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缺失的探究
范文

    崔小蓉

    摘 要 都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的确如此。一天,幼儿园的老师问一群小孩子:“花儿为什么会开?”第一个孩子说:“花儿醒了,她想看看太阳。”第二个孩子说:“花儿一伸懒腰,就把花朵给顶开了。”第三个孩子说:“花儿想跟小朋友比一比,看谁的衣服更漂亮。”第四个孩子说:“花儿想看看有没有小朋友和她玩。”第五个孩子说:“花儿有耳朵,她想听一听,小朋友在唱什么歌!”年轻的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老师原先准备的答案十分简单,简单得有点枯燥——“花儿为什么会开?因为天气变暖和了。”这是个故事,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我们欣喜,我们的儿童,具有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多么独特的视角!从这个故事,我们更加欣慰,年轻的老师并没有因为和自己准备的答案迥异而枪毙孩子的童语,反而能为之深深感动。保护儿童的想象,可以说是儿童教育事业中最神圣的守护!然而,这么富有创造力的孩子,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想象力却一点点缺失!那是因为,考试越来越重要,儿童的回答与标准答案的距离越来越受到挑战。在标准答案面前,儿童变得不敢想,不会想,懒得想。我们呼唤,在教学中,从语文教师如下做起!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想象力 培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1跳出“合理与不合理”的桎梏

    约束儿童想象力的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儿童想象合理的追求。

    想象与合理之间是否可以相提并论,如今,还是一个讨论中的问题。李振村老师就曾经提出想象就是不合理的观点。合理的事情不需要想象,所谓合理,就是符合逻辑的,符合规律的,要么是已经存在的事实,要么是经过推理可以得出正确结论的事实。而想象肯定不是现实的存在,不是经过逻辑推理能够产生的,肯定是有违常规的。在教学实践中,一部分教师以“可能与不可能”去评价“合理与不合理”,而“可能与不可能”又是以教师的个人的逻辑去判断的,因为教师自身逻辑思维、认识局限,从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比如,“蚂蚁会游泳吗?”“蝴蝶会唱歌吗?”等等。让学生“带着镣铐”去想象,想象的翅膀还能张开吗?

    笔者认为,只要是符合语境的想象,就是合理的。换句话说,想什么,不重要,因为语境,都有可能存在合理与不合理。在几千年前,人可以“上天入地”,拥有“千里眼”,“顺风耳”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没有古人先辈这些美好的想象,就不会有一代代追梦者为圆梦而付出艰辛的探索,就不可能成为现实。

    2探寻“共性与个性”的美妙

    培养儿童的想象力,还要认识想象的特性。心理学上认为,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从想象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想象是个体的思维方式。想象总是伴随个人的思维特点、表象的积累而存在的。富有个性的想象,正是创造力的表现。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不少教师往往喜欢用共性的认识去评价学生个性化的想象。比如对月亮的想象,普遍认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像娥眉,像柳叶”,“圆圆的月亮像铜镜,像玉盘”。这就是共性的认识。如果,所有的月亮只有这样的比喻,那么,月亮就不会成为一种经典的“象”存在于各种经典诗文当中了。在诗人的笔下,月亮还可以像什么呢?在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笔下,月亮像“金色的蛙”;在阿根廷诗人卢贡内斯的笔下,月亮像“娇艳的蘑菇”,把朦胧的月比作“枕翅而眠”的鸟儿;著名的翻译家、比较文学家赵萝蕤把圆圆的朗月比作水球……这些作品能够为世人称道,无不和个性化的想象密切相关。

    3着力“模仿与创造”的历练

    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地利用各种优秀的文学读物,丰富儿童的表象,激发儿童的想象,是培养发展儿童想象力的主要任务。比如引导学生学习拟人句。四年级下册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提出了学习拟人句的要求。并在第六组课文的学习中,通过阅读体验,进一步发现拟人句的特点,模仿运用。细读教材,《乡下人家》《牧场之国》等课文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拟人句的例子。如“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描写了雨后春笋生机勃勃的景象;“牛群专注地吃草,站立不动”描绘了荷兰低地的安静祥和。课后链接中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更是拟人句的集锦。有赋予人的个性的“小草炫耀新绿”“胆怯的小白菊”;有赋予人的动作的“小白菊抬起了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有赋予人的情感的“风蝶儿在木叶间闲游”……诗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用“动态化”的表达方式,为我们绘出了一幅幅雨后放晴的乡村画卷。多么美妙的想象!多么生动的想象!教师可充分地借助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体验、想象,感受拟人写法的特点,然后模仿创作。比如,《乡下人家》写道“青、红的瓜一个个挂在房前”,学生可以改写成“青、红的瓜一个个挂在房前,分享着丰收的喜悦。”“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学生可以改写成“骄傲的雄鸡耸着尾巴,昂首挺胸,阔步走来。”……

    经过日常的历练,学生拿到“春天来了,百花盛开,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这个句子的时候,就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抓住“春天”、“百花”或者“蝴蝶”展开想象;可以赋予它们情感、动作、个性、语言……等等。比如“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了”、“春姑娘苏醒过来”、“春姑娘唤醒了百花”、“百花張开了灿烂的笑脸”、“百花舒展开自己的花瓣”、“蝴蝶穿上华丽的礼物参加宴会”“蝴蝶忙着给花儿打招呼”、“蝴蝶在花丛中跳起了欢快地华尔兹”、“蝴蝶边歌边舞,赞美生机勃勃的春天”……

    综上所述,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我们应该做到,也能够做得到。老师们,救救孩子吧!众所周知,没有了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想象是一个浩瀚的海洋,只要教师努力地为学生开辟航道,解下想象的镣铐,学生就能扬起想象的风帆,自由驰骋在万顷碧波之上……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5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