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英语四大课堂之融合
范文

    文燕

    摘 要 大学英语四大课堂的第一课堂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指与第一课堂相关的课外活动,第三课堂指网络课堂,第四课堂指各类校外实践教学和志愿服务活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四大课堂的融合成为必然。文章提出了融合四大课堂的原则和措施:坚持四大课堂相结合;在网络环境中互联互动;评价整体化和系统化;学校各部门联动。

    关键词 核心素养 第一课堂 第二课堂 第三课堂 第四课堂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1.011

    Integration of Four Major College English Classes Based on Key Competencies

    WEN Yan

    (Guangxi Police College, Nanning, Guangxi 530028)

    Abstract As far as college English is concerned, the first class refers to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the second class refers to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related to the first class, the third class refers to online class, and the fourth class refers to off-campus practical teaching and volunteer activities. Key competencies of Chinese stud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 cultural foundation,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ey competenci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four classes is inevitab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s and measures of integrating the four classes: insisting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our classes; Interconnecting and interacting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Integration and systematization of evaluation; Joint actions between college's different departments.

    Keywords key competencies; the first class; the second class; the third class; the fourth class; integration

    0 引言

    傳统的课堂教学被称为第一课堂,是指按照培养计划,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校内进行的教学活动。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界陆续出现了第二、三、四课堂的教学理念。高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在我国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2019年6月在知网中查找以“第二课堂”作为主题的相关论文,显示有7317篇;以“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作为篇名的有296篇,这些论文从第二课堂的定义及内涵,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宗旨与指导原则,英语第二课堂的活动类型、组织形式及开展现状,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中的重点及难点,建设英语第二课堂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全面透彻地研究了英语第二课堂。但是,对于三、四课堂的研究却没有这么深入和全面。在知网中查找“第三课堂”作为篇名的有166条结果,以“大学英语第三课堂”作为篇名的仅有1篇;查找“第四课堂”作为篇名的有3条结果,以“大学英语第四课堂”作为篇名的有0篇。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英语第三、第四课堂的含义,及这四大课堂融合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本文还探讨了融合四大课堂的原则和措施。

    1 核心素养与外语四大课堂的关系

    1.1 四大课堂的内涵

    对于第三课堂,当前学术界有多种解释。“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引发了高等教育领域一场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全球风暴,慕课、微课及翻转学习等新的教育形式成为潮流。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以网络资源作为教学内容,采用浏览、筛选、网络辅导、在线提问、在线交流讨论、网上设擂功擂、网络合作研究学习等方式,被一些教育家称为“第三课堂”。彭焱就把第三课堂定义为“教师与学生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手段,以网络资源作为学习内容,以互联网作为学习平台,进行在线交流讨论、合作研究、自主学习的虚拟课堂”。[1]

    至于第四课堂,刘春荣认为“是在面向国家急需的背景下,通过项目制教学方式,以前瞻性探索和创新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成果导向,精准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终身职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目标的一种跨学科协同式教学模式。” [2]陈臻铭则认为第四课堂包括“活动、竞赛、社会项目、创业项目、艺体项目、科研项目等实践内容”。[3]

    另外,对于四大课堂,有些院校以文件的形式公告,其定义与上述有差异。比如:

    2017年4月浙江大学印发《浙江大学本科生第二、三、四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该办法指出:“二课堂是指学生在校内参加的各类实践活动,包括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素质训练、科学研究、创新实验、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工作经历、文体活动等;三课堂是指学生在校外、境内参加的各类社会实践、就业创业实践实训等活动,以及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四课堂是指学生在境外参加的各类学习实践活动,包括联合培养、交换生项目、实习实践、创新创业交流、学术交流、文化交流等。”[4]

    2017年3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发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二三课堂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指出:“二三课堂是为帮助学生更加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开设的,以校园文化活动、学术科研活动为主体的第二课堂和以校外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为主体的第三课堂所构成的课程体系。”[5]

    2017年10月,西南交通大學正式启动第二、三课堂网络信息系统,按照其系统的描述,“第二课堂指文化、艺术、科技等各类校园课外活动。第三课堂指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6]

    综上所述,结合大学英语的教学,本文中大学英语四大课堂的第一课堂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指与第一课堂相关的课外活动,比如校园英语角、英语俱乐部、各类英语工作坊、英语学习讲座及各类英语竞赛等;第三课堂指网络课堂,主要指充分利用调频广播、网络课程资源、在线课程平台、各类手机APP英语学习平台等开展的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第四课堂指各类校外实践教学和志愿服务活动,比如短期的英语游学、涉及英语交流的志愿服务活动等。

    1.2 核心素养的概念

    关于核心素养的划分,国际上有3项主要研究成果。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核心素养归为5类:求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自我实现、学会改变。2005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核心素养归为3类:能互动地使用工具沟通、能在异质社群中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2008年,美国专家提出必须培养学生三类“21世纪技能”: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发展高级思维的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7]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在这一总体框架下,对各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具体表现要求。

    核心素养实际上是关乎人性、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素养。素养是由后天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是学而得之,习而得之,是教而得之,化而有之,因教化熏陶而有之。因此,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从学生出发,眼睛不要光盯着学科,而是要注重“人”,让这个人完整地认识这个学科,完整地认识这个世界,继而完整地认识自己,让每一个人真正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能够使自己幸福和使他人幸福的人。

    1.3 核心素养视角下融合大学英语四大课堂的必要性

    1.3.1 四大课堂的深度融合才能达到“核心素养”教育的目的

    孟宪承认为,现代大学的理想包括“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和“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等三个方面。[8]“大学”在英文中叫“university”,与“universal”属于同根单词,内在地包含着“普遍”、“广博”和“全面”的意思。因此,大学理所当然地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育部在2018年“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9]中提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因此,教师所要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智识。智识里有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超越知识的“智”部分,例如价值观、意志力、方法论。即教育应关注学科知识背后的核心素养。

    首先,无论哪个阶段、哪门课程的学习,核心素养的培养光靠第一课堂是远远达不到的。且英语的重要性并不体现在英语本身,而体现在通过英语及口语,获取诸如信息、金钱、工作机会、文化、价值观、视野、人脉等额外的东西。这时,二、三、四课堂就成了第一课堂的必要且有益的补充、拓展和延伸。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竞赛、讲座、工作坊、才艺展示等为形式,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活动。在教学上可以拓展原有的教学领域,深化教学内容,还可以融入人文教育,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有效的教育供给。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使学习变得有趣而精彩。第三课堂的“网络自主学习”克服了时空上的限制,可以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也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练习口语和听力。而第四课堂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学习成长并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四大课堂的深度融合即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协同整合。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一直试图探求一种既能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又能提高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既能实现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又能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单一的形式很难实现这众多的目标,只有多样化的形式才有可能。四大课堂的融合正是多样化形式的体现。无论是第一课堂的班级授课,第二课堂师生协作教学,还是第四课堂的现场教学,都是课堂在空间上的延伸。教师课外的参与、学生自我的管理、随时随地的在线学习,这一切可以构建出外语学习的正面的社会环境、活跃的学校环境、衔接的课程环境、积极的情感环境。丰富多样的教与学组织形式为各种任务目标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为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的能力,为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从而为达到学以致用的培养目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助于全面促进核心素养的达成。

    四大课堂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只有广泛的开展二、三、四课堂活动,深度融合大学英语四大课堂才能达到核心素养教育的目的。

    1.3.2 教学方法的多元混合才能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并最终达到自我发展

    国内的多数大学课业负担相对较轻松,“玩”就成为了不少大学生的生活主题,特别是玩手机,玩电脑游戏,无形当中就荒废了学业。所以,才有了2018年新时代高教40条[10]的出台。在教学方面,40条要求主要包括: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获取学分。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推广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的变革要顺应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把手机、电脑变成教学的优势,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11]比如现在提倡的混合式教学就混合了多种教学方法:既有方法与方法的混合,如讲述+讨论;也有手段与手段的混合,如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理论+实践;同时也有方法与手段的混合,如网络自主学习+课堂实体讨论+课外实践。这种混合既是单维的,也是多维的,同时也是相互交叉的。学生可以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实现与知识交往、与他人交往、与自我交往。

    信息技术的网络化运作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特别适合于语言的学习,且基于移动终端的即时互动教学工具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主性。例如,我院五合校区的高职学生从2018秋季学期起,统一使用外交社的“随行课堂”在线自主学习平台,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英语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有调查表明,课堂外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讲至关重要,那些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有五分之四发生在课堂外。可见“第二、三、四课堂”的设置是件有必要的事情。当把四大课堂视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其各要素之间协调发展,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才能实现教育教学最有效化。

    2 大学英语融合四大课堂的原则和措施

    2.1 坚持四大课堂相结合

    事实上,第一课堂是基础,是中心,第二课堂有着第一课堂的影子,它不能也不应与第一课堂脱节;第三课堂的学习内容基于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第四课堂也渗透着第二课堂的内容。四大课堂要相互交融,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1)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不能局限于“活动性”和“娱乐性”,要向“教学性”和“人文性”转化,成为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第二课堂应该以学术和专业为主要内容,要在一定程度上同第一课堂紧密结合,成为英语学习与演练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成为课堂语言学习的有益补充。其次,第二课堂要融入积极的人文观。再次,第二课堂要推动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协同学习,帮助学生缓解第一课堂学习的焦虑情绪。比如组织工作坊和讲座,主题可以为Learning how to learn, Memoray,learning& concentration, Effective classroom strategies, Reading to remember, Exam preparetion and writing,Stress management, Games for language development等等。

    (2)将“第二课堂”与技能大赛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近年来,各高等院校大部分都提出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思路与实践目标。第二课堂的活动可以围绕着各种类型的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展开,利用比赛促进学生全方位参与项目实践,对学生技能进行二次培养,这是对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的内化。比如,每年举办的广西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大赛,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英语阅读、写作大赛等,我们要鼓励并辅导学生参赛。

    (3)第三课堂内容主要为与选用教材配套的数字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巩固和加强口语及听力方面的自主学习和技能训练。外教社、外研社、高教社等出版社都开发了相关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与其所发行的英语教材配套,如外教社的基于手机移动端的“随行课堂”APP。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对学生进行监督和管理。

    (4)加强第四课堂,抓住机会拓展社会参与,让第一课堂学以致用。对于语言的学习,只听不读=文盲,只读不听=聋哑,不听不读=弱智,听读结合=达人,每个人都必须在听说读写方面下苦功夫,都必须要有大量的实践。在第一课堂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有条件组织校外实践教学,参与需要用到英语的志愿者活动,无疑会促进英语的学以致用。比如,由于南宁的区位优势,每一年都会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我警察学院每年都派出数千名师生参与安保有关勤务工作。2018年10月18日,2018環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南宁站)开赛,我警察学院派出数千人次师生支援大赛安保工作。这些活动涉及外事活动,就是提供帮助,问个路等小事都有可能会用上英语。而安保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对学生更是一种锻炼。

    无论是知识的实践,还是价值观的引领以及态度、情感的养成,第四课堂都应成为四大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

    2.2 在网络环境中互联互动

    在以“互联网+”为背景的大学校园中,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已经成为大多数师生们日常工作和学习的必需品,这为四大课堂的互联互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我们的教育模式也需要随之改变。

    (1)教师要学会创新和延伸课堂教学,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深入互动。课前和课后的互动需要利用智能教学工具,教师要转变为知识创造者和学习协导者,主动地利用二、三、四课堂,为学生提供优质学习资源,改变学生学习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实现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体验。比如,为了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介绍学生下载英语流利说APP在课后进行练习。

    (2)利用校园网和英语教材配套的移动学习平台建设学习社区。可以通过校园网建设丰富多彩、有趣有效、多元化且互动于一体的互联网学生主题学习平台,这个平台分为若干个主题学习社区,如课程兴趣小组、技能竞赛小组、各类协会小组、创业实践小组、志愿者小组等,把第一课堂的知识学习、第二课堂的课外活动、第四课堂的社会实践系统联结起来,进行多维度的深度融合,实现三大课堂的协同发展。学生在平台注册后,在学习社区展示学习成效、交流分享,实现将知识向能力的迁移。例如,教育部倡导的“易班”,就是一个成功的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学校可以引入易班建设,利用这个平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务,开展形式各异、寓教于乐的校园活动,可以是线上活动,也可以是线下活动。

    目前,几大外语教材出版社都有配套的移动学习平台,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有“随行课堂”,高等教育出版社有iSmart,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有“外研随身学”等,利用这些平台提供的技术,可以在平台上开展全院性的大范围的英语朗读比赛,英语配音竞赛等。

    2.3 评价整体化和系统化

    为了教育目标的达成,英语这门学科的评价应包含四大课堂的结果。要衡量学校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评价的方法必须避免模糊性,要量化和质化结合,整体化和系统化结合。

    (1)如果大学英语为6个必修学分,则可以分类为教材课程学习4学分,参加第二课堂活动1学分,参加社会实践1学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1学分折合20学时,亦即20小时。获得该学分的评判标准是学习社区的大数据记录。

    (2)教材课程学习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三课堂,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平时考评为形成性评价,具体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参与度、学风状况、学习效果,及相关网络资源学习的参与度和完成度等;期末考评亦即期末考试成绩为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占比可以考虑为6:4。

    2.4 学校各部门联动

    教书育人是高校每个部门、每个人都应有的责任,为了实现四大课堂之间良性的对接,学院必须主导出台相关的制度管理办法,落实工作责任制,落实学分的规定,落实奖励激励措施等。

    (1)解决各部门联动问题。教务部门,学工部门,大学英语教研室等要有充分的沟通和协调:第一课堂和第三课堂由科任老师负责,第二课堂和第四课堂需由教务部门和学工部门牵头主导,学校网络中心技术支持。

    (2)解决学生积极自觉参与的动力问题。学校要制定合理的的学分与学业考查考核体系,明确规定二、三、四课堂的学分认定与学分置换等内容,并适当的为学生第二、四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

    (3)建立健全导师制度,[12]制定教师激励措施,促进二三四课堂的顺利开展。对于课外活动和实践教学设立指导教师;对于参与开展第一课堂以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应该把其工作量计入课时,要承认教师的劳动付出;同时,在职称评聘与绩效考核上予以倾斜,有了学校的政策支持,四大课堂的融合才会有持久的动力和长效的保障机制。

    3 结语

    要把立德树人的标准,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则大学英语四大课堂之融合是可行之路,也是必行之路。这种融合必须首先在学校层面出台政策,在各教学部门间达成共识。有了一致的目标,明晰的制度措施,英语四大课堂的融合必会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警察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基于教育生态学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重构”(项目编号2019JGB02);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教育生态学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重构”(项目编号2019JGB401)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彭焱,杨六兰.浅谈高校第三课堂的建设[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4):141-143.

    [2] 刘春荣,林丹华,乔志宏,徐建平,许晓勇,刘伟,刘嘉.第四课堂:面向国家急需,规划未来职业[J].教学研究,2018.41(6):1-6.

    [3] 陈臻铭,鲍正德,李晨曦,余万.学生第四课堂学分在线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声技术,2018.42(8):61-63.

    [4] 浙江大学本科生第二、三、四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EB/OL]. http://www.zju.edu.cn/2017/0410/c5086a526629/pagem.htm

    [5] 對外经济贸易大学二三课堂管理办法(试行)》[EB/OL]. http://www.sohu.com/a/130699444_651396

    [6] 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交大第二、三课堂系统2.0版本 @西南交通大学[EB/OL].http://www.sohu.com/a/198125740_225281

    [7]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EB/OL].中国教育在线. http://gaokao.eol.cn/news/201609/t20160914_1448876.shtml

    [8] 孟宪承.大学教育[M].商务印书馆,1934.

    [9][10][11]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Z].

    [12] 秦琴.“第二课堂”与专业教学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8.32:90-9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2: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