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
范文 | 吉茂江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语文独具特点的德育教育功能,浪费了珍贵的教学资源。初中语文老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大量的语文知识,还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所以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以此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陶冶他们的情操,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品德习惯,让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1-154 引言 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未对语文课程教育形成影响。中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正确掌握教材,认真研究语文教材,明确德育教学的入手点,还应解决好德育和中学语文教育相互间存在的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唯有妥善处理二者的关系,才不会产生喧宾夺主的状况。语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将正确引导中学生发现并分析文章中最震撼、最感人的语言文字,明确重点,形成共鸣,进而增强自身体会,在不知不觉中教育中学生,塑造其良好的思想与灵魂。 一、增强基础教育,培育中学生语文能力 现如今中学语文课程教育极少利用大篇幅来教授语文基础知识,有一些甚至直接选择不讲。正是此种模式的教学,致使一些中学生忽略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久而久之会大大降低中学生的语文识字能力以及写字能力,在文章阅读与写作过程中经常出现语句不通顺与表意不清的状况,对语文教师实施德育教育形成不利影响,更严重还可以直接对中学生语文整体水平产生消极影响。比如在教授《木兰诗》这一内容时,文章中有一语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话的含义即在外打仗的将士们身经百战,有一些战死在沙场,而有一些将士在十年之后返回自己的家园。语文教师在指导中学生理解文章这句话时,可以与唐代诗人王昌龄《出塞》这首诗中“秦时明汉时关”相联系,能够使中学生更好、更全面理解与掌握文章重点内容。在中学义务教育时期的语文课程教学渗透的德育教育主要将弘扬我国爱国主义作为核心精神。爱国主义就是非常希望能够保留我国特有文化,对我国文化、成就与思想感到非常自豪。此时中学语文教师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具有的特征,依靠生动、有趣的文章内容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德育教学。在关键时可借此进行延伸,由于全世界均非常注重爱国主义教学以及民族精神培育,即便各个国家的国情与教学模式不同,但最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均是相同的。换言之,世界各个国家在对爱國主义教学层面均会对本国历史文化具有的精华实行全面发掘并且发扬光大。中国存有诸多爱国人士,比如刘胡兰、岳飞、邓世昌等,这些伟人的事迹均能够作为教育学生爱国的典范,以此加强中学生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民族自豪感。 二、设立教学情境 伴随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普及,诸多学科均开始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语文学科亦如此。例如,进行部编版语文七年级“邓稼先”教学时,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先播放甲午海战中国舰船冒烟的图片、旅顺口大屠杀白骨累累的图片、还有圆明园被毁残垣断壁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旧中国所遭受的屈辱,告诉学生落后和贫穷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随后播放中国研制原子弹成功的相关视频,提振学生士气,振奋民族精神,然后告知学生这些强国的武器是一位爱国的科学家研制出来的,接着播放邓稼先的图片资料,结合课文介绍邓稼先的事迹。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了解邓稼先为中国的国防事业树立一座不朽的丰碑,为其事迹感动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既是一堂语文知识学习的课,也是一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让学生理解“翻身靠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致富不忘邓小平,强国都靠邓稼先”中所包含的意义。 三、注重作文教育,推动中学生抒发情感 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中往往认为中学生知识写作素材的掌握与积累是提升作文水平的重点,而语文教师则难以协助中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长此以往即会造成语文教师应用传统教育形式中阅读优秀范文,并且给中学生讲解有关写作技巧。许多中学生会认为此种作文教育形式乏味无聊,则更难以提升中学生们的写作水平。基于此,即便转变教育形式也难以从本质上提升学生作文能力。习作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需求,这种命题应当具有相应趣味性,目的清晰明确,把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作为习作所需工具,因与学生现实生活十分贴近,极易调动中学生习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比如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作文教育中,让中学生将城市环境作为习作命题,使其通过对城市环境的了解,写一篇怎样改善当前城市环境的议论文。众所周知,环境保护始终是中国强调的重要发展战略,亦是人文素养主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中亦明确提出,应使学生们具有环保意识,而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语文学科开展素养教学的关键路径之一。在中学生写作的议论文中均提到城市环境由于雾霾影响状况很糟糕,天空灰蒙蒙,上学均需要佩戴口罩。基于此,语文教师可凭借学生作文进行德育教学并实行延伸,根据渗透教育把我国历朝历代具有的环保条例与环保思想均渗透到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加强中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与珍惜资源的良好意识,创建人和自然友好相处的优秀环境道德观,使中学生理解我国环境保护法规,而且在日后能够用实际行动参加到自然环境保护中去。 结束语 语文学科教学立德,一定要遵循语文学科特质,结合课堂具体内容,融合德育元素,自然地在课堂教学融合立德,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段小强.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学周刊,2021(01):121-122. [2]林小鹏.浅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中华辞赋,2019(07):19. [3]张华.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9(49):7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