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随文识字,提升识字教学有效性 |
范文 | 胡靖悦 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低段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而随文识字,是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一种主要识字形式。它采用一边识字,一边阅读,将识字与阅读有机结合的教学形式来达成识字教学目标。本文结合教学实例阐述有效的随文识字教学,能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提升识字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随文识字;识字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50-349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具有適应实际生活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其中,识字写字能力是后面几种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在“全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会”上,有人这样说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从识字开始的。”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低段语文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 随着教育改革发展,语文识字教学中相继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集中识字、随文识字、词串识字、韵文识字、注音识字等等。不可否认,多样化的识字教学模式各有优势,但是笔者认为在众多教学模式中,随文识字让低段识字教学更具有灵动性。 “随文识字也叫做分散识字,是由小学特级教师斯霞在1958年改革读课文识字的方法开始的。”随文识字,即生字伴随着课文出现,在学文中学习生字,将识字融入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使识字与阅读有效结合在一起,两者教学相互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较之传统的集中识字模式,随文识字的模式让识字不再显得枯燥、死板、单一,而是让识字的内涵更加丰富,同时对学文有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让整个课堂更加灵动。 以笔者所观摩的一堂语文课为例。本堂课执教内容为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游子吟》。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在初步认读生字字音之后,师将生字送回文中。 师:夜已经很深了,老母亲在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衣服,我们诗中是这样写的:(示意学生找相对应的诗句) 生: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 师:母亲是怎样缝的? 生:密密缝。 师:孩子们找得真准确。在古代的风俗里,衣角缝得越细越密,游子就回得越早。原来,这“密”字藏着母亲的一颗心。你觉得母亲这是一颗什么样的心? 生:对儿子的关心;担心;期待的心 (回答之后,请学生带着这样一份感情读诗句) 师:母亲所有的爱都藏在“密”字中(课件出示“密”字,“密”字中间的撇加红),母亲手中的一根线穿连的是母亲对儿子的一片关心。请孩子们观察“密”字怎样写?(结合语境引导学生记字形) 师:衣服缝好了,天亮了,母亲把儿子送走。 (学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在这个精彩的教学片断中,老师对“密”字的教学,很好的体现了随文识字在识字教学中的有效性、灵动性。 第一、有机的将字与文结合。老师将“密”字与诗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文中识字,在识字中学文。教师通过一个问题让学生抓住“密”字,即:母亲是怎样缝的?学生找出之后,老师从句中抓出词“密密缝”,让学生齐读,再由词到生字“密”,让学生再一次巩固生字,通过由句到词,由词到字来认识生字读音。认识生字之后,老师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了“密密缝”之后,老师再让学生送回到诗句中朗读,这便让学生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再一次巩固生字,更好的学文。陶行知先生曾说:“单单教人识字,一定要令人望而生畏,引不起民众自动读书的兴趣。若先教学生把课文读一遍,他耳朵听懂了整课的意义,觉得有趣,再把一个个生字分开来教他,他就高兴学了。最后再把课文教他读几遍,是文也会读了,字也会认了,再教他写,教他用,等到会用这些字,才算认识这些字。” 第二、文化渗透中,妙解字义。小学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时期,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文字中所承载的文化精神,民族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做到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在教学片断中,我们看到在学生找出“密密缝”之后,教师顺势讲述了“密密缝”在古代的风俗,一针一线地缝得越细致稠密,游子回得越早。通过这一风俗的讲解,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在文化渗透中也水到渠成的让学生明白了“密”字的意思。这样的方式比老师把生字从文中剥离出来,枯燥的说字义,学生生硬的记字义更为灵动有趣。 第三、学文悟情中,巧记字形。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记字形的方法有很多,如加一加、减一减、合一合、换一换、拆部件记、理解字义记、追溯字源记等等。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却是在学文的过程中,感悟诗歌的情感时巧妙记字形老师在讲述了古代的风俗习惯之后,顺势引导学生:原来,这个“密”字还藏着母亲的一颗心。此处,老师将“密”字中间的“必”字的“心”联系起来。紧接着,老师继续引导问学生:你觉得这是一颗怎样的心?此处结合整首诗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慈母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学生体会到了情感之后,老师巧妙的与母亲缝衣服这个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原来,母亲手中的这根线穿连着母亲的一片心。老师结合具体的语境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情感,即学文时,巧妙的让学生记住了生字的字形。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生字的遗忘很快,针对这一规律,教师更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创造轻松、愉悦、灵动的课堂。 “识字和阅读必须相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识字。”识字是阅读的基础,阅读能有效的促进识字教学,但是随文识字并非是生硬的将识字与阅读捆绑在一起,而是二者的巧妙结合。每一个汉字都有着独特的生命力,与具体的文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会折射出不一样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用心思考,发掘每一个汉字的魅力所在,并找到字与文之间的有机联系,再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来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相信这样,才能将随文识字教学模式真正落实到实处,提升识字教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2]戴汝潜、郝家杰,识字教学改革一览[J],人民教育,1997年第1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