水平。由于AAU是自发组织的松散型战略联盟,其合作内容主要集中在联合会整体发展战略及成员大学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内部成员之间的教育、科学研究、远程教育等方面的交流。通过与联邦政府和国会的深入沟通,对研究型大学政策、立法、科研政策和经费支持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为研究型大学群体在政策、经费、法律等方面提供支持,得到外部环境保障。在组织管理上,理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执行委员会是最高执行机构。此外,还有两个常设的核心机构,即成员资格委员会和政策委员会。成员大学拥有很强的自主办学权,对合作对象、合作类型和合作内容可自由选择。成员间的合作也遵循规范化、法制化的原则。由于成员大学所处的地域不同,业务往来主要通过联合会进行联络。这种灵活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保证了联盟长久的生命力。[2] 2.英国罗素集团 罗素集团(The Russell Group)由英国20所大学组成,代表着英国的精英大学,被誉为英国的“常青藤联盟”,它是集高质量教学、研究于一身,拥有全面的课程、设施、学生资助体系和悠久传统的团体。其宗旨和目标是促进成员大学间的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体现在一些关注的事项或机会上形成共同立场,对影响教育水平、学生选择标准和程序及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形成共同立场。其中工作的重点是政策研究和大学合作。在管理上,2007年罗素集团注册实体公司正式运营。内部管理组织,一部分是由所有成员校的副校长或校长组成的领导团队,其中包括一名主席和一名总干事;另一部分是具体的工作组织,包括研究工作组、政策分析工作组、公民责任及高级顾问组、新闻和对外关系工作组和高级政策顾问。通过规范的管理,维护成员大学共同利益,通过发表各种政策声明,加强同政府和议会的关系,强化联盟的整体优势。[3] 3.国外联盟的特征分析 从美国大学联合会和英国罗素集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战略联盟的合作基础都是建立在双方的“共同愿景”上,着眼于长远的发展。各成员大学在密切合作的同时,仍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和平等地位。虽然两国的政治经济形势不同,教育管理体制也存在差异,但大学战略联盟在发展和实际运作中仍存在共同点。 一是产生的动因。通过联盟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增强成员校竞争力,追求学术卓越和科研成果。二是重视联盟思想的宣传和研究。在注重成员间交流合作的同时,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宣传联盟的活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对国家高等教育的政策研究,及时传达联盟成员的利益诉求。三是重视组织的扩展、整合和创新。大学战略联盟作为中介组织,充分挖掘和整合成员大学的教育资源,建立内部信息网络,为成员大学提供信息交流和分享的平台;注重吸纳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到联盟的实际运作中,加强整体竞争力。四是管理中表现出自愿性。虽然两大联盟的运作方式不同,但都在提出适合国情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并将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升到国家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在政策和经费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三、我国大学战略联盟的现状分析 我国首个也是目前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大学联盟当属由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大、南大、中科大、哈工大联合建立的C9联盟。联盟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原则,在校际间开展本科生交流和研究生联合培养、教材建设、教师培训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中国尝试探索高校间的联盟合作。 2012年3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在第23条中提出,“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建立高校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共建平台,促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鼓励地方建立大学联盟,发挥部属高校优质资源辐射作用,实现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大学间开放合作,推进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近年来,大学间的联盟形式呈现出多元的发展态势,其中包括多目标综合性联盟,如C9联盟;就教育教学、师资培养、学生就业等某一领域开展的联盟,如东北高校教学联盟、北京高校教学共同体、高校就业联盟;区域性联盟,如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沿海高校联盟;就某一专业领域的联盟,如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战略合作联盟、上海电气产学研战略联盟、中国法学“常春藤联盟”;自主招生联盟,如华约联盟、北约联盟、卓越联盟等。联盟数量已超过20个,呈线性增长趋势。大学联盟为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使高校能够突破地域的限制与模式发展的束缚,更加开放地吸收他人的资源及先进的管理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知识来源。同时,高校在长期的交流中,实现了自我优势的提升,既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又实现了合作共赢。 尽管联盟形式涉及了高等教育的诸多功能活动领域,大学联盟的实践在我国还属于初级的摸索阶段,虽然可借鉴参考国外联盟的成功经验,但还需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战略联盟。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基于互利互惠的原则,学生的联合培养、交流互换,教师、资源的共享、学分互认是大多数联盟的目标理念,这也是联盟存在的根本意义。然而,由于学生跨校选课流程复杂、校际间课程设置不同、教师教学时间冲突等问题,导致部分联盟在教学方面的合作出现困境,难以达到联盟的预设目标。另一方面,更多的联盟呈现出的是“强强联合”的形式,即社会声誉、办学水平相当。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对重点、优势的特色学科专业往往给予更多的、更优势的联盟资源,而弱势学科却较少得到关注。在办学上形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不良现象,加速了大学间、学科间的两极分化,最终将影响大学自身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 四、我国大学战略联盟的实现途径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部署,教育部将探索高校合作发展机制、建设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建立国内的大学联盟,还是开展国际间的大学联盟,高校都应遵循独立平等、互惠互利、协同发展、共享共赢的原则,寻求彼此合作的契合点,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共同提高我国高校的整体水平。 1.树立和谐共生理念是联盟的根本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创建人力资源强国中责任重大。以联盟形式汇聚高校优势,实现1+1>2的效果,也是开展大学联盟的目标之一。和谐共生应是大学联盟建立的根本。在联盟内部,各成员间依据独立、平等、公平、共享、互利等原则,在知识创新、知识转化等方面协作发展,搭建起畅通的交流渠道和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职能。在联盟外部,联盟在适应和促进国家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保障成员大学的利益最大化,并对其他类型的大学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2.选择适合的伙伴是联盟建立的基础 联盟伙伴的选择决定着联盟能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首先,大学应立足自身,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依据自身需求,建立联盟目标。[4]其次,在根据联盟目标寻求联盟伙伴时,应利用各种渠道全面了解对方在声誉、学科、师资、教学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另外,文化的认同也是其中至关重要的指标,只有相互认同才能实现正常的合作交流。最后,根据获得的信息,分析对方的优势、劣势,依据和谐共生的理念,判断能否成为联盟伙伴。在进行跨地域联盟时,也应考虑到地方政策、制度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好政策优势,促进联盟的快速发展。 3.创新管理方式是联盟发展的关键 由于联盟是由多所大学组成的,在运作中可参照国外一些大学联盟的做法,建立独立于各大学的董事会来管理联盟的日常事务,董事长可由各联盟成员的主要负责人轮流担任。董事会应设立专门的秘书处,设专人负责日常的事务管理,实现与联盟成员的信息传达。同时,可根据合作的具体项目下设各类专业委员会,遴选各校的专业人士进行分别管理。在管理中,还应建立动态的质量保障机制,实行灵活的准入退出机制,建立约束机制,明确联盟成员的责、权、利,保证联盟的正常运作。 4.促进可持续发展是联盟的目标 大学联盟的建立不仅能够促进联盟成员自身的水平的提高,更是为了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所带来的挑战。因此,联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明确合作理念,营造合作氛围,还应放宽联盟校间的人员流动限制,建立起有利于校际人才横向流动的用人制度,为高校间的知识构建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联盟内也可建立起综合性的网络平台,及时向联盟成员发布教育信息,为联盟成员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促进联盟成员间的沟通协作,提高联盟合作的效率,及时解决合作中产生的问题。 大学联盟是我国大学战略发展中的新方向。通过这一平台,将实现大学优势资源整合与共享,在发展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得到提升,为培养国家新型人才,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董志惠.论中国大学战略联盟[J].教育发展研究,2006,(2):48-50. [2]约翰·沃恩.促进国家和全球利益:美国大学联合会的作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1):6-9. [3]郭鑫.世界一流大学战略联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2-137. [4]于洪良,孔爽.大学联盟发展:构建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体系[J]. 理论学习,2012,(8):24-2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