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专业对接产业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范文

    凃红玲 刘青青

    摘 要 居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是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改革,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高职院校信息类专业及其它专业的项目化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三化 三递进 项目化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

    1产业行业发展需求

    进入 21 世纪以来,信息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支柱,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柱产业,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鼓励、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自2011至2016年,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发布《进一步鼓励信息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6]49号)》、《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政策文件,对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信息产业呈现出规模快速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数据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等特点。2019年信息技术服务收入达到4.25万亿元,软件业务实现收入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比2018年提高3个百分点。未来5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将成为世界第一数据资源大国和全球数据中心。

    2016年2月,中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落户贵州贵安新区,电信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富士康等企业相继入驻贵安新区,大数据信息产业初步形成。

    2行业企业人才需求

    据统计分析,2019年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数673万人,全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每年至少存在30万信息产业人才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综合能力、应用能力较强的信息产业人才严重不足,人才问题已经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2014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了《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正式将大数据产业上升为全省经济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2016年2月,贵州获批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同时印发《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意见》,如何健康、有序发展大数据产业,人才是关键。同时互联网行业急速发展、产业跨界融合逐渐凸显,对信息技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安顺市把大数据、大健康和全域旅游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建立了安顺大数据公司、大健康投资公司等新兴企业,急需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根据安顺市“十三五”时期人才资源需求情况分析需求显示,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短缺,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十分紧缺,高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根据安顺市人才市场预测,到2020年底,安顺市信息技术类人才的缺口将达到2000余人。

    3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

    鉴于行业、企业及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对信息类人才的实际需求。

    安顺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类专业通过校企合作与合作企业进行专业共建,通过对企业、行业职业岗位需求的调研,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在人才培養的过程中,取得较好成效。

    3.1构建“双平台、三递进、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和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教学改革得到深化,原有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其基础上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双平台、三递进、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双平台”,指以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为平台,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组建的工作室为平台。在校内建立和完善大数据实训室和软件测试实训室等实训平台;工作室包括软件开发工作室、计算机网络工作室、网页设计工作室、平面设计工作室、机器人兴趣小组工作室等。实训平台和工作室平台互为依托和补充,为学生技能培养提供优越的教学、学习条件。

    “三递进”,指学习通过项目的方式逐层进行展开的学习方式。

    第一层递进,对专业课程学生所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内容,由专业教师通过知识组合将这些知识项目化,充分让学生了解项目的实施过程。

    第二层递进,通过趋近于真实项目开发的实训平台,让学生学习项目开发的综合知识,从而形成初步职业能力。

    第三层递进,学生进入由校企双方派遣企业技术人员与具有丰富项目开发教师组成的工作室团队,通过工作室承接校内外的项目,以及参加的创新创业项目,学生在团队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真实项目开发。

    “一创新”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贯穿创新思想,激发学生创新活力,体现在对每门核心课程的学习上至少有一件成果。

    “两平台、三递进、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其特征可概括为“三化”:

    3.1.1教学项目企业化

    专业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教学项目来自于企业或教师已经完成的真实开发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展项目设计,确保每门专业课程均有学习成果,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专业能力。

    3.1.2教学项目工程化

    根据教学项目的需要,每个项目均成立项目小组,小组负责人由学生担任,根据工作流程,带领小组成员完成项目分析、设计、实施和运行维护任务,极大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水平,并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协调能力,组织能力。

    3.1.3教学项目学分化

    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或工作室,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自主选题或在外承接项目,开展创业创新工作。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程学习,实现技能对等与学分认定。

    3.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信息类专业把专业课程的学习作为重点,重视课程教学改革,实施 “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三有”的要求。三有即有目标、有过程、有成果。有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学习,清楚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有过程就是让学生知道怎么学,掌握课程的学习方法、内容和技能;有成果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必须有相应的作品。

    3.2.1构建“三阶段”专业课程体系

    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三递进”为依据,课程体系以三个阶段依次递进,“第一阶段为基础,第二阶段为主线,第三阶段为核心”,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与对专业的整体知识整合统一起来,构建“三阶段”专业课程体系:

    (1)第一阶段是一门课程的项目设计,以源于教师承接的真实开发项目、企业的真实项目或结合科研课题设计,作为基础知识传授与基本技能掌握的载体,将单门课程内容分解成各知识点子项目,旨在加深和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

    (2)第二阶段是指专业核心课程项目设计,针对核心课程,通过期末2周时间,将所有学生组成不同的项目团队,通过整合,将一个贯穿核心课程教学知识点的完整项目分发给所有项目团队完成,从而提高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3)第三阶段是指综合能力要求项目设计,在学生实习前,通过1-2月的时间,将一个贯穿學生所学不同课程知识点的复合项目植入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教学以项目化开展,项目教学实施过程按照企业项目开发全流程来组织教学,实现学习内容和工作内容、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紧密对接。

    作者简介:凃红玲(1974-),男,汉族,贵州安顺人,安顺职业技术学院,本科,计算机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与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 陆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路径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6):90-91.

    [2] 魏红伟,袁江,朱华西,肖卓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多途径项目化课程体系的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03):76-77.

    [3] 刘文.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项目化教学方案[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0(01):28-30.

    [4] 张才千,刘斐.居于工作过程的软件技术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改革与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05):129-13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23: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