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让传统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中 |
范文 | 张萌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2-053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在国际上地位也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大。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中坚力量!笔者认为,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为了把中国更好的介绍给全世界;有了好的英语语言素养,能更好的甄别国外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不仅思想深邃圆融,而且内容广博。想要更好的讲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我们的学生需要具备很好的双语驾驭能力。 一、了解文化本质,找到英汉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性。 汉语和英语虽然作为不同的语言,但其都是建立在人类语言共同性(language universal)的基础上的。早在十七世纪,《普遍唯理语法》的作者安托尼.阿尔诺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是思想的表现,所以语言和思想间有着内在联系”既然语言和思想间有内在联系,其逻辑思维性就有着必然的联系。汉语英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也有着各自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依赖于各自存在的文化母体(cultural matrix)不同。要传播两种文化,让两种文化交融,就要求英语学习者深刻了解并掌握两种文化的各种特征。例如,在继承性、社会性、民族性、时代性、和系统性等五方面都有着共性和个性。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的教授主题已经了解学习到一定的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更加深刻的有意识的去引导者两种文化的传播。笔者认为,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词汇,语意差异。汉语英语在一些词汇上有相互对应的关系,例如狗就对应dog,在英语中lucky dog指比较幸运的人。 龙对应dragon,龙在中国是神圣的象征,而在英语中则是邪恶的象征;汉语中的着子指有四条腿可以用来吃饭、工作的一种家居,英语中的table除了指这种家具,还可以是表格的意思。 2)词块,成语差异。汉语和英语在惯用语、成语、俗语、谚语、典故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在英语中说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意思则是倾盆大雨。再例如一个笑话中讲的楼上倒了一盆水让坐在窗户边的人watch out,结果这个人把头伸出窗外被淋了一头。这个笑话就很好的说明了汉语英语在表达上的不同。这种种表达理解的不同,反映了,两个民族在认识方法上和思想文化沉淀上的不同。 3)句法不同。在句子结构上,英语中有强调着主谓一致,非谓语,倒装等。在汉语表达上则无主句多,没有主谓一致的标定,也没有过去时态谓语动词的变化。这点就展现了两个民族两中语言在思维上的不同。 二、重视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精神 英语教学是双向交流而不是单向交流,不是仅仅培养与介绍引进外国文化、知识、科技等,而同时也担任着本国文化的输出,为中国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交往服务。抓住课堂上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人教版课本必修四第四单元的阅读课communication no problem上,我先让学生用头脑风暴的方法讲出来我过交际文化与英语国家交际文化的不同,让同学们猜想在文中会发生的事情再进行阅读训练。课程结束后又发散思维让学生查阅并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哪些方面会跟西方文化有“矛盾”的地方。有的学生会说出称谓、习语、交流方面的不同。有的还举例说在餐桌上菜谱的翻译等很多方面。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强化了他们的文化意识。从而唤起心中的爱国热情。 三、以身作则,凸显个性。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增强自我文化修养的同时要善于思考,巧妙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文化思维品质。继承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摒弃旧思想、旧观念、旧文化以及传播方式旧途径。所以传播传统文化必须要体现进取性、时代性和创新开放性。 1)进取性(aggressiveness)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如近几年出现的汉语潮,儒家文化在东南亚国家的推崇,這些知识都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认识到中国文化底蕴深厚,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还有着很大的进取性和发展空间看。 2)时代性(modernity):文化的传播必须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教师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讲述。如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讲到festivals,我会提出端午节的起源、发展、代表食物、英语表达、有诗句及英语翻译。“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Light perspiration slightly penetrates the blue Wan, the Ming Dynasty Dragon Boat Festival bath fragrant orchid. Full of Qingchuan。。如2005年,韩国申请的“江陵端午祭”以及2009年中国申报中国端午节为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这些都说明我们应该要更加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而且端午节成功申报世界非遗,对彰显荆楚文化、激励爱国情怀都有重要意义。 3)创新、开放:课堂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要创新,一味的讲解灌输只能让学生的理解滞留于表面。于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自己搜集感兴趣的谚语、成语翻译作为每日一句的素材,在父亲节、母情节、感恩节,让学生用双语的方式准备好给自己的父母、朋友或亲人表达感谢。这样不仅增强了文化意识,也培养了学生拥有感恩的心,勇敢表达爱。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不是培养能力,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蓄了很多美好的人性元素,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了解中国文化,与圣人为友,与经典同行,继承、发扬优秀的文化遗产,能让学生更加懂得自尊自立、尊老爱幼,最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不断提高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不断加强自己的使命感。 参考文献 [1]丽萍.中国传统文化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学报,2008(9). [2]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