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语言文化四维观的大学德语教学探究 |
范文 | 徐夏萍 摘 要 外语教育应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在德语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语言文化的四个维度,即语言本体、情境、语篇和主题维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如认知比较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和文化对话法等。教师为学生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创造文化感知、体验、比较和讨论的机会,引领学生反思多元文化的异同,帮助学生发现、认识文化的普遍性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德语 语言文化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4?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12.050 A Study of College German Teaching Based on the Four-dimensional View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XU Xia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 Abstract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unity of instrumentality and humanity. In the process of German teaching, teachers can adopt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cogni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case teaching and cultural dialogue, according to the four dimension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namely, language noumenon, situation, discourse and theme. Teachers creat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perceive, experience, compare and discuss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German, lead students to reflect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multi culture, help students to discover and understand the universality and diversity of culture, and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ultural literacy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words German; language culture; teaching method 0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和我国与德语国家在各个领域交流的增长,传统的以语言知识和技能为重心的大学德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德语学习者渴望了解德语国家文化和进行深层交流的需求,也无法实现新形势下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目前,对德语文化教学融入德语课堂的模式的研究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如何更好地在传授语言知识、提高语言交流技能的同时,将德语与其所承载的文化密切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德语教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挑战。 1 语言文化关系的四个维度 2010年的《大学德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了大学德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德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德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大学德语课程应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其积极参加中德交流的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关于文化的概念,有人统计过,至少不下于180种,可见其丰富性与复杂性。文秋芳(2016)从外语教学的视角,将文化分为两大类:语言文化(以语言为载体,languature)和非语言文化(不以语言为载体,non-languature),并借鉴勒韦(Levelt)的口语产出模型,将语言文化从产出“过程”出发分为四个维度:语言本体、语篇、情境和主题维度,并依据母语者对四个维度语言文化意识程度的高低这一操作标准,将其置于可分性和显性度两个平行连续统上,不同维度上的语言与文化,其可分性有强弱之分,显性度有高低之分,并进一步提出,外语語言文化教学可根据可分性的强弱和显性度的高低来处理(Wen,2016)。 本文尝试借鉴这个语言文化的四维分类框架,探讨在德语教学中,不同维度上的语言文化采用不同的教学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2 德语语言文化教学探究 2.1 语言本体维度上的语言文化教学 语言本体维度上的语言文化,指的是内嵌在语言本体内部的文化,例如不同民族对空间、时间、颜色等概念的感知存在差异。德汉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不少德语初学者往往说一口中式德语。究其原因,学习者不清楚德汉语言的异同点,未意识到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应列其中。一个好的外语学习者不但要掌握具体的语言使用方式,而且需要对语言背后的文化有所了解,不应当把外语作为纯粹的语言知识来理解,而应作为另外一种世界观、思维和行动的表达方式看待。黎东良(2012)认为,从汉德语角度研究中德文化不仅可行,而且必要,并从汉德语的角度探讨了建筑、餐桌、音乐、服饰、颜色等16个领域中德文化的异同。 在语言本体维度上的语言文化教学中,教师采用认知比较分析法,善于发现、挖掘和利用语言本身的各类文化资源,适时引导学生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内涵,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接触和认识另一种社会文化,甚至涉及人类学、文化心理学、民族学等跨学科知识。例如:在学习德语颜色词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颜色认知及颜色隐喻,并适当拓展一些认知语言学的知识,如认知语言学家兰盖克(Langacker)认为,颜色域像时间域、空间域、情感域一样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认知域之一(黎东良,2012)。 语言本体维度上的语言文化教学采用认知比较分析法,融合语言知识教学和文化教学,使学生从理解语言走向赏析语言,深入探究词汇的文化内涵等语言文化因素,能让学生从中外文化背景来更好地掌握德语。 2.2 情境维度和语篇维度上的语言文化教学 情境维度上的语言文化指的是日常交往中的适切性规则(Hymes,1972),即在何时、何地、对何人、用何方法、讲何种话的规则。语篇维度上的语言文化指的是口语与书面语内容表达的组织方式,包括用于人际交往的语篇和用于商务和学术交流的语篇。譬如,在口语课堂中学习德语称谓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分析德、汉两个民族亲属词概念表征的差异所体现的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和思维认识方式;在阅读课堂中分析文本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德语篇逻辑思维与其深层的观念文化。 在阅读有关中德两国相互之间的形象的语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两国媒体篇章对彼此国家形象的构建特点,还可适当引入跨文化冲突案例分析,拓展一定的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比较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杨建培(2012)认为,以跨文化归化法为基础的冲突案例教学法可作为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主要教学法。从冲突场景中,学生也可以认识德语国家和地区人士的文化行为准则、规约,臆断和预期等,即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包括是与非,对与错,好与坏等有关价值观念的评判等,理解、掌握德语国家和地区文化及其交际特点。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文化感知和行为受自己母语文化的影响,从而反思自己的文化思维和文化行为,领悟语言行为或非语言行为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因素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促进自我文化认识力,发展陌生文化理解力,增强对彼此文化思维和行动方式异同的敏感性,从而为今后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做准备。 2.3 主题维度上的语言文化教学 主题维度上的语言文化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各种学科知识,其中包括自然科学,也涵盖人文社会科學。在主题维度上的语言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文化对话法,聚焦教材中的文化主题,也可适当拓展,并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有意识地为学生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创造感知、体验、比较和讨论文化异同的机会,鼓励学生学习中外各民族的价值观、信念、传统等,倡导不同文明之间互相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学习。 一方面,教师可着重培养学生用所学德语从他们熟悉的中国文化事物中精选主题,进行条理清晰、有内容和一定深度的讲述,在讲述、探究中加深对中华文化精髓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华文化主体意识与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自觉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感。 另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把目标语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及日常行为与自身文化中相应方面进行比较。譬如,很多学生表现出对德国美食、旅游,节日文化的兴趣。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不满足于仅仅罗列现象,不局限于对文化现象的简单呈现和对文化知识的简单陈述,而着重加强对文化内涵的理解,通过恰当的切入点挖掘现象、知识背后的原因和理据及其映射出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从而深刻地理解中外生活方式同异,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跨越,同时丰富审美情趣,培养文化鉴赏能力,提高认同和吸纳优秀文化的能力,将中外文化精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 结束语 当今世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影响日益加强,外语学习者对外语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用开放性、对话性和创造性的心态对待外语教育,为学生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创造文化比较、感知、讨论和体验的机会,帮助学生发现、认识文化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引领学生反思多元文化的异同,深入理解中外文化的特点和内涵,获得跨文化意识、视野和知识储备,有益于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大学德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文秋芳.在英语通用语背景下重新认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6(2):1-7,13. [3] 黎东良.中德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4] 杨建培.跨文化能力培养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5] Wen, Q.F.Teaching culture(s)in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in Asia: dilemma and solution.Journal o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2016:155-177. [6] Hymes,D.H.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J.B.Pride & J. Holmes (eds.),Sociolinguistics (pp.269-293). Harmondsworth:Penguin.197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