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心理激励在院校体育训练中的研究 |
范文 |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训练中学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如何更为科学有效的利用心理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训练积极性,进而全面提高军校学生自身素质,从基层指挥员源头抓起,以实现现代化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为顺利完成多样化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训练 激励 文献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843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院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将学生素质从源头抓起,以贴合实际的标准要求学生的训练质量义不容辞。但长期以来,如何提升院校学生体能训练质量一直困扰着各级组训者。如何将心理激励理论切实运用到训练中,探寻出真正有效提升训练效率的方法迫在眉睫。创新组训模式,不仅仅是得益于院校的学生,更是为以后胜任各级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1心理激励与训练的内在联系 一般为了有效地提高训练质量,组训者会在训练过程中对受训者采取一系列的刺激措施,以使得学生可以在训练中竭尽全力,保证训练保质保量的完成,此时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应的刺激即激励。因此,结合激励的概念,文章将训练中的心理激励界定为:在训练中,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刺激来调动学生训练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由此看出,将激励运用于训练中,对于提高学生训练热情,提高心理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2心理激励在训练中的作用 如果将心理激励理论运用到训练中的假设得以实现,能够找出二者有机结合的最优方式,那么就有可能解决好上述问题,有效激发学生训练积极性,提高训练效率。况且心理激励对于训练的辅助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心理激励能够调动受训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的作用过程直接涉及的是学生的切身利益。每一位学生都是出于某种动机或是某种需要从而调动内在动力,进而为了实现目标去不懈努力。通过心理激励,学生的动机得到激发,从而使学生发自内心的主动去训练,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训练积极性。 (2)心理激励能够消除受训者的训练恐惧感。倘若在训练过程中组训人员及时并合理利用心理激励,对学生多鼓励、多建议、少批评,同时辅助以系统脱敏训练和积极自我暗示法,那么学生自然而然的会降低甚至消除心中的恐惧感。 3训练中可采用的激励方法 3.1强化激励法 强化激励就是利用人的行为结果对动机的影响来进行的激励。强化激励法可分为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负惩罚。其中正强化是指为了能建立一个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而给予一个好刺激,正强化通过继反应之后呈现令人喜爱的刺激而增强行为反应的频率;负强化是指为了能建立一个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而去掉一个坏刺激,负强化通过解除、减少或阻止反应之后出现令人讨厌的刺激来增强行为反应的可能性。当前大环境下,绝大部分的院校单位都会针对训练制定一系列的奖惩机制。所谓的奖励也就是正强化,是对表现突出的受训者或受训团体进行适当物质或精神奖励,以强化其在训练中表现出的积极一面。由于崇尚荣誉的特殊性,以及结合训练实际,物质奖励往往不是单独存在且不能及时兑现的,所以往往不如精神奖励来得及时、效果明显。所谓的惩罚也就是负强化,是指对表现消极,训练成绩较落后的团体或个人进行适当的提醒和纠正。值得注意的是“惩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惩罚,而是为了让其明白自己当前的表现是不符合组织目标的,意识到这种行为需要得到及时纠正,切忌弄巧成拙把善意的提醒变成了变相体罚。 3.2目標激励法 目标是动机的前提,目标激励就是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达到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目标在心理学上作为“诱因”,也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客观因素。只有内在需要得以满足,才能为行为的实施产生动力。过程型激励理论指出,当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相统一时,对个人的激励作用是最大的。在体育训练中采取目标激励法的意义所在就是将体育训练目标和学生的需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在满足需要的基础上达成训练的目标。 3.3期望激励法 期望激励,又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常被运用于教学过程当中。期望激励往往能够将个体内在的特质转化为动力。学生身上潜藏着自尊、自信、自制、坚毅、乐观、宽容以及创造力等心理素质, 但是,这种心理素质需要干部的激发和培养, 才能转化为的现实内驱力。而期望激励法中充满着干部对学生的期待、信任和鼓励, 这可以使学生感到愉悦、兴奋, 为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会感到身心愉悦, 发掘自身的价值和能力, 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动力, 从而将隐藏的良好个性品质表现出来, 并保持下去, 使之成为常态化。在这里,干部的期待成了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精神力量或精神动力。干部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学生表达各种各样的适宜的期望, 用实际行动践行期望,让学生感受到实现期望的较高可能性和相信期望能促进未来发展。 4结论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探讨了心理激励的概念、研究现状、作用过程等理论基础,提出了本研究的构思模型。对于可采取的针对性的心理激励法,主要从强化激励法、目标激励法、期望激励法、情感激励法、榜样激励法等方面展开研究,以寻求提高训练质量的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吴笛,武警警官学院信息通信系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许宁.紫格尼克效应在学生科学探究中应用初探[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09). [2] 崔一心.孔孟心性学说探讨[J].齐鲁学刊,1996(04). [3] 张君劢着.新儒家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