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能力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 |
范文 | 王鑫芳 俞林 【摘要】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其核心是农民工的职业转换。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决定该群体是城镇化的主体,故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重点在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能力。文章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职业教育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探讨了职业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能力的路径,认为职业教育社会美誉度、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等是职业教育提高个人职业转换能力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6)05000104 一、引言 (一)新型城镇化核心:人的城镇化 2014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到,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的城镇化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人口学意义上的城镇化,即到2020年,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5%左右。二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市民化,即个体至群体的行为意识的转变。人的城镇化是农民的城镇化,而农民的城镇化主体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城镇化。据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新生代农民工课题组2010年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另外新生代农民的整体学历较老一代农民工高,但又不懂务农,回不去农村,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将更可能市民化。 (二)人的城镇化核心:农民工的职业转换 新生代农民工课题组2010年的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还存在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压力较大、收入满意度较低、“市民”和“农民”的身份认同尴尬等诸多问题。近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在城市定居的打算,但收入太低和住房问题成为制约其在城市定居的最主要障碍。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该群体的职业转换不顺利。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有从农业劳动转到非农职业、非农职业间职业转换等两种类型。其区别在于脱农程度如何,也可看做是农民工城镇化的大致路径。目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存在转换频率高、水平甚至向下流动、职业转换能力不高等问题。个人的职业转换汇聚成社会整体的职业结构,并最终与社会产业结构相协调。职业结构是考察社会阶层结构的另一方法,同时是社会阶层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职业不仅仅是个人就业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稳定问题,社会各子系统需相互协调。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给职业教育带来的机遇国家推动新型城镇化,需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融入城市,最终完成市民化。职业转换有着一个连续不断的行为推进与目标实现的过程,教育在其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基于新生代农民工转移与定居需求,需要职业教育提供更加深入、全面的教育服务,提高教育质量,使其具备足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应对城市生活压力,使其能留下、生活好、扎稳根,这些市场需求给职业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新一轮发展机遇,同时存在很大挑战。 (一)群体性职业转换需求有效促进职教消费,改变职教被低估状态 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需求,迫使该群体主动、被动地寻求自我提升,获得更高社会地位职业,融入城市,这种状态将形成对职教巨大的消费需求。目前来看,政府层面已然认识到职教地位的重要性,并且也从政策、制度、财政等方面开始大力支持职教发展。出台各种政策措施,2014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职业教育服务新城镇化建设的设想,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鼓励高等学校、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2015年12月2日教育部介绍《教育规划纲要》中期评估职业教育专题有关情况中提到:面向农村农业的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内容。2015年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种种措施,使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更加良好。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教消费体量庞大有效缓解生源危机 近年来由于基础教育生源下降,导致很多地区的职业院校招生难,鉴于国家阶段战略需求,未来一段时间,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均分适龄生源的局面将继续维持。加上职业教育地位凸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职业教育终生教育体系的构建,职教生源得以保证。国家多次提出要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的比例。鉴于待转移人口庞大、职业教育服务农村、面向农村等特点,带给职业教育巨大的生源,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大批农村人口将有机会享受职业教育,国家也将从政策、资金等多方位支持;另外非在校生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巨大,大批已就业人员急需职业培训,提高职业能力。职业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获得教育资源的主要阵地。但是职教的春天,不一定是所有职业院校的春天,职教资源整合重组、更加适应区域发展需求将不可避免。 (三)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涉及多元主体有助于扩大职教场域 场域在此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地域,一种是教育场所。从地域来看,新型城镇化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内涵包括大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国际化。不管哪种提法,都超越了国家行政区划建制的限制。教育规划中提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职业教育统筹管理方式,探索实行职业教育区域化统筹管理。对应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发展目标,职业教育也将扩大统筹的区域范围,服务大城市群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国际性大城市建设目标。从教育场所来看,为了使职教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需社会多方合作,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企业、社区、乡镇村相互合作,相互支持。所有主体都可能是办学方,处处都有职教场地。职教辐射面将扩大,突破地域限制,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特别是处于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将使职教触手可及。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框架构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服务新型城镇化,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办学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思路要紧跟时代需求,发挥好职业教育服务经济文化的功能。深入研究新型城镇化内涵,放宽思路,探索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的具体措施。将职业教育作为服务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将学生就业紧贴结构调整,密切服务城镇化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已是共识,但是实际操作措施仍然缺乏,改革创新的余地很大。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新思路、新措施,是很有价值的。 (一)分类办学,疏通渠道,探索人力资本到人力资源再开发新途径 人力资本理论大师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认为“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中国的发展,简单劳动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从事复杂劳动的适应产业结构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劳动力上升到人力资本,区别就在于因教育投入而附加的价值,提升社会普遍的受教育程度,实现人力资源再开发,便是时代需求。从职业教育角度来讲,一方面提高社会普遍的受教育程度,接受正规的学历教育;另一方面使低学历人群获得提升职业技能的非学历培训同样重要。因此,构建完善的现代职教体系,疏通技能型人才上升、人力资源不断开发的渠道,使各个层次人员都能享受匹配的职业教育及培训,任重道远。 (二)统筹协调,综合利用,助推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 全国城镇化程度不一,东部沿海城市化程度较高,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仍较低。从全国的教育布局来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占据主导,中西部职教资源较为缺乏。目前来看,职业教育资源分配与区域经济发展大致匹配。城镇化战略格局,内涵是培育重点突出城市带,做到以点带面,职业教育布局便要服务这一布局规划。 职教资源区域统筹管理,不同时代对“区域”的理解不同,新型城镇化“区域”概念放大,跳出了行政区划,提出城市群概念,因此职教区域化统筹管理,也要相应地突破传统行政区划的限制,放大“区域”概念,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基础上,在大区域的视野下,统筹协调地区职教资源,国家及有关省市应相互协调,整合地方职教资源,根据区域功能区分配,合理规划本地区职教发展,推进城乡、区域合作,鼓励职业院校走向县域开展广泛合作,增强服务。 三大传统特大城市群及新大城市群,属发达地区,人才需求大,产业结构更新换代较快,职教资源较丰富,未来发展,面临精品化转型需求。需引导整合传统职教资源,合理调整职教结构,着重建成一批精品职业院校。目前传统发达地区已在朝此方向转型,例如北京市政府2015年12月10日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北京将引导职业院校向精品化方向发展,原则上不再增设新的职业院校,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向外疏解。 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潜力很大,农村人口转移压力较大,因此对职教资源的需求很大,投入受益也更大。应加大中西部地区教育投入,特别是基础教育及职教投入,将职业教育普及到更多有需求的人群,增强职教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型城镇化的能力。 (三)整合资源,开发渠道,扩大职业教育资源量 事实证明:关起门来办教育是行不通的,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传输的是技术技能,面向的是企业用工需求及技术技能提升,应用于实践操作。因此职教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其目的是扩大职教资源、提高职教人才培养质量、拓宽职教输出途径。整合资源的途径有:一是资金来源多样化,融合国际资源、政府、城乡、校、企、社区、民间经营性团体、民间社会团体等多种资源,做大职教。二是资源整合模式多样化,探索各主体与职教办学方的合作模式,例如校企合作新模式、职教集团、国际合作办学、职业院校与民间培训机构、民间社团、社区合作等的合作模式。 从目前来看,职教领域资源整合还很不充分,资源整合难度很大、潜力也很大,政府层面、专家领域也都大致承认这一现实。国家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指出多种形式的提升手段,已提出资源整合、多主体承担的问题,但是具体措施仍然缺乏,国家层面政策支持仍然缺失。 四、职业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能力的路径研究刘奉越(2012)认为,职业教育在职业流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功能,但职业教育如何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能力,可从梳理教育的功能开始。“教育功能就是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及其系统与外界之间相互作用的能力”,教育对个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产生作用,教育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人才培养功能。关于职业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问题的研究,即是从特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的角度反向推理职业教育在职业转换过程中的功能情况,即是职业教育在哪些方面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进而提高个人职业转换能力。职业转换有主动型与被动型、上行型和下行型、小跨度和大跨度之分,职业教育的理想目标即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上行性的、大跨度的职业转换。职业转换过程存在的主要障碍是文化障碍、技能障碍、观念障碍、体制障碍。职业教育的功能便是要为受教育者疏通这些障碍。 针对以上四个障碍,职教需要至少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需要从教育经历社会美誉度、教育质量(提升受教育者个人能力素养)、获得职教便利性三方面入手。教育经历社会美誉度是指该层次教育对个体能力素养提升之外的附加价值,即社会对该教育类别的认可程度;针对不同类别的职业转换:职业类间、职业类内,涉及的能力素养,包括技术技能、职业素养、文化融合能力、自学习能力等;获得职教便利性指有意愿的生源是否容易获得教育培训机会。 (一)制度先行、政策支持、改变观念,提高职业教育社会美誉度 目前职业教育存在亲民但社会声誉度不高的问题,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政策、文化的原因,也有职业教育培养质量不高的原因。传统文化层面,《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区别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因而历代从上至下重道轻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转换能力必须提高职教社会美誉度,提高职教毕业生社会接受度,使更多的职业、职位向职教毕业生开放。弱化体制、文化、观念方面对职教毕业生的歧视,一定程度上减少受教育者的职业转换障碍。 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社会美誉度,在此提出几点看法,以待后续研究。理念是以制度、政策引导观念转变:一是改革生源录取制度,改变差生进职教的局面,根据职教的分类办学特点,使各类职业院校梯状分享各类生源;二是要做到梯状分享各层次生源,首先要梯级化职业教育,也就是建设一批具有与本科高校一般实力的职业院校,精品化、大众化并存;三是要做到精品化,吸引优秀生源,必须提高办学质量。 (二)面向职业、优化质量,提高职业教育助推个人职业转换的能力 为了使新生代农民工凭一技之长立足城市,完成市民化过程,必须改变“学历至上”的观念,“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观念改变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能力,便要重视职业教育提高个人能力素养,包括技术技能、职业素养、文化融合能力、自学习能力等,特别是技术技能。对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要素包括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途径。如何进行职业转换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师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育资源、教育途径等方面入手。主要措施包括: 1坚持人才强校,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高职院校特色,提高教师实践应用能力。普遍提高教师实践应用能力,可探索多种途径:一是多种来源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师资队伍结构;二是注重本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实践应用能力。多种来源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广泛调动各种可用资源,大力引进行业、企业、社区具有实战经验的教师;整合区域内教师资源,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注重本校师资培训,在提高师资学历水平的基础上,提供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平台。自培养与引进并重,优秀师资成果同类院校间共享,突破单一院校闭门办学的做法,整合社会各行各业人力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2增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与“学”组成教育,教育从来不是“教”单方面的事情,在面对学历低、起点低的新生代农民工时,学习能力较低,是阻碍职教发挥功能的障碍之一。职业转换不仅是一个职业岗位的变换问题,还牵涉到职业地位(具体包括职业收入、职业权力、职业声望等)的变换以至社会地位的变化。初次的职业转换解决的是进入城市,但是在城市扎根,仍然需要提高职业转换的能力,并且是向上流动的能力。因此终身学习能力,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便是很重要的个人素质。在疏通了职教渠道,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终身学习能力,自发获取职教资源,取得技术技能、文化、观念全面提升,是职教的重要任务。 3服务大区域发展,合理配置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满足区域产业经济用人需求,因此职教提高职业转换能力,便要使新生代农民工掌握的技术技能满足市场用人需求,专业、课程资源紧贴社会前沿。 在城镇化建设规划中,突破行政区划,突出大区域概念。在大区域范围内,合理配置职教资源,避免盲目重复办学。合理规划专业类别,服务市场需求。 4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知识、技能传输的有效性 根据教学目标、学生能力、课程特点的不同,灵活采用教育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并重。结合使用导入教学法、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提高知识、技能传输有效性;探索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范式,提高技术、技能传输有效性。 五、结束语 新型城镇化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农民问题是重心,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新生代农民工是主流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完成城镇化,必须提高职业转换能力,教育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整合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职业转换能力,任重道远。在机遇与挑战下,职业教育需要在改革创新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最终服务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需要政府、职业院校、培训团体、企业、民间团体、社区共同协作;需要社会整体改变对职业教育的固有偏见, 提高职教的社会美誉度;需要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进而使该群体立足、站稳城市,职业、地位、素养、观念、身份等方面全面城镇化。 【参考文献】 [1]新生代农民工课题组.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J].数据,2011,(4):68—70. [2]谢俊贵.职业转换过程的职业社会学论析:基于失地农民职业转换的观察与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26—33. [3]殷红霞,宋会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陕西省的调查数据[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6):98—101. [4]付蕾,孙尧.以职业转换能力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5,(25):68—70. [5]蒋士会.教育功能及其演进[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99—104. [6]刘新宇.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1): 211—212. [7]刘奉越.职业教育在职业流动中的功能及其实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05—108. [8]吴刚.教育社会学的前沿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9.(编辑/徐枫)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