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策略 |
范文 | 许康庆 张浩楠 邓滢秋 蔡娜 郭淑娟 摘 要 近几年来虐童事件的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在我国,防范虐童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它关系到家庭伦理和国家教育的问题,关乎着社会稳定和民族未来,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目前我国在防范虐童问题上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家庭教育错位和不到位,教师管理疏松与教学方式不当,法律法规不完善及社会组织不健全等问题。因此,我国在防范虐童问题需要做好全面系统的工作,即要转变家庭传统教育观念,完善学校教师教学管理体制,健全法律法规和组织机制等方面,从而有效地防范虐童问题和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关键词 虐童事件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自我保护 法律保障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 针对虐童行为,社会各界为此也发出各种不同声音,尤其是近年来虐童事件愈演愈烈,许多研究对此都作出了一系列的调查和分析。然而,我国虐童问题发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需要改变过去单一性的解决方式,从各方面做好全面系统性的解决策略。为此本文进行了相关的调查探讨,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策略,进而使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问题有所知、行动有所为。 1虐童的性质及其危害性 1.1虐童事件的现状 2017年11月初上海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曝光,幼师暴打幼儿,强行喂食幼儿不明物品,对幼儿虐待至重。视频中显示孩子哭泣,无能力反抗,任由幼师虐待,让人感到痛心。同年11月22日北京市朝阳区红黄蓝幼儿园被曝存在虐待幼儿的行为,曝光视频显示孩子遭受老师扎针和喂食疑似白色药片,使孩子身体受到极其严重的损伤。2018年12月22日微博曝光一段关于深圳宝安区虐童事件,一女孩遭受亲生父母施暴,扫把抽打、手拽脚踩、扭耳抽脸等,毫不手软地虐待女孩,而她却不哭不跑,似乎已经习惯了被虐待的生活,对痛已是麻木心理。 这些频发的虐童事件似乎表明,虐童问题日趋成为高概率性事件。同时仅此曝光的虐童问题不在少数,更何况未被曝光的阴暗区。毫无疑问社会对儿童的虐待是无时无处都存在的,这也给社会带来了问题的恐慌和心理的思考。所以针对一次次虐童事件的发生,社会更需要探析对幼儿如何自我保护教育,以防范虐童事件的发生。 1.2虐童的定义 对于“虐童”的定义,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界定标准。其中,“世界卫生组织把虐童定义为:‘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作权的人,做出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是潜在的伤害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及对其进行经济型剥削”。虽然我国在《民法总则》、《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虐待被监护人问题作出相关的界定和量刑,但对“虐童”问题与处罚依然缺乏明确的条文规定。总的来说,虐童行为包括身体虐待、精神虐待、肉体虐待、性虐待和疏忽照顾。从身体到心理,再到成长环境,儿童的一切是容不得任何的伤害,这四种行为的界定正是基于儿童健康成长需要的必要条件。 1.3虐童的危害性 “虐童事件的发生,给受虐儿童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许多研究表明,被虐待的儿童容易产生抑郁,悲观,自卑抵触等心理问题”。一方面虐童行为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严重危害。健康的身体、心理和良好的环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而虐童行为严重损伤了儿童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给孩子带来一种反感、恐慌的心理。同时幼儿对“虐待”定义的认识是浅薄或缺乏的,虐童行为反而因为幼儿“无知”而变得更极端、危害性更严重。另一方面虐童行为会给社会心理和稳定带来消极影响。在信息化的社会,一次次虐童事件的曝光,无不触动整个社会的神经。我们知道,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家庭一切的所在,虐童行为不仅伤害孩子,更是伤害父母,侵害家庭的情感,触及的是千千万万家庭的社会,这给社会心理带来恐慌的同时也必将引起整个社会的口伐笔诛。因此,虐童行为对家庭和社会的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是可想而知的,亦是不可估量的。 2虐童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关于虐童现象,我们做了初步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作出初步的原因分析,在虐童问题上有了一个较深的认识。 关于“虐童”这一概念的定义,认为是体罚的占32.98%,认为是打孩子的占25%,认为是辱骂的占23.4%,认为是逼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的占18.26%(图 1)。所以从家长,老师和社会方面来看,他们对虐童行为的定义认识存在片面性,仍停留在具体的行为而非抽象的意识之中,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缺乏较深层面的认知,以致各类行为主体在很多时候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及其产生的后果存在认知上的偏差,無法全面、系统地看待该类问题并对此作出正确判断。因此,这就会导致现实中虐童问题的产生存在多方面的原因。 2.1家庭教育的不到位或错位 根据图 2可知,在家庭环境之中,家长会因为个人因素(诸如自我性格、受教育程度、家庭关系以及工作压力等各种内外部原因)对孩子进行不同程度的体罚甚至是殴打,而仅有30.32%的家长表示不会因自身缘故而打孩子,这说明大多数家庭内部普遍存在发生虐童行为的潜在因素。 从图 3得出的调查结果可知,超过60%的家长会为了让孩子听话而进行体罚殴打的行为,然而这些带有虐童性质的行为在许多家长看来却是“理所当然”的。同时有57.87%的家长认同这种体罚孩子的行径,甚至认为这是身为父母的权利。 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习惯于只通过“惩罚”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类似的暴力行为不仅无法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加剧孩子对家庭教育的反感和恐惧。久而久之,儿童自身亦会漠视类似的体罚行为,甚至习以为常,不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上虐童案件的恶性循环,同时间接解释了为何部分家长会默许某些学校教师对孩子的体罚或“虐待”。因此这在某种程度上不仅降低了虐童事件被社会公众及时发现的概率,而且助长了虐童事件的不良风气。 3.3健全法律法规和社会组织机制 社会的辅助保护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在防范虐童问题上,社会需要从更广的层面去落实自身责任: (1)在法律保障上,虽然我国也有关于防虐童的法律法规,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婚姻法》等,但这些都只是从宏观角度对“防虐童”进行规范,本质上是对“故意伤害罪”的防止,而不是单独的法条,缺少可操作性。“我国虐童事件的频发与刑法对儿童保护的缺位息息相关。事实上,这些虐童事件,性质恶劣,已引起了公愤,超出了社会道德所容忍的底线,必须用法律手段予以规制,亟需犯罪化”。因此应当对“虐童罪”这一罪名进行单独完整的规定,对“虐童”作出明确界定,包括对象、手段和方式等,以及量化相关惩罚制度,使幼儿置于法制保护之下健康成长。 (2)从社会组织来说,“建立专门的社会儿童保护机构。保护儿童远离虐待之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完善的儿童保护体系的建立除了需要法律层面的支撑,还需要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与加入”。相关保护组织要坚持“儿童权利优先”、“儿童权益最大化”等理念,为受害者提供更多的法律援助和资源倾斜。同时社会福利救助等相关组织要加强与家庭、学校的联动,实时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尽可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些条件。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相关讲座和宣传工作,深化对孩子在虐待问题的认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的辅助性、拓展性教育。最后,应鼓励大公众媒体加强对防范虐童等有关方面的知识宣传,进而深化全社会对虐童问题的了解和认识,促使社会做好相关行动措施,以培养幼儿对虐待行为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结语 防范虐童问题是全面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主体的共同参与和行动。总的来说,在面对虐童行为频发的形势下,形成以家庭为主体、学校为导向、社会为辅助的三位一体的防范策略是有效防范虐童事件的新模式。因此,三维度防范策略下家庭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学校必须加强管理和法律制度与组织体制亟须完善等,并在实践中不断探创新解决的方法,真正有針对性地做好防范虐童的策略方案和有方向性地推进幼儿自我保护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隗苗苗.虐童事件背景下家长对幼教信任缺失的原因分析[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8(10):48-52. [2] 姜婷婷.论虐童事件的成因及防治[J].法制博览,2019(10):159-161. [3] 宋奕萱.“虐童”事件引发的法律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07):63-64. [4] 斯涵涵.愿“红黄蓝事件”成为虐童休止符[N].健康报,2017-11-28(A002). [5] 黄晓莉.幼儿园“虐童事件”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三明学院学报,2017,34(05):91-95. [6] 陈燕依,虞华君.关于“虐童”现象的研究[J].法制博览,2019(04):40-41. [7] 李梅.幼儿园“虐童”事件探析[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3-03-20. [8] 袁飞飞.问题与对策:对幼儿园虐童事件的反思——以媒体报道的两起事件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3):66-7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