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在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术疗效中的应用 |
范文 | 董珊珊 张英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术疗效评价时应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肢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70例,在其手术治疗期间借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进行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评价对比。结果:在70例患者手术治疗后,治愈者40例,显效24例,有效6例;在患者手术后第五天,达峰时间以及峰值强度和第一天相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术疗效评价时应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可以观察到患者血管再通后血流灌注的细微变化,能够作为手术疗效评价的量化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5-0126-02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在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疾病类型,主要是指在深静脉腔内存在血液不正常凝结的现象,对静脉管腔造成阻塞引发静脉回流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大多发生于长期卧床以及手术治疗后的患者中,其发生概率已经占据全部周围血管疾病的40%,在病情发展期间会由于血栓脱离血管壁增加肺栓塞的风险性,对患者生命安全具有严重威胁,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1]。近年来临床上主要采用介入治疗措施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取得的临床效果比较理想。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临床开始应用置管溶栓术,但是由于提及治疗效果的临床资料比较少,因此其临床治疗效果并不明确,为此本文借助于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进行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对比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为于本院接受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术治疗的患者,共计70例,患者入院时间为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进行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分析评估,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下限为27岁,上限为77岁,年龄均值为(47.62±3.94)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过常规检查被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病时间小于7天;询问患者实际情况均无抗凝、溶栓禁忌症。排除标准:合并急性器官出血性疾病患者;血压指标较高难以控制者;在短时间内(1月内)接受手术治疗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外周性下肢静脉血栓者。 1.2方法 将选取的70例混合型或者中央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辅助应用超声引导,给予患者下腔静脉滤器植入以及患侧腘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患者手术完成后向溶栓导管内应用微注泵(60万U/日)持续性注射尿激酶[2]。在患者置管术后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经溶栓导管注射稀释以后的超声造影剂,进行下腔静脉内造影剂灌注情况的观察。 1.3观察指标 分析对比70例患者达峰时间、峰值强度以及患者手术治疗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涉及数据借用SPSS23.0进行分析统计,计量资料检验值用t,表示为平方差,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表示为n、%,检验结果以P值表示,P<0.05即研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70例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对比分析,其中完全治愈者40例,比例为57.14%,显效24例,所占比例为34.29%,有效6例,所占比例为8.57%; 2.2手术后达峰时间以及峰值强度的评价 对比分析70例患者手术治疗后的达峰时间以及峰值强度:手术完成后第五天,达峰时间以及峰值强度和第一天相比較具有明显差异,具有增长趋势,P均<0.05。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类型,于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更容易发生,如果出现血栓栓子脱落的情况,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肺栓塞,成为诱发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此外患者病情长期发展会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征,导致患者出现溃疡相关症状,对患者生命质量影响严重。相关研究资料表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缓慢以及血管内膜损伤具有密切联系[3]。 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目前主要应用介入治疗、溶栓、抗凝等治疗措施,抗凝治疗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基础措施,但是针对血栓脱落后再次形成的血栓无法预防。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于混合型和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建议应用置管溶栓治疗措施[4]。应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术治疗效果的评价分析,结果表示置管溶栓术能够借助于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注入血栓内部,进一步增加了患者局部药物浓度,对提高溶栓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此外置管溶栓术相较于外周静脉溶栓治疗措施能够快速达到血管再通的目的和效果,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疼痛、下肢肿胀等临床症状,进一步提高了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但是置管溶栓术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在置管时对患者深静脉瓣膜功能会形成一定的损伤,因此临床还需要展开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在置管溶栓术中有效保护瓣膜功能[5]。此次研究结果表示患者在置管溶栓术后第五天,其达峰时间以及峰值强度和第一天相比较具有增长趋势,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且患者治疗效果为完全治愈者所占比例高达57.17%。 综上所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术疗效评价中应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观察到患者手术血管再通后血流灌注的细微变化情况,在临床上可以作为手术疗效评价的量化指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虎,高涌,刘鹏,等.不同路径置管溶栓联合介入手术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比较[J].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8,23(5):442-445. [2] 吴斌,高伟,陈光,等.门静脉置管溶栓术治疗小儿活体肝移植术后门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9,40(8):703-706. [3] 李云松,刘向东,李亮,等.AngioJet血栓抽吸术在机械血栓清除联合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价值[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9,34(6):509-511. [4] 尹孝亮,郎德海,胡明,等.AngioJet机械吸栓联合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评价[J].中华血管外科杂志,2018,3(3):164-167. [5] 徐慧婷,倪建明,张庆桥,等.下腔静脉造影检查在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亚型与下腔静脉阻塞端钙化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9,18(4):394-39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