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让物理课堂实验延伸到课外 |
范文 | 余沿梅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10-303 由于物理实验器材的欠缺以及课堂时间的限制,课堂实验很难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实验的过程,无法满足学生的探知的需要。所以,我们应该把课堂实验衍生到课外实验,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利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小实验,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一、课堂实验和课外小实验相结合,增添有趣的实验器材 在偏远的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因为经济条件比较落后,或者由于管理者疏于保管好实验器材,好多课内实验器材还是很欠缺的。老师可以制作简单的教具来补充缺少的器材,或者教师可以制作更环保的教具来代替教材里边的实验器材,比如在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时,我们可以采用相同的笔或者其他相同的物品来代替教材中所提及到的蜡烛,这样既环保又安全,同样也能达到探究目标,更可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达到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上初三力学探究性实验复习一课时,我提前准备了若干个矿泉水瓶和口服液小瓶子,课堂上引导学生制作“沉浮子”小玩具: 1.将矿泉水瓶装满水; 2.将口服液瓶子装超过一半的水; 3.口服液瓶子贴上小公仔贴纸; 4.将上述装有水的口服液瓶子倒扣在装满水的矿泉水瓶; 5.用手轻轻挤压和松开矿泉水瓶,观察口服液瓶子上浮和下沉的过程。 这个实验取材简单,制作方便,容易操作,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沉浮子”小玩具形象地了解“潜水艇”工作原理以及学会分析物体的沉浮条件。这节课由于插入了这个小玩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浓厚的探知欲,使学生乐于去探索新知识。这节课既打破了传统复习课的枯燥无味,又突破了重难点。 老师要注重通过实验课,鼓励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会用物理专业语言描述和分析实验现象。现阶段的教育,部分学校只注重升学率,也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物理教学更多地注重于浅层理解和应用知识这一层面,而很少让学生正真进入实际应用与灵活解决问题的较高层面。很多物理教师偏重传授理論的基础知识,学生也习惯于接受式的模仿模式来学习,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探究兴趣和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缺少了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对操作技能培养的重视。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物理实验现象,才能在探究实验时提出针对性猜想,而不是盲目猜想,这也为鼓励学生动手做课外小实验奠定基础。 另外,老师在课堂上多采用探究性学习,学会如何处理突发情况。教师们在学生完成探究目标时,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比如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牙膏盒自制潜望镜。 二、引导学生多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让物理走向生活 传统的预习方式是让学生通过课本内容预习新知识,我们提倡预习的内容不限制于课本上的内容。比如,在预习凸透镜的应用的内容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老师可以提前引导学生在家自制投影仪、望远镜等。在学电功率时,提前让学生在家观察抄写家用电器铭牌等。让实验更贴近生活,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更好开展课外物理小实验奠定基础。 三、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课外小实验,并及时作出评价与反馈 初中学生对生活物理现象充满兴趣,具有探知欲望,课外小实验取材简单,实验现象明显、有趣,制作简单。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物理小玩具,如潜望镜、照相机、望远镜、沉浮子等,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老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瓶瓶罐罐”,适当布置相应的课外小实验作业。 通过课外小实验突破抽象的难题。有些物理情境下的习题相对抽象,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理解到,比如学到惯性时,突然向左推动矿泉水瓶时,学生很容易误以为矿泉水瓶内的气泡向右方移动。学生可以通过班里随手可得的透明饮水杯或矿泉水进行模拟这个物理情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化抽象为具体,打破固化思维。 老师可以通过举办班级物理科技创新展览会,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氛围可以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对学生的成果及时作出评价与反馈,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 当今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则是很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也就是应试教育。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己多动手做课外小实验来得以强化。学生通过进行物理课外小实验活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既能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物理和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能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