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会计专业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探微 |
范文 | 王兰 摘要: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实践型会计人才,应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为此,必须与时俱进,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探索出一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新途径。 关键词: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4-180 一、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涵义 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指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整合教学资源,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将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其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专业教材一体化、专业教学场所一体化、专业教师一体化等。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知识的重复,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凑,课程之间的配合更密切,知识的衔接性更强,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针对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传统理论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 会计专业培养目标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来实现,课程体系应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目前,许多学校仍是采用传统的按学科体系要求设置课程,没有按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进行设置,课程体系过于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束缚;设置的课程与传统的专科院校差不多,或是大学本科课程的翻版;课程被人为地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忽视基本技能和素质的培养。这种课程模式一方面导致理论仅仅被用于考试,而没有被用于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实践未能很好地支持理论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二)教材本身的不足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学校课程最具体的形式,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一套完整的会计教材应符合职业培养目标,能体现会计学及相关课程的系统性和会计教学的逻辑性,应囊括会计学的主要课程。目前,学校所用的会计教材在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上存在严重不足,教材大多存在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实践性内容严重不足,或自编教材编写质量不高、印刷质量低劣等问题,缺乏结合会计准则变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内容详实、规范实用、体现高职会计教育特色的系列教材。 (三)教学场所上的不足 目前,很多学校理论教学在教室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训室进行,理论教室教学设备简陋,只有简单的多媒体;实验室建设过少,满足不了所有课程教学需要,且理论教室与实验室相隔较远,这种理论教室与实践教室分离的状态,不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利于教師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比如,教师在讲到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与会计报表时,需要随时展示相应的实物资料,需要借助先进的多媒体展台展示具体做法,需要随时指导学生动手实践,由于理论教室本身不具备实验室教学功能,致使这些教学活动无法有效开展。 (四)教师队伍建设的不足 学校办得好坏,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要看师资队伍的强弱,优良的师资队伍是搞好会计教学、提高会计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会计学本身的学科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同时要有扎实娴熟的实际操作能力。 目前,多数学校的会计教师理论水平丰富但整体实践能力不强,其主要原因:一是这些教师大部分是大学一毕业就到学校任教,本身缺乏实践经验;二是近年来,不少学校从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引进一些高级会计人才来校任教,这些教师长期工作在会计第一线,实际工作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却相对不足。 (五)教学方法上的不足 目前,多数学校的会计教学仍然是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满堂灌式”的“口述加手写”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多注重会计理论,忽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学生只是听或做笔记,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这不仅加大了教师上课的强度,而且无法满足学生对大量信息及实务了解的需要,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对会计事项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设置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应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按照会计职业岗位基本技能的要求,设置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如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践课,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与基础会计主课程的融合。这种融合,在内容上要衔接一致,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种类的识别、账簿的登记、主要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编制等训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 (二)编写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融合的专业教材 教材是实现会计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为实现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必须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针对性、适时性、有效性的原则以创新的精神,编写出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教材。教材内容特别是会计专业课教材内容应尽量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融合在一起。教材要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既选编“必需、够用”的理论内容,又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或者选用理论与实践配套教材,以满足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建设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室 为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应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室与实践教室相分离的状况,构建融教学、实验、实训、考核等为一体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教室配有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实训设备、会计多媒体模拟实验软件、会计教学常用工具、用具、用品等教学资料及实训资料,使其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强化训练和考核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师生双方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这既可以让学生及时对照实物,提高感性认识,又可以及时进行实际动手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应加强会计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具体办法:一是鼓励教师到社会兼职,或到企业进行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鼓励教师参与各种学习和继续教育;鼓励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和科研开发。二是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向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聘请或引进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实践经验丰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及行业能手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从而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校企合作的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过硬实践经验的会计教师队伍。 (五)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 应打破理论课、实践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相关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应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按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再运用于社会实践的认知规律构建新型会计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即在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完毕之后,及时让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去处理具体的问题,以此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又来加深对理论理解的效果,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它可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抽象的会计理论在实践中得以应用,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的培养,培养既能实践操作,又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高层次的会计应用型人才,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刘慧翮.高职财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财会月刊,2005(12). [2]凌世寿,李上田.构建高职会计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考[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