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缺失 |
范文 | 王海燕 摘要:普通高中語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课标是教育教学的方向标和指导原则,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容易忽略课标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缺失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314 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性质与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200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该书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2017年,高中课程标准颁布后,党和国家召开了各种大会,提出了大量新思想、新理论。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课座谈会等精神,需要对高中课程标准进行修订,保证课程标准内容与时俱进,体现党和国家的最新精神。为此,高中语文课程设计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根据设计的结构,高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分“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展.创新”五个部分,又具体分三个层面。在此基础上,高中语文必修课分为两个方面的目标:“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高中课程标椎对阅读与鉴赏的总要求共五个部分,即阅读与鉴赏的根本目的是“立人”;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个性阅读;朗读要求;鉴赏的目的;文学知识与鉴赏能力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文言文的阅读;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表达与交流方面具体的内容要求包括:“表达与交流的基础条件;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书面表达的基本目标;写作的个性化目标;写作的能力要求;重视写作中的修改和合作;口头表达与交流的基本能力目标;口头表达与交流的具体化方式。”选修部分中注意“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间的关系和应用教学。同时,高中语文课程标椎的使用还要做到树立课程标准使用意识,发挥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抓住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明确课程性质定位和基本导向;悉心研究语文课程目标,科学整合三维目标;认真研究教学建议的基本精神,联系实际选择教学方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高中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开展好课程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改革要求按照修订的课程标准进行科学教育,以便按时按量完成教学计划和减轻学生负担。然而课程标准要求在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没能得到具体落实。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首先,高中语文课堂教育教学受高考升学的压力和影响,加之部分语文教师知识结构和对课标、考标的理解把握的差异性,课堂教学中任然使用“换汤不换药”和“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基础不牢固,应该掌握的字音、字形、结构都没能如实掌握,导致课堂教学无法按课标要求正常开展。比如,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偏低、字节发音混淆等。很多中学生就连要求掌握的最基本的常用字都还没法完成。大家上课大都是流于形式,无法改变曾经惯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教学最终也只能是在课标的外壳下进行着满堂灌、穿新鞋走老路的套子。这样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真正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很多老师的授课方式其实质不过是给学生穿上课改的“新鞋”走接受式学习的“老路”。 其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受到的压力。新课标要求提倡的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减轻学生负担与现实的教学质量的评比压力形成矛盾,因此授教者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课标要求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着实压力重重。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基础知识都层次不齐的情况下老师再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很多学生将什么都学不到。加之教育相关部门早就要求减轻学生负担,要少布置作业或者说尽量在课堂上完成,把课堂还给学生,应以学生为本;然而这些说辞在很多学校根本无法实施。这样一来大部分学生也只能进行简单的学习。近年来教育相关部门甚至政府部门为了所谓的教学质量都在不断的给一线教师施加压力,给学校摊派不成文的升学指标,进行所谓的教学质量评比。在生源不一的情况下要达到几乎相同的标准,否则将会影响个人的工资收入甚至岗位流动,在这种压力下老师们再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开展课堂教学无疑是在给自己套环。面对这样的压力只能暂时撇开课标要求,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超负荷的灌输。 三、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积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分别从课程总言、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做了要求,其中课程总言包括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实施建议包括教科书(原称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要让《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实现指导意义,须仔细揣摩《语文课程标准》,确实应用到课堂中来指导教学。首先,减轻课业负担。减轻课业负担,这是新课改下积极倡导的教育时尚,语文教学当然也不能例外。而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知道,一周7节语文课每班,大部分老师都是担任2个70人以上的班级语文教学,这样的超负荷的课时无疑加重了老师们的负担,根本无法按照课标要求开展语文教学。因此要科学合理安排教师的课时与课程,才能真正体现课标要求。其次,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应积极发挥集体能力,教师之间更应该加强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同行合作,协调一致。教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多方位的学习,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看学生成绩,还要多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经常给自己加加知识的养料,尽快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因此,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开展教学,做到课标与课堂的落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周小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践导读》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