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
范文 | 康冉丹 摘要:近年来,人们的法制意识不断提高。但是对于校园来说,法制理念的推行比较缓慢,导致学生的道德意识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等。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完善的法治观念,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以后的社会生活,获得更好的个人发展和价值实现。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十分重要,教师们必须加强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02-196 为了有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措施。因此,针对这个方面采取创新的生活化教学方式,力求促进学生道德素质、法律意识的提高。只有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打造好,最终形成正确的认知,提高学生个人的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水平。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在小学教学中开设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能够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能更好地让小学生明白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治,在生活中我们的道德标准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怎么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治修养?这都是这门课程给学生们带来的思考。同时,通过课程教育,有利于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思维的活力展示在课堂中,将生活化的内容融入在课堂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形成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活力。最后,这门课程的开设,能帮助小学生有一个思想道德的标准和航向,让小学生不迷茫,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引领下,更好地进行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二、道德与法治教學的现状 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很多教师把这门课程当作是副科,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并没有引起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探究性,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导致教学效率非常低。 很多教师都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以道德与法治课程逐渐流于形式,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收获,会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其他的事情上,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对课程没有正确的定位,没有充分挖掘其内涵与价值,容易导致道德和法治课程失去原本的意义。要改变这种情况,学校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1.在教学中加大生活化教学内容的比例 中国的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个特征,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严格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和顺序来。这一教学特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也存在,导致了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多是空洞的,大道理的说教,与实际生活存在不小的距离。而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这是一门以学生的精神层面引导为主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理解、认同以及实践的基础上。因此,教学中必须加强生活化的特征。而当前要想加强教学生活化,首先教师们要增加生活化教学内容的比例。具体而言,教师应该在全面调研和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以及生活中的喜好,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筛选和设计,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来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例如,在涉及到雷锋精神相关的教学时,如果只是教师口头上向学生进行说教,势必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和认同雷锋精神,从而以雷锋精神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此时,教师如果通过有筛选地引入社会上、学生身边的一些事迹和案例,从这些鲜活而实际的案例引导学生去认识雷锋精神的实质和内核,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够让学生接受和理解。 2.加强具体的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的理解 在加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措施中,通过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式。小学阶段的学生,一方面心智不够成熟,对空洞、枯燥的理论知识接受能力不强,再加上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极容易分心、走神。因此,传统的、单方面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因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所表达的内容,而无法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而小学生普遍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各种形象、生动的事物、情境对小学生有着天然吸引力。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生动、形象的各类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教师所营造的教学情境中能够受到情绪的感染和熏陶,从而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目的的达成。而在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积极借助各类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强生活化教学情境的丰富性,让教学情境变得声、光、点俱全,这些形象、生动的事物,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兴趣,从而加强学生的专注度,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加强生活化实践,巩固教学成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而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不能只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来养成,必须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和社会上进行反复的践行,才能够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外,要积极组织各类社会实践。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资源来组织生活化实践活动。例如,学校可以邀请社会人士以及专业组织,举行各种专题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验证和调整自己的思想体系。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家长共同参加各类活动,通过家庭教育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去纪念馆等一些社会教学基地进行参观,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形成。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只有应用正确的模式进行教学,才能充分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的探究欲望。小学教师进行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的时候,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将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和生活实践进行结合,才能真正做到让道德贯穿到生活,才能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法治意识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任洪顺.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摭谈[J].知识窗(教师版),2019(09):109. [2]任海燕.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7):12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