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尝试 |
范文 | 谭春胜 摘 要 在新一轮的课堂改革中,以转变落后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倡导有个性的学习,提出以“探究”为主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改革的突破口。所谓“探究”教学就是要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呢?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探究性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1.1通过生活实例创设探究情境 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实例作为探究性教学的切入点,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例如:在“氯气的性质”教学前,播放2005年重庆市消除氯气泄露的记录片,要求学生看后讨论氯气表现出哪些性质;在“铝的性质”教学前,让学生罗列铝制品在生活及生产中的应用来归纳铝的有关性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探究情境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用实验创设情境,借助实验步步探究,发现本质是探究活动的主要方式,是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调整实验步骤,改进实验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我们都很熟悉的“蔗糖变黑面包”的实验,就是将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于一体的好素材,从该实验的每个现象入手,提出疑问:为什么变黑?体积膨胀、疏松多孔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为学习浓硫酸的脱水性及与炭的反应创设了问题情境;又如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提供氯化钠、碳酸钠、硝酸钠、硫酸铵、氯化铵、醋酸钠、蒸馏水、酸碱指示剂,要求学生测盐溶液的酸碱性,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盐溶于水后,有的显中性,有的显酸性,有的显碱性,从而对盐溶液表现出的酸碱性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1.3通过材料阅读创设探究情境 在探究教学中,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阅读理解教材现成或教师给出的相关材料,教师利用材料中的内容发掘出问题,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例如:在阅读硫酸的工业制法原理文字内容和主要设备流程图,可发掘出以下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生产过程,如第一阶段:为什么黄铁矿在煅烧前要粉碎?反应物中没有液体为什么叫“沸腾炉”?为什么要净化炉气;第二阶段:为什么要用上下多层催化剂;第三阶段:为什么三氧化硫气体与浓硫酸要逆向流动?等等,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究。 2引导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2.1分析推理,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学生可以利用已有但未得到深化和运用的知识,积极思考开展讨论,以达到共识。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中(如S+HNO3(浓)→H2SO4+NO2↑+H2O),学生采用的观察法基于质量守恒定律,由于反应式中H、O原子个数无法同时确定,因此造成了思维障碍。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有什么守恒关系可以利用?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很容易发现氧化还原反应存在着得失电子守恒关系,学生将此定律应用于配平上,则较顺利地完成了方程式配平的任务。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的原则、步骤及注意事项,从而顺利掌握这一配平方法。又如,在讲解完硝酸的性质后,通过讨论,实验室以铜为原料制备硝酸铜有如下几种实验方案:(1)铜与浓硝酸;(2)铜与稀硝酸;(3)铜与氧气生成氧化铜,再氧化铜与稀硝酸生成硝酸铜;(4)铜与氯气生成氯化铜,再氯化铜与稀硝酸生成硝酸铜。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推理,从环保角度和经济角度(节省硝酸的用量)进行评价,得出(3)为最佳方案。 2.2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手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利用化学的学科优势,引导学生设计实驗方案,检查知识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是化学探究的主要方法。例如,通过“蔗糖变黑面包”这一演示实验探究出炭与浓硫酸的反应产物中存在气体,如何知道存在的是什么气体,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来推测验证。又如:讲硝酸的氧化性时,演示浓、稀硝酸分别与铜反应:稀硝酸与铜反应后的溶液显蓝色,浓硝酸与铜反应后的溶液则显绿色。同样是硝酸铜溶液,为什么会出现绿色呢?难道与生成的红棕色气体NO2有关?学生可相互讨论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讨论,最后我们师生共同选出三种实验方案:(1)取适量的FeCl3溶液与蓝色的CuSO4溶液混合,观察颜色变化。(2)加热浓硝酸与铜反应后的试管,并把产生的气体通入稀硝酸与铜反应后的试管,观察两试管颜色的变化。(3)向一支试管中加一块较大的铜屑,用分液漏斗滴加浓硝酸,最后使铜有剩余,再观察反应后溶液颜色。通过实验发现,方案1中的混合液呈绿色;方案2中的加热试管内开始出现大量红棕色的NO2气体,随着不断加热,气体越来越少,最后原来呈绿色的溶液变成蓝色,而原来呈蓝色的硝酸铜溶液随着涌入NO2的量的增加逐渐变成了绿色;方案3中的试管滴入浓硝酸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随着硝酸滴入量的增加,试管内溶液开始也出现绿色,等到试管中不再有气泡产生时(铜有剩余),溶液又变为蓝色(同时有蓝色晶体析出)。同学们看到这些现象一片欢呼,最后,我们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浓硝酸与铜反应后的绿色溶液是黄色和蓝色叠加形成的复色。经过这一系列的实验设计,不仅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3开展交流评价,深化探究能力 交流、评价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探究中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归纳,要求用简练的语言或图表加以整理和重组,并进行充分交流,相互评价。这样就为同学间创造相互帮助的机会,在交流和评价中得到提高和完善。如对前面有关盐类水解的规律,可用“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等短语进行概括。交流、评价是探究性教学持续运作的保证,在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和实验探究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价总结,使学生的探究得到进一步深化。 实践表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伴随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实践将越来越丰富,它将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是高中化学课程开发的一块肥沃的土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